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大剧团导演、团长谢念祖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两厅院30周年 大剧院时代来临 ! /各家之言 创作、经营者╱全民大剧团导演、团长谢念祖

闪开,让专业的来

我不太懂什么是大剧院时代。剧院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只是建筑物,不代表什么指标意义,重点还是得回归到作品,要看艺文活动有没有因为大剧院变多而更加地蓬勃。当然也许建筑物变多,一些大型的表演或许能因此走出台北,去到台中、高雄,达到推广艺术的效益。关键仍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如何在大剧院中发生?并不是每出戏都适合大剧院。

第一个,需要思考市场。我们的市场是否能吸引那么多的观众?大剧院两千人的座位,要是观众没坐满会很惨。在大剧院中,从舞台布景到人员编制,各方面都需要扩大,更要考虑背后的资金运作,制作上需要不同的思考逻辑。所以第二要思考商业机制。大剧院时代要找出能运行的商业机制,让观众买票看戏,不能单寄望政府补助。但是大剧院有档期问题与审查机制,没有改变这些限制,可能性仍令人担忧。此外,旧有场地会不会变成蚊子馆也是问题。公营限制太多,政府应该奖助民营剧场,活化创作和市场。

这几年表演艺术最有活力的应该是台北办的「艺穗节」,牵涉到人的部分。也许里头作品不是最好,但没有了大剧场那种说不出一套标准的审查,乱七八糟的活力展现非常棒,表现出台湾的自由。不过说到跟世界对话,若不再提「云门舞集」,可能比较难想到具体团体。国际剧场艺术节邀团队来台演出算是文化交流,然而由两厅院官方主导的交流仍是菁英文化。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对于处在那圈子外,众多实际在台湾创作作品的众多团队帮助有限。所以真要推荐,我想还是艺穗节那种活力。

剧院与创作者、观众的理想关系是什么?基本上就是看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剧场的珍贵处在于由舞台上的创作者和台下的观众一起完成演出,所以必须要有流动和理解。剧院只是壳而已,它提供了创作者和观众在一个空间当中,去理解作品呈现。在那段时间过程中,观众有理解、有感动、有愤怒、有喜爱。所以剧院不应该自己做节目,那是「假会」(台语,不懂装懂之意)。

大剧院时代对我的工作没有造成改变,我们剧团本来就是做大戏。也许日后可能的改变在于,若一次申请就能订下台、中、南三地档期,工作上会方便点。但至少场地变多,仍旧很棒。大剧院演一场,可能就抵其他地方两场,可以把经费做更妥善的运用。像我们今年就开始巡回,去台中演《当岳母刺字时……媳妇是不赞成的!》,票房全满。你说有没有市场?有的。

最想给年轻的剧场工作者的建议,是要量力而为。在大剧院时代就要有更好的卡司,更好的制作,才能让观众席坐满。若创作者没有好的配套措施,只会让弱点被放大。所以创作者还是要先活下去,再按部就班去做,从小剧场到中剧场,再到大剧场。总之剧团要回到作品来看,要建立品牌,思考怎样的作品适合大剧院。我们要从产业的角度来思考,多几个大建筑物,场地还是不足,没什么意义。表演艺术如何行销,如何变成产业,让人能专心创作,这点不管是政府还是两厅院都比较没有在状况内。我们只能自我要求,去抓住机会。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