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古迹、创立剧院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的职责,若民间出现了主动投注艺术产业、培育创作者的有志之士,文化事业才能够在社会中健全地发展。九月十一日,「拉.斯卡拉」(La Scala)这间拥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剧院,在一对企业家伴侣的努力之下,在巴黎第十区重新开幕。他们企图打破法国剧院长久以来「公私分明」的现象,尽可能地给予艺术家丰富的资源,让他们自由展开创作。
建于一八七四年,拉.斯卡拉是巴黎「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有名的歌舞咖啡厅。当时剧院共有一千四百个座位,甚至有一座挑高廿五公尺、可敞开的玻璃穹顶。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来此欣赏轻歌曼舞,包括名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一九一六年,这间剧院开始搬演歌舞剧或喜闹剧,成为一种「林荫大道剧场」(Théâtre de boulevard)(注1)。随著电影兴起,拉.斯卡拉在一九三六年改建为一座具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电影院。五○年代,它成为热爱前卫电影人士的集散地,高达、杰克.大地、布纽尔等人的作品都在此首映。一九七七年色情片解禁,拉.斯卡拉逐渐沦为流莺徘徊的风月场所。廿多年后,巴西天主教团体收购了这个荒废已久的场地,计划建构一座大教堂。在文化界人士抗议下,这个计划才作罢。尽管巴黎市长承诺捍卫拉.斯卡拉的文化价值,但一直无人愿意倾注资金修缮。直到二○一六年,从事创投与演出制作行销的毕耶希夫妇(Mélanie et Frédéric Biessy)才决定重振拉.斯卡拉的风采,将其打造成一座复合式的当代表演厅。
巴黎当代艺术的汇集地
毕耶希夫妇企图用公立剧院的规模经营拉.斯卡拉。他们不但邀请了扬名国际的舞台设计贝杜齐(Richard Peduzzi)(注2)重新规划剧院空间,也延揽音乐家马努里(Philippe Manoury)处理声音效果。贝杜齐将整间剧院浸染成藏青色,营造出一种充满迷幻氛围的未来感;而马努里则在剧场内部搭建了两百廿块反音板,使观众完全包覆在感官十足的音场中。经过两年的整修,整座剧院如今焕然一新,可容纳五百五十至七百五十位观众。尽管毕耶希夫妇在拉.斯卡拉上投注了可观的资金(注3),但他们对剧院的自制节目充满信心,认为未来的票房收益与巡演费用可以逐渐让他们回本。的确,为了确保节目品质,毕耶希夫妇邀请了近年来在公立剧院备受瞩目的中坚创作者:马戏艺术家布尔乔瓦(Yoann Bourgeois)为拉.斯卡拉量身打造的同名演出、乔利(Thomas Jolly)的喜剧小品《亚勒冈的爱情启蒙》Arlequin poli par l'amour、罗莎舞团前舞者德美(Michèle Anne De Mey)的三出驻院编舞创作,及一系列由马努里策划的当代音乐演出等。剧院节目不单有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也包含了录像与装置的展览。毕耶希夫妇希望汇集所有实验创作,让拉.斯卡拉成为巴黎当代艺术的辐辏地。
私立剧院改变了营运方针
法国私立剧院一向以娱乐性的表演为主,有时会被批评为一种打著文化名号却唯利是图的产业;如,艾尔.帕西诺十月将在巴黎剧院(Théâtre de Paris)表演,最高票价竟高达九百五十欧元(注4)!然而某些私立剧院近来逐渐放弃明星导向的演出,愈来愈重视节目的艺术价值。除了拉.斯卡拉,圣马汀城门剧院(Théâtre de la Porte-Saint-Martin)这一季也邀请德国名导胥坦(Peter Stein)执导《伪君子》Tartuffe,甚至让波默拉的史诗巨作《一切将太平(1)—路易末日》Ça ira (1) Fin de Louis连演两个月。在政府经济撙节的压力下,私立剧院经营者只能自立自强,他们不得不改变营运方针,用严谨的制作开发新一代观众。若公立剧院无法提供艺术家更完善的创作环境,法国剧院可能会愈来愈偏向欧美模式,走向私营化之路。
注:
- 18世纪中叶,位于巴黎圣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的私立剧院时兴上演洒狗血的通俗剧、喜闹剧、歌舞秀等娱乐性节目。这些以布尔乔亚观众胃口为导向的剧种统称为林荫大道剧场。
- 贝杜齐与导演薛侯(Patrice Chéreau)合作长达45年,2013年薛侯过世后,贝杜齐沉浸在哀悼之中,几乎足不出户;直到2016年应毕耶希夫妇之邀才决定复出,投入拉.斯卡拉的重建计划。
- 他们共花费了1,900万欧元(约新台币6亿8,500万元),其中买下拉.斯卡拉的产权费只占了24%。此外,法国文化部、大巴黎区文化事务委员会、巴黎市政府共提供180万欧元(3,900万新台币),作为拉.斯卡拉的整修费用。
- 约为34,200新台币。而且演出不会提供任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