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最高机密》中,耳机串起参与者扮演特务行动的当下,分秒必争做出每个看似牵一发动全身的决定。(Kevin Fuchs 摄 Rimini Protokoll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哈啰!你参与了吗?╱观众体验

有所感才有所知 请勾引我参与你的艺术

参与式艺术的观众感知意义

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社会运动,感知也终究意味著「感」与「知」二字,如何让参与者不只是照表操课,身体完成参与却未在认知中产生搅动,毕莎普提出的「立基于世界,却同时脱离世界的参与式艺术存有论」,确实值得参考。毕竟想让观众开始思考作品设局,如何参与的艺术性还是勾引身心进入的第一步。

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社会运动,感知也终究意味著「感」与「知」二字,如何让参与者不只是照表操课,身体完成参与却未在认知中产生搅动,毕莎普提出的「立基于世界,却同时脱离世界的参与式艺术存有论」,确实值得参考。毕竟想让观众开始思考作品设局,如何参与的艺术性还是勾引身心进入的第一步。

参与式艺术一词,看似今日发烧,却非当代独有,克莱儿.毕莎普(Claire Bishop)的《人造地狱:参与式艺术与观看者政治学》将艺术中的「参与」概念缘起,定位于廿世纪初的历史前卫主义,书中焦点集中当代艺术领域,爬梳历史脉络以外,亦对艺术作品的社会实践与理论路径提出批评。全书末段的一段文字,简洁深刻地点出参与式艺术之精要:

「在利用人群作为媒介时,参与式艺术总是有个双重的存有学地位:它既是世界里的一个事件,同时也脱离世界。如是,它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对著参与者及观看者)传达在日常生活里被压抑的种种……让我们得以重新想像世界以及我们的各种关系。但是要扩及到第二个层次,那需要一个中介的第三项(一个物件、形象、故事、影片,甚至一个奇观),使得这些经验能够紧紧掌握观众的想像。」

这段文字点出,在强调艺术的社会介入、参与即民主的前提下,透过媒介召唤身体感知经验以重新想像世界关系的关键意义。进一步来说,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得以重组,摇晃或搅动身体感官是必要的,这里说的不单指位于表层的「刺激感官」,或如当今许多主打虚拟科技的「感官模拟」,而是如果我们愿意相信感官人类学不断主张的感官即社会、文化与历史,那么透过行为或艺术之部署,给出重新想像社会关系的事件、奇观,那么「立基于世界」同时「脱离世界」的反思性时空才有可能。

里米尼《国际最高机密》  反思与体验的来回震荡

「立基于世界又同时脱离世界」的游走状态,让我想到今年三月底的一个参与经验。那是德国里米尼记录剧团在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上演的国家政治系列(Staat1-4)首部曲《国际最高机密》Top Secret International,对我来说是一次疾走于反思与当下经验的状态。里米尼以「特务出任务」的事件,将情境设定在国民闲暇之余汲取知识处的博物馆,同时也是充满帝国主义战利品,荣耀与残酷并陈的展示空间,这是里米尼为《国际最高机密》立基于世界的设定。

再来,「耳机」的运用是为关键。在作品中用上耳机虽非创新之举,但用得适切,则可以是搅动感官、重组认知的重要媒介,这也是《国际最高机密》中的最高关键。耳机串起参与者扮演特务行动的当下,分秒必争做出每个看似牵一发动全身的决定,同时传来与秘密行动有关的历史人物录音,反思飘荡于博物馆的帝国主义幽灵与现代民主披著羊皮的狼。透过参与者决定每个选择与行动,我们发现民主终究无法仅靠口号与主张完备,更不是非黑即白的选边站,如何从每个选择觉察反思过去,觉察未来,是这场参与式艺术的洞见。

更有意思的是,耳机私语如催眠术的侵入性与私密感,让参与者以为的私人小剧场如环绕身旁,扮演特务以为自己在拯救众人的同时,或是自以为因「保安」需要越过隐私界线的瞬间,其他戴著耳机的参与者(可能同为演出参与者,也可能只是一般参观博物馆的市民),也窥视到了你的一举一动。这种带有个人私密小剧场色彩,却也同时无论如何总是身为博物馆参观与剧团公开作品的群体活动一员,十足体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张力,以及艺术与社会之间永远的模糊暧昧地带,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它既是世界里的一个事件,同时也脱离世界。」

《请翻开次页继续作答》  重现事件,然

明日和合制作所今年五月于两厅院「新点子剧展」上演的《请翻开次页继续作答》是另一个例子。明日和合将情境设立于台湾国民教育体制下必经的大考事件,以此作为立基世界的情境,参与的观众被赋予考生的角色,重新经历一次被考试左右的岁月。似乎涉及「参与」二字,就必须有所「活动」。所以观众进行一连串活动,进考场阅读题目画答案卷、团康游戏般根据指向「考试与人生」的问题进行作答,前后跨步移动身体,或左右选边站。甚至交织了高中生们现身说法,分享个人对未来的徬徨与期待。明日和合的确将考试的冰冷、监控、制式、机械化,以及考试这种事件的必然结果:答案一翻两瞪眼,非圈即叉,独立个体被数字化约……等曾经的诸多无奈,以一种娱乐化、嘲讽化的风格再度活生生让观众感受一次。

然而,如果这些「考场作答」或「移动身体」的方式,只是让大部分已脱离大考阶段的观众再度体验,那么能获得的最大效果,也许就是让曾经是考生的我们再度回首那段「荒谬」的岁月。而未能在每一个选择与行动之间,开启足够的深度与空间对于考场人生进行具创造性的反思。模糊、灰色地带,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考场人生所允许,但正因为《请翻开次页继续作答》是一件艺术创作,而非现实人生,所以立基于世界的同时,也须具备脱离世界的距离,参与者的创造性反思才有可能。

有所「感」才有所「知」

或许标举参与式概念的作品,有过去「参与即民主」潮流下强调艺术的社会介入之目标,特别具有挑战既定社会认知的企图。然而,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社会运动,感知也终究意味著「感」与「知」二字,如何让参与者不只是照表操课,身体完成参与却未在认知中产生搅动,毕莎普提出的「立基于世界,却同时脱离世界的参与式艺术存有论」,确实值得参考。毕竟想让观众开始思考作品设局,如何参与的艺术性还是勾引身心进入的第一步。

 

文字|樊香君 舞评人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