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诺.艾贺邦在《中心》Milieu中,在高达四公尺的圆形装置上用十八条线操偶。(Le Festival Mondial des Théâtres de Marionnettes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越语言唤醒童心的多元偶戏

2017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国际偶戏艺术节

创立于一九六一年的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国际偶戏艺术节」,是世界上最早以偶戏为主的艺术节之一。今年于于九月中旬举办,来自于卅个国家的表演团体,共呈现一百廿多出作品,节目不只局限于传统或当代形式,也包含了物件和街头剧场、舞蹈、互动装置等各种演出,跨越了语言的限制,也用真挚的情感唤醒了每个人的童心。

创立于一九六一年的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国际偶戏艺术节」,是世界上最早以偶戏为主的艺术节之一。今年于于九月中旬举办,来自于卅个国家的表演团体,共呈现一百廿多出作品,节目不只局限于传统或当代形式,也包含了物件和街头剧场、舞蹈、互动装置等各种演出,跨越了语言的限制,也用真挚的情感唤醒了每个人的童心。

位于法国与比利时边界的沙勒维尔-梅济耶尔(Charleville-Mézières)不仅是十九世纪叛逆诗人韩波(Arthur Rimbaud)的故乡,也是偶戏艺术的重镇。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包含了国际偶戏研究机构(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la marionnette)、法国国家偶戏高等学院(ESNAM),每两年也会在九月举办国际偶戏艺术节(Le Festival Mondial des Théâtres de Marionnettes),吸引十多万名观众一起共襄盛举。

这场盛会由法国偶戏大师贾克.菲立克斯(Jacques Félix)于一九六一年所发起,是世界上最早以偶戏为主的艺术节之一。最初,它只是一场提供给专业人士的小型聚会,让法国的操偶师可以相互交流。一九七二年,在地方人士协助之下,偶戏节不但邀请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更开放给一般民众。二○○九年,原本三年一度的艺术节改为双年展,囊括了百来场演出、展览与座谈。为期九至十天的艺术节中,官方(IN)与非官方(OFF)策划的偶戏节目占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随处都可见到不同类型的表演,无论是在体育馆、街头、广场、花园、还是商家橱窗。的确,国际偶戏艺术节具有一种亲民的特色。除了在剧院欣赏节目,民众还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操偶师精湛的技艺,感受与表演者互动的乐趣。

让静物栩栩如生  就体现了偶戏精神

二○一七年,国际偶戏艺术节邀请来自于卅个国家的表演团体,共呈现一百廿多出作品。其中,来自台湾的两部创作都受到法国观众热烈的回响。透过偶和光影,飞人集社的《初生》带领跨世代的观众展开一场充满哲思与寓意的旅程。在《我的午茶时光》中,狠剧场则运用多媒体效果,让人思考科技产品如何影响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的确,艺术节的偶戏节目不只局限于传统或当代形式,也包含了物件和街头剧场、舞蹈、互动装置等各种演出。现任主席安娜.丰丝华.卡巴妮(Anne-Françoise Cabanis)认为,无论任何形式,只要创作能让观众感受到静物栩栩如生的活力,它就体现了偶戏的精神。

本届受邀的两位艺术家就具有这股「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比利时艺术家阿格涅丝.利柏斯(Agnès Limbos)利用日常物件,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的微型剧场。尽管她不用任何装饰将物件拟人化,也没有任何惊人的操偶技巧,但她生动的表演却激发了观众的想像,让他们陶醉在充满寓意的故事中。法国青年艺术家荷诺.艾贺邦(Renaud Herbin)则著重身体与物件的互动。在《中心》Milieu中,他在高达四公尺的圆形装置上用十八条线操偶。悬丝傀儡在逐渐被流水淹没的砂砾舞台上游走,仿佛无法挣脱荒凉的人世。在《蜡》Wax中,艾贺邦则利用这个可塑物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形体。在演员的操作下,它时而化为一片版图,时而变作一群小人。透过幽默的手法,《蜡》强调出人类挣脱框架、追寻自由的力量。

多档跨界合作  显现偶戏形式的多元性

今年艺术节的焦点人物非德国偶戏大师伊卡.荀白(Ilka Schönbein)莫属。艺术节除了展出她历年来的剧照,也邀请了她的单人演出《好,一起来跳舞》Et bien, dansez maintenant和最新作品Ricdin Ricdon。荀白的创作融合了偶戏、物件、面具和肢体表演,并透过叙事和现场音乐树立了一种诡异且奇幻的剧场风格。然而,近年来她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已放弃操偶演出。二○一六年,她决定改编十八世纪的法国童话Ricdin Ricdon,探讨艺术创作让人付出的代价(注)。为了保持一段距离、重新省思自己的创作,她让旗下女弟子独挑大梁。尽管年轻操偶师的表演未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Ricdin Ricdon仍显现出荀白独一无二的舞台美学与黑色幽默。

艺术节中许多节目都主打跨界合作,充分显现偶戏形式的多元性。由艾菈.法凃米(Héla Fattoumi)与艾瑞克.阿穆赫(Éric Lamoureux)两位法国编舞家创作的OSCYL是一出融合造型艺术、物件与舞蹈的表演作品。舞台上,七名舞者与七个活动装置一起共舞。这些装置出自于达达主义艺术家阿尔普(Hans Arp)晚年的抽象雕塑《有翅实体》Entité ailée。它们不但与人同高,还像不倒翁一样具有摇晃的动感。随著表演者与偶的起舞,观众已分不清台上在动的究竟是人类还是物件,这些拟人化的物体是舞者的伙伴、陪衬、还是他们的分身?借由身体与物件的互动,OSCYL不仅表现出群体中的复杂关系,也引申出科技发展造成人类异化的问题。

难民议题也入戏  深刻又诗意

为了强调偶戏的当代性,艺术节的策展人除了倾向于跨界的实验性创作,也会挑选探讨时事议题的作品。今年「聚焦芬兰」单元中,Kalteva剧团的作品《家在何处》Home is Where即触及了欧洲社会目前最敏感的难民问题。整出戏的灵感来自于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ni Pallasmaa)对于家的想法:「家并不是一个可以建筑的物件,而是一种复杂且难以定义的状态,其中交错著回忆与想像、向往与害怕、过去与未来。」

导演Maija Linturi 将演员的身体化为微型人偶的舞台,并透过影像和象征手法创作出一部充满张力却不煽情的作品。戏一开始时,演员褪去身上的所有衣物,象征抛下一切逃难的民众。接著,他们将自己的身体涂上蓝色,化为难民必须横渡的汪洋。当搭载难民的船只在海中翻覆时,观众透过画面从海底仰望奄奄一息的难民,而在现场的演员则拿出一盆水,洒入盐巴,再将头埋进水盆当中。在节奏明快的场面调度下,这出作品表达出令人难忘的深刻情感,体现了偶戏艺术的纯粹诗意。

户外演出亮点多  打开无边想像

免费的户外演出是每年偶戏节绝对不可错过的重要看点。今年艺术节中,法国街头剧团Lez’Arts Vers与造型艺术家Fred Martin一起合作,与当地居民联手打造装置作品《奥德赛》L’Odyssée:高达六公尺、由金属和黏土塑造的巨型头像嘴里吐出了五百个石膏面具,每幅面具背后仿佛都透露出一段引人遐想的故事。这件充满诗意的作品不但拉近了民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也成为艺术节中最受人瞩目的焦点。

此外,荷兰街头团体Electric Circus的表演作品Headspace则透过暗藏玄机的大头装置,营造出一种充满亲密感的观戏体验。戴上了头盔,每名观众与外在世界隔离,开启了一场长达两分钟的奇幻旅程:裹满气泡布的老太太、用布满亮片的蓝布营造出的海洋奇景、如动画电影《瓦力》般的机器人偶等。Headspace运用机械动力装置与多样性的材质,创造出如诗如幻的画面,扩展了观众脑中的无边想像。

每两年在沙市举办的艺术节不仅突显了偶戏的多元样貌,也体现了剧场创作的本质:手工艺精神、激发想像的表演、出神入化的技巧、与民同乐的互动感、以及直接纯粹的诗意。这场盛会不仅让偶戏爱好者趋之若鹜,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为偶戏艺术不仅跨越了语言的限制,也用真挚的情感唤醒了每个人的童心。

注:童话描述一名少女受到恶魔的帮助,把稻草编织成黄金,但恶魔却要她用最珍贵的宝贝来报答这份恩情。荀白将童话内容投射到自己的创作经验之上。她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就是点石成金,但他们在创作时都无法忽视深埋在心中的阴影。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