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菁文
-
新銳藝評 Review
用腳步探索聲音
音樂的當代性,之於以舞蹈或劇場為主體的呈現形式,似乎較難引起共鳴,或被認為封閉。音樂或聲音的前衛,的確常局限於「作品內」,因演者須忠於樂譜詮釋,觀者需時間專注聆聽,甚至對於些許音樂知識的理解也是必需。然而在《即視旅行》這場音樂會中,所嘗試探究的不是作品「內」,而是作品之「外」,是呈現傳遞音樂╱聲音未來樣貌的「形式」而非「內容」;在一類似展覽的空間,在多聲點、多錄像、自由觀演互動、藍芽裝置即時回饋之間,如同即興旅行般,讓一切有機而生。 概念與文本設計者趙菁文在「傳遞聲音的形式」這樣的提問下,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一樓灰盒子與2樓聯合餐廳的大、小空間中,設置了6.1環繞聲場、耳機、沿樓梯間喇叭等量體迥異的播放媒介;在2樓主廳,一列對角線的灰色長椅觀眾座位,將空間分為兩大對稱的三角形區域,左邊是3幅中型螢幕的投影區,右邊則是一群舊式映像管電視約莫8、9台,不同尺吋,依其三原色自然老化的色調,放映著同與異的影像內容有白內障般的灰白,有的偏紅、黑、青、黃;觀者坐在長椅上,可以選擇面向色彩豐麗的鮮明,或是望向象徵生命時間衰變老化、無可避免的殘缺。然而,在這視覺頗擁擠的空間中,「聲音」卻仍是主體;觀者不論走到哪,同一首聲音作品同步播放著,只是呈現媒介、聲部數量、音質扭曲等有所不同。
-
音樂 你聽的音樂會,不是只有音樂會?
《即視旅行》 一場因「你」而不同的音樂表演
西方音樂的演奏與聆賞,自古以來有許多種類,有家庭室內樂的、戶外表演的、為教堂禮儀的、也有社交沙龍的但隨著時間推移,「觀」與「演」之間卻逐漸分離,以一條線畫開兩界,分為台上台下。百年來也許成為慣例,但到了21世紀,在網路影音搶占生活空間、歷經病毒肆虐後的今天,人與人的距離、真實與虛擬的區隔等,是否還可能因循來時路,一直走下去?《即視旅行》藝術總監暨文本設計趙菁文說:「其實音樂演出的形式,一直在隨著時代而改變。正襟危坐地安靜聆聽,觀演分清楚的音樂演出,還能再50年、100年嗎?我懷疑。」 2023 C-LAB 聲響藝術節以「DIVERSONICS」為主題,節目包括當代音樂/聲響、舞蹈聲響、展演跨域、校際單元、詩與聲響、IRCAM 國際論壇與工作坊、專場講座。《即視旅行》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系音樂科技跨域合作組、資訊工程學系共同製作的表演,並與史丹佛大學合作技術提供。 不同於一般一個半小時左右的音樂會,《即視旅行》完整的演出長達6.5小時,每半小時有截然不同的表演輪迴一次。場地也非傳統的音樂廳,而是兩層樓的建築物與預先布置的空間,期間觀眾不但可隨意進出,也能像看展覽一樣上下樓欣賞。也許剛進來聽見表演者只有單獨的節拍聲,但演奏者隱藏式耳機卻有與其他相對應的音樂;又或許無人配戴的耳機內透露出相同的樂段,卻被濾掉了高低頻。走到不同的地方可能因為布幕、牆壁反射、遠近等改變了聲響。在創作中不斷挑戰形式的趙菁文,對製作提出的發想是:「同一首」音樂作品,會不會因為你的旅行站點,所聽到的、看到的都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趙菁文的讀譜術
樂譜的創作、呈現與再創作
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最初,音樂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但為了幫助傳遞,書寫必然是唯一的途徑。事實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符號,證明了現代樂譜的前身。經過歷史的洪流,人類集體的貢獻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特定的符號,跨越時空與前人交流,閱讀他們當時縈繞內心的旋律音符。 演奏家對樂譜的解讀 「發展至今的五線譜,是一套近乎數學科學般高度精密又具有邏輯的記號!」作曲家趙菁文舉例,相較於舞蹈、戲劇領域所使用的舞譜、劇本等,即使能夠記錄,絕大多數也必須仰賴演出者或導演等人決定最後的走向。然而音樂記譜上一旦標示了音高、速度、力度、音質、小節等等,就清楚地告訴了演奏者該知道的訊息。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有這麼高的輔助力,它近乎百分之百註記在樂譜上了。 音樂創作並不像繪畫、雕刻藝術那般,創作完畢就等於作品完成,樂譜若沒有發表就沒有聲音,它需要被演奏家呈現、觀眾欣賞,才算真正完成。也因此演奏家如何解讀樂譜的符碼,就變得相當關鍵。趙菁文認為:「音樂的自我發揮詮釋空間必須要站在『理解樂譜』後才去做自我詮釋。」但她感慨,大多人讀譜只是讀在表面上,也就是樂譜「看起來」如何,導致錯誤詮釋。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樂譜的細節、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意圖進行理解。 她舉例,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樂譜明確地標示著♩=50(四分音符為單位,拍子為每分鐘50下)的速度。但在網站上搜尋影片就可以發現,樂團跟舞團一起演出時通常比較精確,但只要樂團單獨演出,絕大多數是快很多的。趙菁文說:「演奏家常自認為這段規律重擊般的音樂是活潑熱情,然而它是詭譎、沉重、不那麼舒服的。」演奏家常以慣性來判斷,認為以往演奏過任何一種派別的樂曲,因此接下來的旋律性、點狀的音樂就如法炮製,然而「當演奏家以為的詮釋,改變了作曲家樂譜上記載的指示,就等於破壞作曲家的核心精神。任意更動內容,那就錯了!」趙菁文說。 如此一來,也許演奏家會質疑:「那麼我們表演的空間在哪裡?」殊不知,站在舞台上所還原的聲響、表情、觸鍵、音色都是演奏家的詮釋,沒有人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趙菁文
跨域探索音樂「形式上的新」
創新,是所有創作者畢生追求的工作,回顧歷史上的各個時代,所有藝術家都亟欲脫離舊有的框架,走出新的道路。為了激起更多漣漪,他們跨越藝術領域,期望在彼此的思維脈絡中尋找更豐富的靈感。身為作曲家,趙菁文也不遑多讓,創作之餘,更深入劇場,讓音樂在演奏家們的手上更為鮮活。多年來擔任策展人與藝術統籌的她安排音樂家以各種方式演奏、結合新媒體和燈光藝術做劇場式音樂會演出、利用程式設計讓觀眾以手機參與演出過程等等,不斷突破自我,以跨域的形式構築出難以定義的表演。
-
專題 海線
《聽海日記》@龍山國小
地方 台南七股龍山是個位於市中心一小時車程外的小漁村,港口三面環繞了虱目魚、蛤、蝦的養殖漁塭,相比於不遠處的打卡聖地七股鹽山,近幾年才因潟湖生態而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來,在此之前,時光靜靜流過這片土地,日常僅迴盪海潮、燕鷗聲。傍晚時分踏入這個小聚落,貨真價實的海味撲鼻而來,驚人巨大的溫暖橘紅落日彷彿觸手可及,龍山國小的邱義相老師拿出google map,比劃著:「如果你從地圖上看龍山,會像一隻魚。」 許妙蒨老師在此地出生,外地求學,回龍山國小母校教學已超過十年,她回憶:「小時候,我不覺得這裡哪裡美,直到我十九歲那年,我爸載我去觀海樓,我看著夕陽,第一次覺得我生長的地方好美!」台61濱海快速道路,上了高架,七股的潟湖和魚塭一覽無遺,那景色讓妙蒨飆淚。美的不只風景,還有人。同樣生於龍山的王秀玲老師笑說龍山的「第二美」是村裡的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時代簡樸純真仍銘刻在他們的身體裡,那是我輩人已遺失的美德。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個高齡化嚴重、資源稀缺的小村落,龍山國小全校僅卅位學生,他們熟知彼此,放學在校門口道了再見,幾分鐘後又會在廟口聚集,即便年齡相異,卻總是玩在一塊。今年一月以來,這群孩子聚集的地方不只是廟口,還有活動中心,因為《聽海日記》,他們開啟了漫長的排練計畫,要用身體學會一個「新的語言」去嘗試訴說與重新發現,發現自己,也發現「龍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
-
ARTalks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那些清一色著白色防護衣的演員,低調地提著盛裝番茄的籃子出現,逐一遞給每一個觀眾。然後,又由一個防護人員用手機錄影功能拍攝觀眾手中的蕃茄,另一防護人員即時將之同步投影在牆上、在浮洲上、在觀眾身上這些默默進行中的儀式,帶有一種末世救贖感,這也許是導演在音樂基礎上延伸的劇場想像,而我想這想像是成功的,在聲音的基礎上,劇場賦予了畫面與儀式,不減損原來已存在的,而延展出新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主題是From Human to Machine,沒有人,還有音樂嗎?帶著這樣的疑問,策展人作曲家趙菁文規劃了三場音樂會:「競技XYZ」讓三位使用不同樂器的演奏家輪流PK,「變數遊樂園」則打破經過嚴格訓練者才能成為音樂家的觀念,透過手機APP讓素人也能打造現代音樂,「無人音樂會」則透過「3D球型環繞聲場」來創造耳朵的新體驗,讓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重現為美妙的樂章
-
焦點專題 Focus
在海的另一端,聆聽台北的聲音
從台灣看美國, 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加州, 最多華人的地方就是舊金山, 最美的度假景點就是聖地牙哥。 從美國看台灣, 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台北, 最台北的樂團就是TSO, 最TSO的就是優美的音樂。 暌違了廿六年,樂團從台灣的早上出發,飛了十幾個鐘頭抵達加州,依然陽光燦爛。上下飛機一樣明亮,彷彿這兩個世界是互通的。的確,TSO此趟美巡的獨奏家黃俊文旅美多年;委託創作的作曲家趙菁文則是留美歸國,然而樂團帶去的,是台灣最在地的歌謠。既然無法親自飛一趟,就讓我們深入樂團的規劃,了解小提琴家的成長、讓曾經在史丹佛多年的作曲家帶您探訪電子音樂中心。在逛逛聖地牙哥柯普萊音樂廳之後,別忘了音樂會直擊,讓我們台美連線,通過海的另一端,聆聽台北的聲音。
-
焦點專題 Focus 暌違廿六年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再度訪美
讓太平洋彼端 聽見來自台灣的驕傲
在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的領軍之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暌違廿六年之後再度訪美,在加州的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與聖地牙哥雅各布音樂中心柯普萊交響音樂廳各演出一場,特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擔任獨奏,並委託作曲家趙菁文專門譜寫了《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透過精湛的樂章音符,讓太平洋彼岸的樂迷,聽見台北、甚至台灣的驕傲!
-
焦點專題 Focus TSO美巡演出現場直擊
台美連線 交織悠揚樂章
這次TSO美巡的兩個場地各有千秋,但樂團都能適時調整,呈現出漂亮的聲響。演出現場中,委創作品趙菁文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聲音帶引故鄉視覺,小提琴家黃俊文以優秀琴藝展現與樂團、指揮間的精采拋接,還有團員們的實力、向心力及十足的默契。兩場演出,觀眾皆全場站立、爆出如雷喝采,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
演出評論 Review
橫越太平洋的前奏曲
作曲家趙菁文為此次美國巡演所寫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音樂表現台灣精神,一段完整的音樂是由好幾種不同的樂器銜接奏出,代表台灣人的團隊精神,音樂的核心是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主題所蔓延,不斷擴充、彌漫在樂曲中,彷彿一股思鄉情懷或是堅苦卓絕的精神隨之飄散出去,最後到達了太平洋的另一側。
-
焦點專題 Focus
「點」石成金 無形的幕後推手
作曲家與燈光藝術家在舞台上是看不見的,音樂與燈光也都是一種摸不著的氛圍,但卻足以映照出創作者獨特的個人特質。作曲家趙菁文與燈光設計師鄧振威,兩人合作多次,台上是合作無間的好夥伴,台下都是喜歡「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者;一個從小品學兼優,一個是及格邊緣,兩個人的極端差異,在創作路途的理念上卻擁有著共向性。鄧振威從小也學音樂,所以很了解音樂的呈現;反而趙菁文接觸劇場後才開始慢慢學習接受燈光。 透過彼此,兩人消解了自身過去創作脈絡中的主體性,向對方領域提問,反思,碰撞,進而更了解音樂劇場合作中確切的跨度。因為對藝術的熱情與執著,讓這對跨領域合作的幕後推手,共同譜出新點子樂展的全新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以「亞洲新記憶」為主題,鋪展出兩週內的三檔演出:「不承受時間的花」、「來自中亞的新語」與「遶境共聲」。策展人趙菁文透過「歐洲中亞台灣」的脈絡,從地理環境、時間與文化的意義,展開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當代亞洲人重新以亞洲作為出發點省思現代性的潮流。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新點子.耳朵新樂園
對新音樂感到抗拒?那是正常的!自古以來當新樂派的風格一出現,對於聽慣一種聲響的人們,總有一段掙扎。 但這些新奇的點子,就如同食物裡的辛香一般,帶來一種刺激、也誘發前所未有的感受。味覺如此,聽覺,當然也如此。 生於現代的我們,該是最貼近現代音樂的一群,即使不熟悉,卻不能不了解。藉著兩廳院今年「新點子樂展」的規劃,我們深入剖析樂曲中傳達的理念、訪問貫穿三檔音樂會的「跨界好友」,暢談新媒體及燈光藝術,並且邀請策展人趙菁文親自撰文,介紹現代作曲家如何將滿腦子的概念,在樂譜上呈現。 也許你會說你不懂五線譜,但在現代音樂領域裡,誰要你讀懂五線譜?翻開一頁頁繽紛多彩的圖案,體會新音樂的樂趣,那時你將會發現自己離現代音樂的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1/時間的漩渦
頻譜樂派創始經典 法國天團特製「台灣限定」
打開「新點子樂展音樂新樂園」的大門,策展人趙菁文先送上由法國天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來台處女秀「時間的漩渦」,這是該團以小而美的編制為台灣特地打造的演出,將演奏「頻譜樂派」創始人傑哈.葛里塞的經典《時間的漩渦》,大自然聲響渾然成樂,打開樂迷的另類「耳」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樂新視界」與「畫韻」音樂會
東西樂團碰撞 當代藝術的視聽盛會
由作曲家趙菁文策劃邀請,西方當代音樂天團「荷蘭新室內樂團」與活躍於台灣當代國樂展演的小巨人絲竹樂團將聯手演出「跨樂新視界」與「畫韻」兩場音樂會,藉由影像設計與類劇場的導引,將帶領觀眾遊歷現實、夢境與未知世界,進入超現實聲響異境。
-
即將上場 Preview 十方樂集與台北室內合唱團攜手
「擊樂人聲」 直觸聽者的原始感受
一個是打擊,一個是人聲,十方樂集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分屬不同領域,卻同樣為新音樂耕耘。這次的合作,由十方首度邀請合唱團攜手演出,兩大現代音樂重要團隊的組合,要將人類自古以來再熟悉不過的聲響以新的面貌重新呈現,讓觀眾有一番與眾不同的體驗。
-
即將上場 Preview 「聲.光.影.像的魔法師」音樂會
魔棒揮灑 讓聽覺與視覺翩然共舞
在現代音樂領域扮演先鋒角色的十方樂集,這次將以四首國內外的樂曲,搭配電子音樂、投影及現場演出,要讓台前幕後的演奏者就像魔法師一般,將出神入化的聲、光與影像,在觀眾眼前展開。
-
音樂 東方哲思靈動入樂 跨界取材意象豐富
台灣新銳作曲家 探尋世紀之聲
「傾聽二十一世紀臺灣新銳作曲家聯展」所呈現的,是一群從二十到四十歲不等的新生代作曲家,在近年來獲獎及國內外委託創作深獲好評的作品。寫景、寫意、寫情之中,更包括了東方傳統的哲思與情懷。而跨領域的跨領域的運用在幾首樂曲中也可見端倪,不管是繪畫與文學,都成為作曲家取材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