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踏上月球》让观众站上高台,回探自己曾有过的踏上月球的愿望。(河床剧团 提供)
戏剧

抬头望月低头观戏 看一隅不同于日常的风景

河床剧团《当我踏上月球》

每次演出都像一场实验的河床剧团,这次新作《当我踏上月球》也不例外,在阿波罗十一号完成登月壮举的故事提示中,邀请观众站上三公尺高的观众席,低头看著遥远舞台区的演员与繁复多变的投影,仿佛去到许多梦境中的他方……「我相信所有参与这趟旅途的人,都有著希望离开地表、飞出地球的愿望。」导演郭文泰如是说。

每次演出都像一场实验的河床剧团,这次新作《当我踏上月球》也不例外,在阿波罗十一号完成登月壮举的故事提示中,邀请观众站上三公尺高的观众席,低头看著遥远舞台区的演员与繁复多变的投影,仿佛去到许多梦境中的他方……「我相信所有参与这趟旅途的人,都有著希望离开地表、飞出地球的愿望。」导演郭文泰如是说。

河床剧团《当我踏上月球》

3/8~10  19:00、21:30

3/10~11  14:00、16: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5/24~26  19:00、21:00

5/26~27  14:00、16:00

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剧场

INFO  02-33939888

二○一八年的第一个月,地球上的人们得以看见两次「超级月亮」——美国太空总署(NASA)表示,一个月出现两次超级月亮的频率,大约每隔两年半会发生——而第二次超级月亮现身(俗称蓝月亮)则伴随著月全蚀,会有不同于俗名「蓝」月的「红」光。当月色以过于倾斜的角度照进房间时,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或许是庆幸吧,至少住的地方还有扇对外窗、在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间,那窗未向著防火巷或谁家厨房。

河床剧团的《当我踏上月球》,开宗明义地提示著一件距今不远,但愈想愈觉不可思议的人类里程碑:那是一九六九年,当阿波罗十一号的两位太空人阿姆斯壮与艾德林、搭乘著鹰号登月舱,成功在月球著陆的那一刻。导演郭文泰将之当作一种「提醒」,或许就像是偶尔抬头看看月亮的雅兴,并思及在历史中曾有人经历如此壮举。「这是一段旅程。」他不只一次这样说明这个演出,正如「一九六九年我们旅行到了月球。」观赏表演也等于探索未知,「我们可能一起去了月球、也可以带你到更多不同的地方;或许有些部分非常抽象、有些则很视觉化。而我相信所有参与这趟旅途的人,都有著希望离开地表、飞出地球的愿望。」

站在三公尺高观众席  遍览瞬息万变的影像

这次演出有许多新尝试——今年迈向创团第廿年的「河床」,每个制作、每场演出,都持续自我勉励、不能停止「实验」——首先,是观众的配置。售票注意事项写著,观众席位于三公尺高台,须步行阶梯入席。三公尺,大约等于一层楼的高度,「二○一二年在实验剧场做《美丽的残酷》搭了一个八英呎(约2.5公尺)高的舞台,观众在下面、往上看,那时候蛮有趣的,演员的大小当然没有变,可是从下面看起来,他们都变成了巨人。」郭文泰说,「这一次是反过来的,想创造那种距离感。」于是,变成了观众在高台上、演员在地面的景况,当论及此观看逻辑是否即是从月球回望地球的设定时,他如是说:「其实我觉得比较像是一个实验室,好像下面的科学家、研究者在你面前做实验一样;从这样的角度看戏,同时也会塑造出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原本设定1.8公尺高的观众席,从这个距离看下去,郭文泰「总觉得不过瘾」,他继续往上爬、往下看,直到三公尺才停下来,观众站在高台、加上个人身高,眼睛与地面的高度差约4.5公尺以上。也因此出现了第二项重大实验:影像。「从这样的视角往下看,是很不一样的感觉。我们在之前演出里所尝试过的投影效果——例如《梦见大卫林区》玩尺寸、《停格》里将影像打在地板上。而这一次因为观众是从上方向下看,地上的投影更清楚可见,于是影像也成为非常重要的角色。」

剧团邀请了过去曾合作的艺术家与影像设计,包括苏汇宇、蓝元宏及黄伟轩,也另请来两位动画设计师——沃野影像的成邦威和侯怡佩加入,等于有五位主要的设计,专职处理投影内容。成邦威提到先前与河床在美国工作、试搭演出的过程时表示,这样特殊的视角,即使擅长动画制作,也参与过不少演唱会、颁奖典礼等现场演出的他们,也得想办法适应、每天花时间跟演员工作。有时候看完排练、有了想法就回去做新的;有时候则是先做完片段再看看演员会如何与之互动;同时也有其他几位影像设计跟导演工作出来的东西、音乐设计新完成的部分,大家每天丢、玩新花样,一起激发、组合整体演出。「卅天里、有了卅个剧本吧!」郭文泰也说。

踏上月球不是梦  如今愿望皆成空?

但还是有些不变的概念,当聊到观众岂不是只能看见演员头顶(「所以我挑演员的标准是头顶好看、头顶有戏。」郭文泰开玩笑说),而演员其实也要很努力抬头才能看见观众、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投影的画面中,这也带出了《当我踏上月球》里,他希望触及的主题:「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郭文泰说,如同身在他的舞台上,只能勉强看见自己的四周和脚边,却看不到整体影像全貌的演员们那样,「我们一直专注地做著自己的事,不管是工作、排戏、恋爱、分手,廿到四十岁住在城市里的『我们』,每天受到日常生活的压力,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愿望,那种类似于过去的人们曾相信著我们可以踏上月球的愿望。那我们又该如何安静下来去面对遗忘,然后,试著改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月球的人与三百年的梦

人类踏上月球的三百年前,后世推估可能是史上第一本「科幻小说」的两位候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写成,且都以「月亮」为主题:十七世纪初,英国主教戈德温撰写出版了一本书籍,名为《月球的人》The Man in the Moone,描述西班牙人冈萨雷兹,在东印度群岛经商、获得巨额财富后,在返乡途中迷了路,来到一座有著飞天天鹅的岛屿,他学习驾驭天鹅且历经各种磨难,接著飞上了月亮,遇见一群长居在此的基督徒,那里有如乌托邦、是个人人自在过活的世外桃源。

同一时间,德国天文学家哥白尼也创作名叫《梦》Somnium 的小说,刻意写成自己的一段长梦,内容关于一位冰岛青年与母亲一同学习「灵体」们所转述,往来于列维尼亚(月亮)与沃尔瓦(地球)间的旅程及种种见闻。根据他的「梦境」:人类无法在月亮上呼吸,除非先在鼻孔里塞进湿棉花;他描绘了在月球上,看地球遮住太阳的「日蚀」现象;月亮被分成两个半球、两种国度,一边永远朝向地球、一边永远背向地球,更写下了分居两侧的生物型态、植物种类、生命周期等等细节。(陈茂康)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