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两厅院原本是唯一的国家级场馆,多功能经营,现在因为增加场馆后的相互关系,理应是场馆各自发展独特性的契机。不过,文化部资源配置或是场馆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影响独特性的发展状况。这就如同一个家庭中不同孩子在适性发展时,家长的观念或家庭间的支援体系,会影响每一个孩子去寻找自身性格与适性发展的可能性。指标意义则是专业性提升。国家级场馆内部的营运管理模式,专业度与人力培养都需要呼应场馆需求,大剧院时代来得太快,软体是不是准备好了?
从艺术团队的角度,是有更多选择。比较担心的是,资源分配上是不是要注意更多细节?有更多场馆是好事,但这和有没有更好的创作环境,是两件事。艺术家永远可生出更好的作品,问题是跟艺术家一起工作的每个人的处境,我们要思考在这环境中的劳动者能够获得的工作费、呼应在制作资源面有没有获得整体的提升,而且必须是剧院有意识地去思考、带领。虽然剧院有自筹比的营运压力,可是至少剧院的自制节目,如果没有办法增加制作资源,比如说,是不是能增加排练空间、提供更好的硬体、有没有试装台的余裕?
就国际交流的层面来说,无论音乐、戏剧、舞蹈,(规模上的)中小型团体的确创造了多元性与可能性,但是我们会发现整个生态没有办法帮助这一群发展中的艺术家。目前在国际间有能见度的以舞蹈居多,因为非语言。可是非语言性的节目会打压语言性的可能,那戏剧节目要怎么让人理解?未必只是想像华文市场。我们需要以艺术家发展的成熟度,而不是以规模的逻辑来思考,才能建立完整的生态。创作的成熟度很难被评鉴,可是这是挑战艺术行政体系思考很关键的事。
情深意重,是场馆、创作者与观众的理想关系。剧院与创作者就是要谈恋爱。在这样的关系里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彼此成长的意义,而不是金钱的关系。这里头还加了专业性,情就有更复杂的层次。
剧院的营运上,有没有方法让为看某一类节目而来的人,开始好奇其他类别的节目?这是目前没有被思考的。剧场永远需要新观众,可是很少想办法让旧观众去看另一个类别。如果真的情深意重,你(观众)应该会爱上我(剧院)其他的节目。所以,创造情深意重的方法是个关键。
最后,要给卡在门前、正在犹豫要不要专职踏进来的年轻剧场创作者的建议是:这时代有比较多的诱惑与可能性,可是创作的核心不是要去呼应诱惑与可能性,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创作,用什么方式深化自己的发展。台湾优点是小,大家容易交流,缺点是过度纷扰。对年轻创作者来说,在大剧院时代有很多讯息、可能性,心要够定。年轻创作者是在型塑个人创作语言的阶段,纷扰的环境对型塑个人创作语言有利有弊,必须既打开吸收别人语言的频道,也能专注在型塑个人语言的时空,否则就会流于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