:::
郭文泰相当重视创作的空间与沈淀。(郭文泰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台湾「艺」鄕客

来自异地的振荡

《开红山》

9月10〜12日

敦南诚品B2艺文空间

单看郭文泰Craig Quintero的履历,会让人因为这「层峰迭起」成绩,而误以为他是硏究台湾剧场的一位学者。透过他温文沈稳的谈吐,很难想像这个来自美国德州的外国人,竟然在大陆台湾之间,风尘仆仆走了七、八年,甚至在九月中左右,还要自掏腰包编导他在台湾发表的第三出戏:《开红山》。

从这个额顶流血的宗教仪式,郭文泰体会到任何社会的真正改革,似乎都免不了要流血;如此深沈内化的感受创作,难得展现在这么一位成长于美国外显价値社会的靑年。去年他连续在差事剧场和诚品艺文空间分别发表了《出山》和《锅巴》,其画面意象的深邃与宁静,被鸿鸿喩为足以媲美贝克特剧作丰富的意境。不过,叫人好奇的还是他发掘中国文化的历程。

他在美国芝加哥求学期间,就曾经接触过李宝春等人,并曾在芝加哥的职业剧场制作《西游记》里担任副导。偶然间,因为扶轮社奖学金的关系,他开始到上海,日后也远赴北京学习中文。郭文泰说,他待在大陆的时间,多半用来沈淀自己,跟庙口的老百姓们喝茶嗑花生聊天,沈淀自己的思考。后来一回美国,就发表了四出剧作;接著,他又辗转透过蒋经国等奖学金来到台湾文化大学学习京剧表演,接触到临界点剧团的一些团员,于是开始连结他在美国创办「河床剧团」的团员,积极寻找创作发表的机会。

自认作品与生活没什么关系的郭文泰,其实相当重视创作的空间与沈淀。从《锅巴》这出戏厚实鲜艳的浓度中,或许我们会误以为是郭文泰身为导演的独裁。即使作品透露出浓烈的情感,但不愠不火的节奏,就如郭文泰对剧场创作的看法一样,彼此需要呼吸的空间。没有角色、剧情,没有完全的文本对话,从脑海中的一个强烈的印象,郭文泰在创作过程中连结次序,透过沟通,没有解释,遵照自己的直觉呈现纯净的画面。郭文泰以「总体剧场」的观念处理自己的创作,他深信只要掌握戏剧情节进行的节奏,就能慢慢培蕴整出戏的意象,促使观众在内省中体会他的创作企图。

虽然思考与创作的过程像漏斗一般沈缓,郭文泰的实践行动力恐怕不可小觑。今年年初,郭文泰带著两位朋友,头上顶著圆形与方形立体的造型,买了票准备「参观」北美馆,挑战艺术权威者对于艺术品的定义,在现场引发一股骚动;随后,郭文泰还回美国与朋友策划了Pioneering Arts Spaces「前锋艺术空间」的活动。这名之为《时光》的行动艺术表演,完全自发自主,只因郭文泰企图挑战权威者对「艺术品」的定义,从而激发观者反省「标签」背后影射的权力运作;或许这是郭文泰所强调观者与表演者应该平等的意义吧。

把神桌搬上舞台,或是到处铺满吨吨白沙,这样色彩浓烈,风格敦厚的创作,既是胆大,也是内敛。台湾大陆两地的文化对郭文泰而言,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一般创作者或许羡妒,或许也是拭目以待。视教书、看戏和导戏为生活理想的郭文泰,尽管不完全属于台湾;但他想法和创作中所反映出对文化的看法,其实就是郭文泰为台湾观众细心安排的一份回敬礼物。

 

文字|傅裕惠 剧场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