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海敏(Troy Wang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戏剧 不是慈禧的历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并陈 交织真相的无限可能

2025TIFATTTF 魏海敏王嘉明《女王的名字》

2025/4/11~12  19:30

2025/4/13  14:0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2025年由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与台湾戏曲艺术节联名共制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湾京剧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动发起的制作,深受「慈禧」一词吸引,京剧天后找来擅于从平凡日常中寻出历史发展轨迹的剧场导演王嘉明统筹,觅得二度获得传艺金曲奖最佳编剧奖的陈健星合作,将透过历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经历与回忆,交叠出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承载时空多点座标之下,所蕴含的复杂多样性,与真相的无限可能。

陈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罗牌(圣杯三)才敢答应编剧邀请;而王嘉明则笑说,除了陈健星,他真想不出来有谁能立基在传统戏曲里,同时能掌握现代剧场语汇,还能有办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并不是这对「(王嘉)明、(陈健)星」组合的首次携手,早在2015年唐美云歌仔戏团年度大戏《文成公主》时,两人即以导演与编剧的身分合作,但当时两人只有在制作初期稍微碰面讨论,之后便各自埋首工作,并未有太多往来切磋,这次面对京剧天后命题强烈的指定创作,两人必须从零开始,一同处理庞大繁杂的史料拣选、面对多样性的切入角度讨论,并在当代与传统的比例上拿捏尝试,成为彼此24小时线上待命的并肩战友,对陈健星来说是极具挑战的创作模式;而对于习惯文字与排练并进的王嘉明而言,这次的创作路上终于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单一解答,但真实没有

「有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历史,可是我们嘴巴会说,我们要真相。历史有可能呈现真相吗?我们连自己身边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实在太过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所以很爱去简化事情的过程,把它变成一个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陈健星观察,导演时常在开会时提醒团队,不要轻易将人物与事件二元化/两极化,每个人都一定做过一些好事和一些坏事,据此分类为正派或反派太过武断,而作为编剧,这次撇除呈现事件,而将焦点投向角色之间彼此隐约细微的关系张力之上。

剧中从未被呼喊过名字,皆是以各种身分称谓作为代号的「慈禧」,在史料记载的70多年生命里,掌权时期便将近50年,大半辈子都被视作一整个皇朝的权力中心,每一步决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让另一些人欢喜;在留下来的海量正史与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显多元歧异:冷漠的执政者、严格的母亲、残酷的婆婆;但同时却也是温暖的朋友、开明前卫的新女性,更在艺术造诣与戏曲的推动发展上有其地位,女王面貌在各种领域里的传说交杂下愈显飘渺模糊,每一种面向像是平行线的延伸,却又不矛盾地汇集在这号人物身上。一出戏,写不尽一个女子的可能,因此两人讨论至尾声,王嘉明提议选取一个时间轴略窄的事件,依此开展角色与身边的人物关系,彼此相互映照成形。之所以选中八国联军进攻后的「西逃」一节,便因此处是女王人设崩坏的起始点。而旅程在文学意义上对主角带来的成长性意涵,让这一趟困顿并扭转历史的旅程,成为承载女王起落与悲喜的重要阶段,之于当事人与当下民生社会,皆别具意义。

《悲惨世界》10个不可不知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热爱京剧的推手  让后世在「萧太后」身段中窥见慈禧

慈禧,是将京剧推上主流剧种的重要推手。慈禧热爱看戏,甚至还在宫中让太监组成剧团「普天同庆班」,晚清时期的主流剧种原是昆曲,但她对京剧情有独钟,而且非常内行,会亲自删改剧本、导戏、修戏(据说修戏功力极高),也会粉墨登场(摆拍或演出,尚无定论),痴迷的程度让京剧一时间蔚为风潮,跃身成为最流行的剧种。陈健星分享,据梨园师傅情报,清末知名京剧青衣演员陈德霖曾经受邀入宫演出《雁门关》与《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一角,由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慈禧的步伐举止,巧妙地化用在诠释萧太后的身段上,丰厚了角色的贵族气势,演出当时也让台下的慈禧龙心大悦,大受宫内欢迎,也竞相得到其他京剧演员的模仿,成为萧太后角色的主流诠释,因此今日京剧中《四郎探母》的萧太后身段,或许是现代的我们能窥见慈禧样貌的一扇穿越时空小视窗,得以猜想当年老佛爷的气韵神态。(齐义维)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