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鳥人的安魂曲:夢遊11年的終站
或許是它的撤展來得太突然,使這件雕塑的消失在媒體上引起了騷動。也或許是,撤展時間正好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被徹底顛覆的疫情期間;又或者,在這麼多年後,我們已經習慣了成長中有鳥頭朋友的陪伴,我們期待在拐過轉角時看見她,而她卻在我們無法說再見的情況下消失了。
或許是它的撤展來得太突然,使這件雕塑的消失在媒體上引起了騷動。也或許是,撤展時間正好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被徹底顛覆的疫情期間;又或者,在這麼多年後,我們已經習慣了成長中有鳥頭朋友的陪伴,我們期待在拐過轉角時看見她,而她卻在我們無法說再見的情況下消失了。
「思辨機構」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仍以「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四位劇場中生代導演黎煥雄、周慧玲、王榮裕與郭文泰與會座談。他們都從小劇場開始自身的創作生涯,一路親身經歷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變遷,也與國家場館進行過不少合作;趁此機會,4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國家場館發展迄今的觀察,也提出他們對場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的期待。
剛開始時,黃明川其實先找了表演藝術領域,卻連續被兩個團體拒絕,之後接觸視覺藝術圈,卻得到藝術家熱情的擁抱,因此他才轉往視覺藝術領域。這答案對我而言並不意外,那個年代,許多表演藝術家認為他們的作品是立體存在於在舞台與時間上,無法以影像的平面與語言再現,更不適合剪接的斷章取義。我尊重這樣的想法,但時代在變,這麼多年過去了,表演藝術留下什麼?只存在少數觀眾的回憶中嗎?
早在廿年前便開始實驗觀演關係與劇場形式的河床劇團,習於翻轉制式規則的導演郭文泰持續挑戰自己,即將演出的《無眠夜的微光》將往往最晚加入電影工業製作流程的電影配樂,作為創作開端;並選擇電影《星際效應》轉譯抗爭的精神與感受,在劇場裡打開我們對更多可能的想像。
稀少的觀眾人數、獨有的劇場體驗,讓開房間系列就像劇場界的都市傳說,一條看不見、但藝術能量驚人豐沛的地下暗流。今年這條暗流將流至台南的老爺行旅,《開房間計劃徹夜未眠》全程卅分鐘的旅程,將在凌晨一點卅分開放第一位住客check in,引領著你在夜空中飛向傳說中的Neverland。
這五個場景之間的關係既是五個帶有某種銜接、跳躍及溶解等意義的鏡頭,也是五種蒙太奇。由此,這齣講述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生命和藝術的演出,是郭文泰與何采柔調度、裁切及詮釋下的某種產物。進一步地說,關於這五個生命片段,可以是草間彌生的藝術與精神、創作與創傷之間難以分割的影像史。無關線性敘述,五個場景時空錯置地呈顯了藝術家的內在糾葛、被圓點和網紋魘住的觀視,乃至瀕臨死亡脅迫的暗影。
《停格》由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耿一偉指定命題,邀請河床劇團與中山女中共同創作,用戲劇為台北留下記錄。導演郭文泰從英國攝影師邁布里奇的動態攝影創作得到靈感,與入選的六七位中山女高學生展開工作,讓她們透過微觀方式觀看生活周遭。郭文泰希望透過不同的創作模式和劇場語言,創造腦袋無法直接反應、閱讀或解釋的意象,提供一個停頓的時空。
影像風格獨特強烈的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區,以其蒙太奇式超現實的風格享譽影壇,甚至出現「林區式」的風格形容詞。一樣擅長在劇場中塑造超現實景觀的河床劇團,將在新作《夢見大衛林區》中,以這位當代影壇最重要的電影導演為意象核心,導演郭文泰邀請影像設計曾御欽、音樂設計柯智豪合作,大衛.林區的影像夢境將如何在劇場呈現?不能言傳,觀者只能眼見為憑。
也許,《千圈の旅》至終真正所探討的,還是生命與死亡間,永遠輪迴不斷的關係。郭文泰像個哀傷的孩子,在洞悉死亡必將是生命的歸處時,堅持玩起了自己的永恆遊戲,他以一個劇場裡的巫師身分出現,將死亡與生命遊戲般地斷然分開,因此讓信念與愛得以在其間迴繞不滅。
出身視覺藝術的何采柔,因緣際會踏入劇場領域,從舞台繪景/設計到劇場導演,她的戲劇作品長於打造極具影像感的劇場空間,在曖昧中為觀眾在戲與現實之間創造距離。十一月她將與郭文泰聯合執導演出《千圈の旅》,向草間彌生這位亞洲最具知名度的女性藝術家致敬。
河床劇場導演郭文泰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九九二年來台後,不知不覺也跟著台灣化了。他說話有台灣腔的「欸~」,喜歡吃台式蛋餅,讀夏宇的詩,看民間八家將廟會。只是,他依舊不習慣台灣的熱,躲進星巴克成為他避暑的方式之一。 他的劇團堅持「手工」打造,舞台道具是靠自己DIY完成,因為唯有動手自己做,才會拉進演員與空間的關係。他還更進一步期許自己的戲能走入觀眾的生命裡,在他們的生命裡,慢慢地發酵。
郭文泰好比佛洛依德,讓人跌入像夢境一般邏輯不連貫的意象裡,在直接引發生理反應的症候裡,挖掘埋藏在體內深處的那個真實的自我。可是,那個自我會不會正像不留人跡的商務旅館一樣,是個空的容器?
德國「想像國際偶劇節」是歐洲最負盛名的物件偶劇戲劇節之一,受邀節目涵蓋了當代偶劇創作的光譜,包括偶戲、物件劇場及意象劇場。因為前年在亞維儂off藝術節的演出,河床劇團被想像國際偶劇節的策展人相中,今年即受邀至德國,於三月中下旬的藝術節中,演出《夢遊》一劇。
旅館客房的本質和劇場極相似,朝生暮死,每個晚上扮演旅客的演員,走進房間,上演著一幕幕的人生戲碼,只是少了觀眾。這一次,旅館客房為你而開,郭文泰策劃的小型藝術節「開房間」,邀來詩人鴻鴻、新生代導演賴志成、視覺藝術家何采柔,四位創作者共同以一間旅館客房為發想,每一場四十五分鐘的演出僅限一位觀眾觀賞,每位觀眾都將擁有一個量身打造、「一生一次」的獨特觀賞經驗。
文 建會力邀法國的劇場魔法師Jean-Guy Lecat與國內的劇場菁英黎煥雄、孫麗翠、郭文泰和杜思慧等於10月26日至11月3日主持「OISTAT卓越創意大師系列 空間的演作─再塑與再現」工作坊。主講人Jean-Guy Lecat是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長年合作的劇場設計家,以改造表演空間聞名,並於曾於亞維儂藝術節展演史詩大戲《摩訶婆羅達》,常年於世界各地主持劇場設計和跨界藝術創作工 作坊。本次工作坊將假信義公民會館舉行,工作坊全程免費,詳參網站www.oistat.org/newsletter/lecat/index.htm 或洽02-7726-0088(張孟穎) 第十二屆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開始接受報名 由 藤田梓教授創辦的財團法人中華蕭邦音樂基金會將於2008年舉辦第十二屆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此次協辦的單位有國家文化總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立台 灣交響樂團共同參與,將在行政事務上更加周全,場地也更加完善。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明年4月1日止。參賽資格不限國籍,分為青年組、少年組兩組,並各有 初、複、決賽三場賽事,將於2008年9月7日至20日假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對於參賽者正式賽程其間的食宿與當地交通費開支皆由主辦單位提供,並有定額 之機票補助。藉此希望吸引更多國際鋼琴菁英參與切磋,並培養我國年輕鋼琴家晉身國際舞台。(李秋玫) 「憶域:李.雅諾影像展」 播放紀錄片《與碧娜有約》 台 北市立美術館與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共同策劃的「憶域:李.雅諾影像展」,自即日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中,雅諾結合錄像藝術與攝影,將不同 領域的影像加以組合,突顯出動作和記憶之間的南轅北轍及其間聯結兩者的複雜關係,讓記憶與動作交織結合,成為一場迷人的對話。同時也特別在每週六、日播放 雅諾拍攝的紀錄片《與碧娜有約》Coffee with Pina,這是雅諾分別於2003年在法國巴黎與2005年在德國烏帕塔(Wuppertal),拍攝記錄德國重量級現代舞蹈大師碧娜.鮑許所編的舞作《
美國長大,目前定居台灣的河床劇團編導郭文泰(Craig Quintero),深深地迷上這兒的一景一物,而他在劇場創作裡所探討的內容,更是與台灣經驗密不可分,米系列三部曲《鍋巴》、《稀飯》與《爆米香》,就是他在台灣生活的最佳紀錄。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