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英国的两位法国号演奏家:贝利斯和爱德华斯(台北市立交响乐团 提供)
即将上场 Preview TSO「双古圆号之音」

复古法国号引领 来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双古圆号之音」音乐会中,北市交邀来两位擅长自然号的英国演奏家——贝利斯和爱德华斯,以复古的声响演奏海顿与神童莫札特之父的作品,让乐迷随著乐音悠游古乐之中;下半场则一下子从十八世纪宫廷一跃来到十九、廿世纪之交的音乐厅,演出两首分别由拉赫玛尼诺夫与理查.史特劳斯所作,浓重丰厚、以「死亡」为主题的交响诗。曲目安排之独特,待乐迷细细品味。

「双古圆号之音」音乐会中,北市交邀来两位擅长自然号的英国演奏家——贝利斯和爱德华斯,以复古的声响演奏海顿与神童莫札特之父的作品,让乐迷随著乐音悠游古乐之中;下半场则一下子从十八世纪宫廷一跃来到十九、廿世纪之交的音乐厅,演出两首分别由拉赫玛尼诺夫与理查.史特劳斯所作,浓重丰厚、以「死亡」为主题的交响诗。曲目安排之独特,待乐迷细细品味。

TSO瓦格献礼—双古圆号之音

3/19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

INFO  02- 25786731

十八世纪,法国号逐渐成为管弦乐团的标准配置。然而,当时的音乐家所演奏的,仍是构造非常简单的「自然号」(Natural horn):一种只能演奏泛音列(harmonic series)音高、须更换变音管(crook)方能转调的法国号。一八一八年,史特澈(Heinrich Stölzel)和布吕莫(Friedrich Blühmel)在柏林为他们发明的活塞式法国号申请了专利。随后,法国号的活塞系统(Pumpventil)不断获得改良;一八三五年,维也纳的李铎(Josef Riedl)又为法国号发明了转阀系统(Drehventil)。很快地,能够演奏几乎所有半音的活塞式或转阀式法国号,取代了自然号,成为绝大多数法国号演奏者的惯用乐器。

难得的复古声响

比起转阀式法国号,自然号的音色更为阴郁,且会需要运用手塞音的技法,来演奏非泛音列的音高;如此「复古」的声响,带来某种独特的氛围。然而,现在要想听到自然号的现场演奏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法国号演奏者即便遇到十八世纪的曲目,还是会选择用熟悉的转阀式法国号来吹奏,只有少数热心钻研古乐的演奏家,能够自在地驾驭自然号。

幸运地,这个月十九日,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在即将上演的「双古圆号之音」音乐会上,为台湾乐迷从具有深厚古乐演奏传统的英国,一次请来了两位擅长自然号的演奏家——贝利斯(Richard Bayliss)和爱德华斯(Gavin Edwards)。两位演奏家首先会加入乐团,在首席指挥瓦格(Gilbert Varga)的带领之下,演出海顿(Joseph Haydn)的《A大调第五号交响曲》。这首创作于一七六○年代的交响曲,以法国号声部的高难度著称,尤其在慢板第一乐章和小步舞曲第三乐章的中段里,第一部法国号必须多次奏出极高的A音。

从古乐到交响诗

随后,两位演奏家会改以独奏家的身分,和指挥与乐团合作演出雷奥博.莫札特(Leopold Mozart,神童莫札特的父亲)的《降E大调双法国号协奏曲》。这首创作于神童出生之前的作品,是写给两把法国号和弦乐团(含数字低音)的三乐章协奏曲。乐曲充分发挥一高一低两把法国号的优美和声效果,一段又一段高雅悠扬的法国号二重奏余响绕梁,令人难忘;在标示为「猎歌」(La caccia)的第三乐章里,法国号更发挥其「猎号」(Jagdhorn,法国号的前身)本色,神气地带领狩猎队伍奔驰林野。

下半场,瓦格与北市交将带给听众全然不同的氛围与感受──时空从十八世纪宫廷一跃来到十九、廿世纪之交的音乐厅;内容当然也不再是轻巧雅致的前古典交响曲或协奏曲,而是两首浓重丰厚、以「死亡」为主题的交响诗——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的《死之岛》Isle of the Dead系受画家柏克林(Arnold Böcklin)的同名画作所启发,阴沉地领我们漂浮于冥河之上,往向死亡;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死与升华》Tod und Verklärung则以作曲家的自我意念为基础,描述一位著迷于追求理想中艺术的艺术家,在死后转化,终于体认到永恒的理想。如此特别的曲目安排,错过不会再有,值得您我一同前往细细品味。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