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点子乐展以「亚洲新记忆」为主题,铺展出两周内的三档演出:「不承受时间的花」、「来自中亚的新语」与「遶境共声」。策展人赵菁文透过「欧洲—中亚—台湾」的脉络,从地理环境、时间与文化的意义,展开一段从远方返航、发现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当代亚洲人重新以亚洲作为出发点省思现代性的潮流。
2017新点子乐展
「不承受时间的花」
9/23 19:30
「来自中亚的新语」
9/24 14:30
台北 国家演奏厅
「遶境共声」
9/29~30 19:30 10/1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从二○一三年起开始举办的「新点子乐展」,至今已经迈入了第五届。在展演前卫与实验性「现代音乐」的初衷下,新点子乐展的制作内容一向包含了:由内外知名演奏团体,演奏国内外廿和廿一世纪优秀作曲家的作品,亦不忘带入台湾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甚至使用剧场的手法和新媒体与灯光等视觉效果为现场听众带来新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二○一七年的新点子乐展以「亚洲」为主题,策展人赵菁文从欧洲到亚洲的地理环境、时间与文化的意义,以三场音乐会与音乐剧场制作,有脉络地舖陈这场对亚洲的关怀与反思——「亚洲新记忆」。
「不承受时间的花」 欧洲乐团诠释东亚作品
发想的起点,为九月廿三日首先登场的音乐会「不承受时间的花」。邀请到被媲美为「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再现,并且接连在维也纳、墨尔本和慕尼黑大赛获奖的德国「摩根斯坦三重奏」(Morgenstern Trio),并且协同摩登乐集(Ensemble Modern)独奏家,共同来台献艺。来自欧洲的杰出乐团并不罕见,这场音乐会独特的是,欧洲的乐团全场演出东亚现代音乐的经典和新作,包括了韩国的尹伊桑、日本的细川俊夫与台湾的潘皇龙、萧庆瑜和赵恩嬅等人作品。过往东方人兢兢业业揣摩自己的演奏是否贴近西方作曲家的原意;而透过这场音乐会,我们将要换一个角度和视野,聆听西方演奏者是如何诠释我们东方作曲家的作品。
「来自中亚的新语」 跨国界与时代的丰富声响
将视野从欧洲移往亚洲的轨迹上,首先经历的是近东和中亚。第二场制作是九月廿四日的「来自中亚的新语」,为一场荷兰「舆图跨民族乐团」(Atlas Ensemble)与台湾独奏家合作的音乐会。舆图跨民族乐团将带来在台湾罕见的近东和中亚的乐器,包括亚美尼亚双簧管、亚塞拜然塔尔琴、亚塞拜然卡曼沙琴、土耳其提琴和乌兹别克扬琴,乐团的音乐家将带来最道地的中亚音乐风情。赵菁文特别提及这些乐器的「同宗」特性。诚然,今日欧洲与东亚的许多乐器都发源自中亚,在历史上,中亚长期扮演著欧洲与东亚之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舆图跨民族乐团的特色要旨,就是将这些系出同源,然而在不同文化中,各自旅行了数个世纪而演变出来的各种欧亚的「后裔」乐器,混合出一种横跨国界与时代的丰富声响。
这个制作更特别的是,音乐会中不但以独特的组合,演出台湾作曲家蔡凌蕙与张玹的新作品,舆图乐团的指挥Artyom Kim还运用一种「协同创作方法」(Method of Collective Composing),将中亚的乐手和台湾本地的西洋与传统乐器演奏家共十三人,以一周的时间,集合在两厅院,共同创作出卅到四十分钟的乐曲。赵菁文指出,创作不再只是由作曲家独揽,而是也让熟稔自己乐器性能的乐手主动参与,正是这次乐展的重要精神之一。
「遶境共声」 结合视听展现当代台湾
目光最后的焦点,投向了九月廿九到十月一日连演三场的「遶境共声」,为结合击乐、钢琴、声乐家、声音器械装置、新媒体(蔡奇宏)和灯光艺术(邓振威)的音乐剧场。赵菁文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创作出「台湾的当代音乐剧场」?为了构思剧本,她和导演黄鼎云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台湾声音景象,包括了南管、原住民、客家元素,以及台湾社会建设期间所使用到的生产机械和工具(如吹谷机)产生的噪音,甚至台湾人生活中共有的物件(如鲜乳瓶子、弹珠、乒乓球)声响,然后让七位台湾女性作曲家,包括潘家琳、陈士惠、陈宜贞、林梅芳、林慕萱、张玉慧与赵菁文自己,各自从这些声音景象中挑选创作素材,以台湾的声音符号来营造戏剧。视觉上,现场垂吊著具现代感的光纤线,搭配著台湾传统农渔业场景的工具与物件,将舞台打造成一艘满载台湾记忆的船舰。透过听觉与视觉的多元体验,让台湾的当代意象,在这次的音乐剧场中丰富展现。
赵菁文以三场制作串连成的「欧洲—中亚—台湾」脉络,是一段从远方返航、发现自己的旅程。新点子乐展「亚洲新记忆」,反映了当代亚洲人重新以亚洲作为出发点省思现代性的潮流。乐展的实践,不仅交换了东西审美位阶的角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乐展所展现的亚洲概念,不再仅限于东亚诸国,而台湾的符码也不再受限于传统文化中可归类的族群,而是诉诸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住民,彼此共同生命经验和声响回忆。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的现代音乐或可以新点子为名,循著当下的各种脉络,朝未来开放多元地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