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友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ony Music 提供)
艺@CD

与巴赫再度同行 分享跨时空的慰藉

录制过上百张专辑的大提琴家马友友,今年推出的全新专辑,却是他第三度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于从四岁起就浸润其中的巴赫音乐世界,马友友有著随年龄、视野而转变的理解与诠释。第三度的录制,已过耳顺之年的他选择了重返初衷,无论是音色或表现似乎是更优游自在、更丰富却更是纯粹地表达了自我的人生观。

录制过上百张专辑的大提琴家马友友,今年推出的全新专辑,却是他第三度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于从四岁起就浸润其中的巴赫音乐世界,马友友有著随年龄、视野而转变的理解与诠释。第三度的录制,已过耳顺之年的他选择了重返初衷,无论是音色或表现似乎是更优游自在、更丰富却更是纯粹地表达了自我的人生观。

名闻国际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发行过百张专辑,也赢得过葛莱美奖高达十九座。林林总总的企画推出总令人耳目一新,但二○一八年推出全新录制的作品,竟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讶异的原因之一,是挑选了这部巴赫杰出的作品;之二,这回则是马友友的第三度录制。

音乐的高峰  值得一生钻研

故事,要从「时间」说起。当年四岁,从父亲手把手的亲自指导,马友友认识了巴赫的音乐世界,也抱著提琴、握著弓,从这组作品的第一个音符拉起。自此,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不但成了他生命中,牵系亲情与音乐的重要印记,也是陪伴他演奏生涯形影不离的伙伴。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已被乐界公认为所有弓弦乐器中的圣经,所有大提琴家都将演奏它视为一生音乐生涯最大的挑战。就像攀越世界高峰那样艰困、危险,却又不得不为之著迷。事实上,这部组曲本身也可说是一个谜,因为作曲家的原稿已佚失,所剩的只有他第二任夫人安娜.玛格达丽娜(Anna Magdalena)的手抄谱。在乐谱上没有标示任何速度、表情等记号。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代,舞曲是每位演奏家们通晓的默契,但对生长在廿一世纪的我们来说,则是极大的困惑。此外,指法、语法、有疑义的音符已无从考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前十三岁的卡萨尔斯从书店捡到这份破旧的乐谱之后,钻研了十二年才得以公开向世人介绍这套组曲。直到六十多岁灌录全集时,已穷极毕生精力,琢磨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

跟著马友友  品味人生美好

就因为没有正确答案,因此每位大提琴家必须要对这部作品有自己的解读和句读。在没有任何伴奏乐器,独自吟诵时,如何在一问一答间表达出抑扬顿挫?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声部间抽丝剥茧理出逻辑?如何在音色转换的同时又关照整体结构……所有的疑问已不停留在技巧,而是像一面镜子,赤裸裸地反映出音乐家的深度与内涵。从四十二岁第二次录制、推出《巴赫灵感》Inspired by Bach至今廿一年来,马友友积极与来自全世界的音乐家们对话,透过他们的视野,他认识更多人类与大自然所累积的伟大文明。相较于一九八三年的第一次录音、一九九七年的第二次,到今年的第三度录制,六十三岁的他,选择了重返初衷,无论是音色或表现似乎是更优游自在、更丰富却更是纯粹地表达了自我的人生观。

时间走到这里,马友友宣布这是他最后一次录制这套作品。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未来的数年,他要用演奏会的形式向全世界的观众献演这六首全本的组曲。从学会第一个音开始到如今,马友友说:「超过六十个年头了,一直都是我的精神食粮,不管是遇到挫折、感到失落、或是值得庆祝的时候,它们安慰我,也为我庆贺。」巴赫时代距今超过三百年,那音符不受时空、语言、文化、种族桎梏的美好,正是它至今深深感动人心的原因。既然,人生需要细细品味,那么马友友的巴赫无伴奏,也值得我们咀嚼再三。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