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音教育匮乏,音乐教育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流的台湾,薛佛的《听见声音的地景:100种聆听与声音创造的练习》是个极好的开端。透过看似游戏的练习,诱导出声音的不同面向,进而又从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及城市规划、公共艺术装置等设计的角度切入。读者可从练习对声音的敏锐度开始,到主动聆听,乃至主动创造。
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一个谈到「声景」(Soundscape)必须知道的名字,在他一九七七年的著作《世界调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中首度赋予较完整的声景概念与细节。很可惜的,此书迄今仍没有中文翻译版,但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了他另一本平易近人、能同时被专业声音工作者与非专业人士于生活中实践的书《听见声音的地景:100种聆听与声音创造的练习》中文版。
透过练习 认识声音的不同面向
在声音教育匮乏,音乐教育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流的台湾,这本书是个极好的开端。透过看似游戏的练习,诱导出声音的不同面向:声音的物理特质、声音的想像、表达、听觉感知的主观性、声音与记忆、声音生态学等,进而又从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及城市规划、公共艺术装置等设计的角度切入。循序渐进的各个练习,显现薛佛身为作曲家、音乐教育者、环境保护者等不同身分的关怀。
细细探索,从薛佛提出的一百个短小练习中,可引发既广且深的丰富讨论,将严肃课题寓于其中。尽管如此,这些练习几乎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可以很私密地独自进行练习,也可以吆喝一大群朋友一块玩,还有不少随时随地都可做的练习,每个都有让人跃跃欲试的趣味。这些练习都是问号,然而没有答案;物理上客观存在的声音,抵达每个聆听者的耳内,感受各异。更重要的是经由这些练习衍伸的思考过程,以及共同参与者的讨论。这本书提出的是一种主动聆听的邀请。
就像薛佛在书中说的:「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往往也是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物。」聆听有很多乐趣,在视觉先行的惯习里,聆听可能为平淡的日常添些色彩,可能提供另一个角度认识、转化日常。每个听起来差不多的声音,事实上难以重复,过去即是过去了。同样的声音,譬如一个钟声、一个单词,重复多次则又可能产生幻觉。聆听是一种当下经验。很多人第一次透过录音设备和耳机聆听环境声音时,会感到特别惊奇,声音被放大了、细节被突显了,而根本原因多是注意到经常忽略的声音。一百种练习中薛佛仅提出四种需要录音机的练习,因为「不用录音机也可以完成声音的教育」,他说。耳朵就是我们天生最好的聆听通道,我们需要开启的是聆听的专注力,好好做这本书的几个练习,相信就能起很大作用。
从自己开始 改善声音环境
这本书读到后来愈是津津有味,从练习对声音的敏锐度开始,到主动聆听,乃至主动创造,呼应书名副标「聆听与声音创造的练习」,并非意味所有人都要变成艺术创作者,而是,我们都是生活中的聆听者,同时是创造出声音的发声者,在此前提下,我们能为自己和他人做些什么?薛佛最后用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进展至他最初的关怀——改善声音环境。他引导读者进行创造性思考,例如:用一个声音改善你家环境、将令人不快的声音从家里消除、怎么让公园或街道上的声景更棒?从个人的「清耳练习」到公众共享的声景设计改造环境,薛佛最终企图通过教育,展开具社会意义的大计划。无论如何,薛佛以一百种提议,勾勒出可以继续拓展练习的基础,满足想尝试锻炼聆听力的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准备好耳朵,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