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乐章的开始,穆特选择一种靑春气息的速度,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雍容华贵、典雅稳健的表现风格。(白水 摄)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陶醉之外

穆特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在第二乐章接第三乐章之间的短暂装饰奏,穆特竟然依旧运用滑音带过,突然间,似乎克莱斯勒与过去被公认演奏贝多芬最佳名盘的那些名小提琴大师们,全部被刮了一巴掌!

在第二乐章接第三乐章之间的短暂装饰奏,穆特竟然依旧运用滑音带过,突然间,似乎克莱斯勒与过去被公认演奏贝多芬最佳名盘的那些名小提琴大师们,全部被刮了一巴掌!

小提琴天后──苏菲.穆特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6月10日

国家音乐厅

六月里台北的夜空洋溢著小提琴的乐音;自我国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打头阵以来,接著是来自德国的小提琴天后──安─苏菲.穆特以及日渐崭露头角的美国美少男小提琴家──约夏.贝尔(Joshua Bell)陆续登场,令喜爱小提琴音乐的听众,无不引领而望,企盼不已。

穆特的魅力,透过唱片媒介的包装、经纪公司的推波助澜、个人独特充满自信的相貌加上个人优越的琴艺及诠释,造就出如日中天的演艺生涯,令许多缺少其中某几个要件的小提琴家们望尘莫及。

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海飞兹(Jascha Heifetz)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他说: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斗牛士的勇气;三、夜总会女老板的活力;三、一位虔诚教徒的专注。穆特不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且具有许多小提琴家所没有的特质──演奏的音乐让听众充满了期待,毫无公式可替代的神秘诠释法令所有听众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她的音乐世界里无法自拔;不过就在一切理所当然的陶醉中,我惊然发现一些现象,以我专业的角度而言简直匪夷所思,且让我仔细道来。

欲破沉闷的靑春气息

这场音乐会的重头戏乃是下半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由同样擅长小提琴的台北市交团长陈秋盛指挥,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伴奏。或许因伴奏的对象人物非同小可,北市交发挥了相当程度的凝聚力加以衬托,音量的控制及整齐度可圈可点。

贝多芬这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于一八〇六年完成,首演过后所得到的评价并不太高,甚至由于贝多芬大胆的尝试使用大量的定音鼓乐器,令当时的评论家感觉到厌烦而加以排斥,且由于三个乐章的均衡性不佳,第一乐章显得太过于冗长,全曲演奏将近四十五分钟,虽然有许多优美旋律,但一再的重复相同的素材结构,总是令听众感到无趣、沉闷。第一乐章贝多芬的速度标示为Allegro non troppo(不太快的快板),在过去一些公认的著名演奏家名盘中,总是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典雅稳健的表现风格;而穆特却是选择一种代表靑春气息的速度,刚开始时还真有些不适应,或许她正是想摒除稳健速度所带来的沉闷感吧?!但就一个后进的演奏者而言,如果前辈演奏家,如大卫、奥依斯特拉夫(David Oïstrahk)所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已被公认是完美极致的化身了,音乐是否有其必要因时空的差异,而随著新流行趋势的品味加以改变?这确是我们现代习乐者的思维重点,如不遵循又如何能超越而进入新的艺术领域?

曲子开头便是漫长八十八小节的乐团前奏,只见穆特相当沉著、冷静,一副胸有成竹似的自信,她的肢体动作随著音乐一起摆荡,就算尙未拉琴,她依旧是全场听众的注目焦点。就如同十几年前我在法国留学时所看到的穆特,她总是炫耀式的在拉奏的前一秒钟,才突然迅速的拿起琴马上演奏,有如表演特技般,时间之拿揑令听众叹为观止,不过对于习乐者却不是最佳的示范。

贝多芬的音乐首重于结构性的堆砌,因此独奏一开始一连串的八度音琶音正是检测拉奏者功力的试金石;肩负著衔接一大段乐团前奏所营造的气氛,并带领走向主题乍现的一大串音群拉奏,穆特显得是如此的理性、沉稳与坚定,不过外带一些强势与霸气;或许她正试图要乐团更加紧密的亦步亦趋追随她的音乐走向吧。

基本上穆特驾御小提琴已达到了炉火纯靑之地步;灵巧的右手运弓,已到了挥洒自如般的自在,加上舞台经验丰富,听力敏锐,非常巧妙的运用了国家音乐厅绝佳的残响时间;无论在音量上时而近乎透明般的细微,或是完全纯净不抖音所带给听众的期待,事实证明她确实拥有坚强的拉奏实力。在舞台上拉奏情况的险恶,唯有经常上台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如随时掌握瞬间的发挥,还必须显得轻松自在,其实神经线不知死了几百万条,嘴巴却还说为艺术牺牲,唉!如果对音乐没有一点狂热与理想,这条路还真是莫名奇妙呢!

魔法师的滑音

穆特在第一乐章的表现,一直处于一种绝对的强势,也许是个性上的企图心使然,她在抖音方面的运用是采用较急速细碎幅度的抖法,感觉上稍嫌紧张了些,在颤音(trills)方面亦是同样的现象;还好左手在许多快速音阶、琶音的运用上相当驾轻就熟,尤其换把位(shift)的乾净例落已至完美境界。另外値得称许的是她在右手运弓弓法的采用上非常鲜活,在各种弓速、张力、运弓位置、运弓长短等等的交替运用上,已可称得上音色的魔法师。

就在众人沉浸在她的美妙优质乐音中,音乐悄然进行到装饰奏处,穆特在这里是采用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F. Kreisler)所写的版本;照理此处正是可以展现个人技术的绝佳地方,穆特大致上亦是水准以上的发挥。但突然有一处快速音群自高把位直冲而下,她竟然用滑音(glissando)一笔带过,令我不敢相信自己耳朶所听到的,原本还存在著怀疑,直到第二乐章接第三乐章之间的短暂装饰奏,她竟然依旧运用相同手法滑音带过,突然间,似乎克莱斯勒与过去被公认演奏贝多芬最佳名盘的那些名小提琴大师们,全部被刮了一巴掌!至今仍一直无法理解,究竟是她「秀」得太过头,还是态度使然?令人全然无法苟同!或许音乐厅的音效太容易唬人了,使演奏者错以为这样滑音带过,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过在忠于原创作精神的前提下,如此拉奏似乎太藐视作曲家所辛苦塡写的音符了,以穆特的声望,以及之前所表现的那种精湛控制力,这些技巧实在微不足道,不値得作如此的交待。虽然似乎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不过毕竟身居世界顶尖小提琴天后地位的她,也唯有接受最严苛挑剔的评论,方能晋升成为真正的大师。

穆特的第二乐章依旧保有她那一贯的歌唱性运弓,不过开头的法国号声音似乎太开了些,如能稍含蓄,再借由流畅的线条,慢慢的营造出贝多芬音乐中的宏伟格局,效果更好。在这个甚缓板乐章里,她的抖音仍然采用较快速振幅小的方式,我个人觉得在如此充满安祥的气氛下,如果抖音可以采用宽幅的抖法,听起来将更加的舒适。不过由於穆特非常精准的左手控制力,加上右手运弓在声音上所塑造出的晶莹质感,依旧紧紧的抓住了听众的焦点。

拉协奏曲最怕乐团与指挥的拖、盖、赶,任何一项都足以使得拉主奏者有无法展技之憾,此时指挥与独奏者之间的互动便成为拉好与否的关键。显然地,曾专攻贝多芬的陈秋盛老师在这方面要打高分,与穆特亦步亦趋的搭配近乎完美。尤其在第二乐章音量上的控制,给予穆特极大的空间发挥;终曲乐章的轮旋曲式,更是让她如鱼得水般的快活挥洒,展现极尽华丽的灿烂色彩。

综观这场音乐会穆特所带给我们的省思是:背负著一切光环、宠爱于一身的演奏家,无论在何处,永远担负著各方对他(她)期许的压力及严苛的评论,如何肯定自我以绝佳琴艺服人,永续发展的最佳本钱;身处在众多前辈大师的演奏风范阴影下,如何创新独树一格却又不违背原作曲风格,在在考验著演奏者的智慧;再多再炫的光鲜包装,还是得有坚厚的实力作后盾,否则一切有如泡沫;如何随时随地保有对音乐的新鲜感,让听众充满期待,是音乐耐听与否的重要元素,假使那种会让人激动得簌簌地冒汗颤抖的新鲜感一再的重复出现,而我们却由狂热渐渐淡漠到没有感觉的程度,对一个演奏家而言,岂不是一种悲哀?

 

文字|苏显达 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