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友友之巴哈新聆感》(华纳音乐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未若柳絮因风起

坏的改编叫做「撒盐空中差可拟」,好的改编则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优质的录音与高水平的演奏,让马友友在《马友友之巴哈新聆感》中找到了阿基米德的支点。但对于想要支起整个世界的马友友而言,杠杆的两端必非跨界与严肃,他更绝不是移山填海的愚公精卫。只要我们用耳朵,而非脑袋去听这张唱片,你一定会听见马友友用他一贯迷人的微笑轻轻地说:「别管山来不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山吧。」

坏的改编叫做「撒盐空中差可拟」,好的改编则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优质的录音与高水平的演奏,让马友友在《马友友之巴哈新聆感》中找到了阿基米德的支点。但对于想要支起整个世界的马友友而言,杠杆的两端必非跨界与严肃,他更绝不是移山填海的愚公精卫。只要我们用耳朵,而非脑袋去听这张唱片,你一定会听见马友友用他一贯迷人的微笑轻轻地说:「别管山来不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山吧。」

除非拥有异于常人的感知能力,抑或富含后天训练的卓越学养,否则对于一阕曲子的爱与恨,感官往往都是跑在智识之前。更精确的说,音乐与脑内啡的案发第一现场,通常是听觉——感官先行往往骗不了人的,事后的脑补经常是自我催眠,宣示立场的围事理由。也就因此,演奏的音乐家往往背负了既定标签的原罪:譬如,马友友。

马友友的夫子自道

学究型的批判是否孤芳自赏?粉丝派的拥护可有盲目追捧?年逾耳顺的马友友或许早已水波不兴。但纵观他近四十年来的音乐历程,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地从古典、流行、电影音乐到世界民谣,无役不与甚至无所不能的多方探索,质疑他在严肃音乐上的分心,甚至怪罪他怠慢古典音乐正统性的音量终渐式微。但在这位总是面带微笑,四处结缘,为世界奉献一切的魅力大师身上,除了日渐巨大的「马友友」三个字(中英皆然),他的夫子自道却总是宛若潜台词一般,他在音乐里什么都说了,却好似什么都没说。

于是我们有了这张《马友友之巴哈新聆感》。除了马友友,还有两位老搭档:曼陀林演奏家克里斯.泰尔(Chris Thile)以及低音提琴家艾德加.梅耶(Edgar Meyer)。

处处都是神迹

从第一阕的《G大调第六号奏鸣曲 BWV530》开始,马、泰、梅三人就展露出多年合作的默契。室内乐的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自不在话下,乐句间的起承转合更是搭配得天衣无缝。最后一阕的《G小调第三号古大提琴奏鸣曲 BWV 1029》,你来我往之间更充满了电光火石的速度感。泰尔的曼陀林轮指如飞,马友友高把位的极速升腾,梅耶则是马步稳扎地巩固织体的下盘,时而一锤定音有如回合终了的钟声。从三百年前的巴哈碑文中,挖掘出生命活力与时代魅力,当代的演奏家莫不以此为乐。但同时保有鲜度与醇度,就端赖演奏者的生命的质地与情感的厚度。马友友与两位老朋友在此两阕乐曲的表现,以让本专辑立于不败之地。

更让人眼睛一亮的,莫过于改编自圣咏曲的《醒来吧,沈睡者BMV 645》。持续弹奏主旋律的曼陀林如同流泻千年的林间细流,在低音大提琴的落花水面之间,马友友的琴音一如溪中游鱼,时而优游,时而驻足。原曲中远方旷野的佳音降临,悉数幻化成自然美景的田园讴歌。轻如薄翼的大提琴、灵动慧黠的曼陀林、加上深藏若虚的低音大提琴,演绎出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要巴哈的锡安在心中,马友友、泰尔与梅耶告诉你,处处都是神迹。

高手过招意在言外

但两首改编自《赋格的艺术》选曲,却是本专辑真正让人掷笔再三的杰作。先不论这三位高手如何将这两首三声部的赋格,拆解成三种乐器的你来我往;也无须细究他们如何解构与重组,将复音音乐的对位法跨出键盘乐器的表现幅度。过去曾翻译成「遁走」的「赋格」,聆听本片真的好似看到三种乐器在相互抛掷著主题,而主题就在织体之中不停地遁走与流窜。有趣的是,这样的超技展现三分不似马戏团的杂耍特技,七分更像推手往来般地平衡圆融。不知道录制专辑时,三位演奏家私下是否切磋过太极八卦与形意?人说高手过招意在言外,马友友依然什么都不说,但透过音乐,我们都「看」到了。

坏的改编叫做「撒盐空中差可拟」,好的改编则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优质的录音与高水平的演奏,让马友友在本片中找到了阿基米德的支点。但对于想要支起整个世界的马友友而言,杠杆的两端必非跨界与严肃,他更绝不是移山填海的愚公精卫。只要我们用耳朵,而非脑袋去听这张唱片,你一定会听见马友友用他一贯迷人的微笑轻轻地说:「别管山来不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山吧。」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