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练枕头事件的场景。(台北市立美术馆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处处体现「平等」的价值

记伊凡.瑞娜《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工作坊

由美国编舞家伊凡.瑞娜在一九六九年创作的《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在去年北美馆双年展中,由伊凡.瑞娜前舞者维弗雷特以八天的工作坊形式重建该作品。诞生于艺术家追求反权威、去阶级、去专业、民主、平等的时代,该舞作从讨论、排练到演出都充分体现「平等」的价值。

由美国编舞家伊凡.瑞娜在一九六九年创作的《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在去年北美馆双年展中,由伊凡.瑞娜前舞者维弗雷特以八天的工作坊形式重建该作品。诞生于艺术家追求反权威、去阶级、去专业、民主、平等的时代,该舞作从讨论、排练到演出都充分体现「平等」的价值。

《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Continuous Project Altered Daily(1970)是由集编舞家、作家、导演于一身,同时也是美国六○年代,后现代舞蹈组织杰德森教堂发起人之一的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在一九六九年的创作,整个作品由可替换顺序的不同事件(task)连接组合而成,从一九七○年正式在美国纽约首演之后,便持续在世界各地被重建演出。

在去年北美馆双年展中,伊凡.瑞娜的前舞者克里斯多夫.维弗雷特(Christophe Wavelet)以八天的工作坊形式重建该作品,舞者们男女各半,来自四面八方,拥有不同的艺术和身体训练背景:有北艺大刚毕业的和在学中的学生、美国和澳洲来的交换学生、来自街头的街舞舞者,还有一些拥有视觉艺术背景,但未接受过专业身体训练的艺术家们。

身为其中一位舞者,我有幸参与整个工作坊的重建过程,下文将借由爬梳当时代的艺术历史脉络,深入《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内在的政治意涵。

在艺术中  寻求反权威去阶级的平等价值

六○年代的美国正由工业社会转向工商社会,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此时期发生,各种社会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著,举凡民权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女权运动、嬉皮士运动等,汇成汹涌澎湃的激进洪流,势不可挡。

这些运动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了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当时的前卫艺术家们跟随这一波批判改革的潮流,欲在艺术中寻求一种反权威、去阶级、去专业、民主、平等的价值,批判整个由美国资产阶级所主导标榜自由、进步的主流社会,于是产生了一种外于美国主流艺术,带有流行(popular)和民俗(folk)特征的「新」美国民俗艺术。

新美国民俗艺术通常低成本、小规模,内容上常取材自日常生活并包含一些玩乐的趣味性和即兴成分,蓄意粗糙地创造出一种家庭自制的质感,并在非正式的艺文空间展演,如教堂、教室、俱乐部等,表演的时间也多选在邻居、社群的休闲时间,观众多是自己的家人和社群内朋友。

藉著刻意打破艺术与生活间的隔阂,展现出其异于主流艺术、无商品价值的特色,作为对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工作与娱乐分离、专业与非专业分离之主流社会的一种批判,表达出民主、平等的精神。

简单空间中  近距离与随性的演出

在克里斯多夫.维弗雷特的工作坊中,正式演出场地为一间只有日光灯的舞蹈教室,观众可选择三面墙中的其一自由席地坐下,而第四面墙则排满了舞作中所要使用道具,包含枕头、折叠椅、纸箱、白屏幕,舞台的范围即是中间受观众所包围的空间。在演出期间,表演者可随时选择上台演出或融入观众群休息,观众也在不跨越舞台的前提下,在三面墙间自由移动。

舞作由一连串可替换顺序的不同事件连接而成,这些事件在动作的精确度上有层级的分别,包含完整精确版本、马克(marking)版本、教学版本等;在人数需求上,包含可独自完成的动作组合(如椅子枕头舞)、双人舞和需要多人一起参与的活动。此外,在每廿分钟一次的椅子枕头舞事件时,舞蹈动作会同时搭配上一九六八年时由非裔美籍夫妻档「艾克与蒂娜.透纳」(Ike & Tina Turner)大红大紫的流行歌曲〈River Deep Mountain High〉。另外在白屏幕出场的片段时,则会播放披头四(The Beatles)在一九六九发行的歌曲〈Here comes the sun〉。

从上述的演出形式与元素运用中,能清楚地看到新美国民俗艺术的样态:演出场地使用舞蹈教室而非正式舞台;观众与表演者间的近距离与随性的态度;动作精确度的呈现上分等级,有完整精确的演出版本、简单比划的马克版本,也有在台上即席教学的版本;椅子和枕头的道具运用取自日常生活;白屏幕则更象征当时电影的流行风潮;两首取材自大众流行文化的歌曲,歌手一为非裔美国人,另一为英国人,展现了当时大众文化在国际间的无隔阂。

讨论、排练与演出  「平等」价值不断出现

从工作坊的开始,维弗雷特便告诉我们「平等」这个价值在《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中的重要性。

其一,舞者和编舞者的平等,所有出现在舞作中的元素材料并非由编舞者一人发想而得,而是她与当年的合作舞者共同发想而得,而舞作的架构也不再由编舞者一人设定,而是由舞者们共同决定各元素材料的出场顺序和模式;其二,元素材料的平等,在安排舞作架构时,每一种能供舞作运用的元素和材料都具有相同价值,可自由替换顺序,无重要性上的差异;其三,舞者之构成和参与的平等,工作坊中男女舞者数量各半,其中有专业舞者和非专业舞者,在演练动作的过程中,并不特别强调其间的差异,男、女、专业、非专业的舞者皆可掌握舞作中几乎所有动作的要领,因此并无参与上的差异;其四,过程与结果的平等,即工作坊的价值与最后的演出价值相当。

不论是在讨论或是排练演出时,「平等」的价值亦不断出现,尤其体现在个人和团体之间地位上的平等,维弗雷特时常提醒舞者们要平衡自我与群体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人除了要主动展现自我的独立自主性外,也要服从团体的整体利益。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时,维弗雷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发言提供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在决定事物时,举凡舞作节目单上要印的字、舞作中动作元素的出场顺序、次数、动作层级等,维弗雷特也要求我们共同讨论出一个集体同意的结果,他本人并不介入参与;在排练演出时,由于每个事件的过程皆含有即兴成分,充满不定性,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关照台上伙伴的演出能量,若有突发状况产生,每位舞者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抢救台上的状况。

时移境迁  当年的讽刺效果不再

据多位欣赏演出的朋友指出,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作品,舞者在台上或跑,或以达成任务的心态在执行事件时,可以清楚地藉动作看见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即面对相同处境时所做出的不同回应,展现出十足动人的真实。不过他们也提到,在连续观看一阵子后,由于很多舞蹈和元素的重复、重叠,让演出开始无聊惊喜不再,直到演出的后半场,有一两位特别逗趣的舞者充分发挥了搞笑天分,才总算唤回了观者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演出中所播放的两首流行音乐和白屏幕的出现,多数人则表示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这支近五十年前的作品置于当代,事件的使用让演出具备真实的当下性仍受用,但社会语境已然转变,在网际网路发达和通讯设备流行普及的当代,这类具备重复性的「温和」作品,已无法让现代人产生专注,「娱乐性」在当代仍是吸引观众的要点,但另一方面,流行、娱乐瞬息万变,观众对于作品中「当年的」流行元素的符码已无法辨认,因此无法达到编舞家所预期的讽刺效果。

总体而言,纵使因为时代变迁和文化差异让《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中的美学选择在今日已不具备批判效力,甚至产生错误的娱乐效果,然而,排练的过程中,舞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赖感,并以实际的参与经验感受到平等的重要性,或许这才是此作品在人际疏离的当代所能产生的最大价值。

本文图片资讯说明:

《再一次改变的持续性计划》(2016)接续1960至70年间伊凡.瑞娜的《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划》,展演时间为2017年1月2日晚间6点与1月3日晚间7点,地点为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系排练室C。这两场公开的展演,是由克里斯多夫.维弗雷特(Christophe Wavelet)与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系合作的工作坊,他所带领的舞蹈学生与艺术家们共同合作的成果。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