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mageDance艺术总监何晓玫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两厅院30周年 大剧院时代来临 ! /各家之言 创作 、经营者MeimageDance艺术总监 何晓玫

艺文环境需架构「过程」和「阶段」,让创作者能够攀附

大剧院时代的来临是很重要的阶段,也是我们该好好面对问题的时候。为什么台湾人不太进剧场看演出,而是逛街或在家看没有意义的新闻?接触表演艺术应该是生活态度,而不是学习课程。在这块土地生活的我们似乎缺乏生活态度的养成。人们感觉很不安全,无法信任彼此,也缺乏了认识、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好奇心。所以,「大剧院时代」的来临是该预备将剧院的功能「系统化」、「制度化」的时候。让观众与表演艺术之间有更好的沟通桥梁。

而可能面临的问题,以舞蹈为例,虽然出现了很多充满热忱的年轻编舞家成立舞团、发表作品,但,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大多都在几次演出后,因为没有了舞台而泡沫化。政府虽致力于艺术产业的推广,却永远在机关人事更迭后落空,没有延续。艺文环境需要架构「过程」和「阶段」,让创作者有能力攀附,并找到下一步。

不谈大剧院,台湾仍有地方性质的文化中心。但,目前我们只停留在建筑场馆,而非扶植团队。团队有了家才能够踏实地制作,磨练技术、想法,而不是辛苦地找场地演出、排练。不一定要一个场馆一直养同一个团队,或许可以参考国外的艺术总监制,作品若不好即汰换才有竞争。创作者甚至可能为了到更好的剧院而努力创作、演出,不需要分心找其他兼职。

每个团队都需要艺术行政,但艺术行政同样面临泡沫化。或许剧院能够成立联合办公室,组织团队的演出与行政事务,并彼此共享资源。政府亦需要进一步思考艺文经费的预算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借由仲介之手,将台湾自制节目推向国际。最后,大场馆变多之后,如何找到观众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于台湾的创作现象,近年很多奖项似乎期待创作者跨界,创作融合式的表演艺术,并关注作品的议题性强烈与否,甚至要求不要太过于纯粹,试图抹除界线。命题作文层出不穷,但创作是自发的,创作者应该自发地寻找这个世代的语言,而非透过策展人、评论人以议题性操作的方式带领读者思考。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特殊性,应该要尊重其本质,不要为了趋势迎合观众。艺术也不只是创新,很多创作者对自己的媒介都还不够熟悉,便急于跨界、融合就会两头空,需要再思考本质的问题。

剧院、观众与创作者的理想关系,我认为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在观看、行走,那便是剧场。剧院是能够从行政角度支援团队的场域。剧院的态度是让观众更没有界限地进入、观看,让观众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而非阶级的符号表征。

大剧院时代的出现,让我们期待著更多到各地演出的机会。此外,亦可横向期待与思考有效串连团队与场馆,记取教训、继续改革,并结构化、思考剧院的功能,避免蚊子馆的出现。

因此,年轻一代的机会更多了,但竞争也多了。懂得共享资源、团队合作,也需要费心思考如何因应趋势的转变。最后,回到到底要不要走这条路,如果要,就要孤注一掷。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