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柏林「戏剧盛会」公布了二○一九年将受邀演出的十个德语区剧场作品,而七人评审团也随著名单公布,在主办单位Youtube官方频道中或媒体受访中,各自陈述审议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或自行执笔为关注的议题下注解。而德语剧场界的共制模式、资源分配、性别与种族争议等等议题,也随著入选名单的公布与评审的发言,再掀热烈讨论。
一月卅日,在柏林艺术节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召开的记者会,公布了将受邀到二○一九「柏林戏剧盛会」(Theatertreffen 2019)演出的德语区十大「最受瞩目」戏剧作品入选名单,与此同时,德语区市立剧院与独立自由舞台在共同制作模式、创作自由与资源分配、性别与种族争议、殖民主义与新媒材运用等议题,随著入围名单引起的高度讨论,与评审团成员的公开访谈中重新浮上台面。
评审受访 点出公立剧院多样性不足
七人评审团从二○一八╱一九剧季期间在德语区(德国、奥地利与瑞士)公开上演的四百一十八个剧场作品中选出仅有的十件作品,其中出自柏林的剧场作品就占了三件,恰好也都属于独立制作团队与剧院,或剧院与剧院间跨国的共制作品,分别是:She She Pop的《论坛》Oratorium、德意志剧院与瑞典马尔摩剧院共制的《假面》Persona和托斯特.兰辛(Thorsten Lensing)的《无尽的乐趣》Unendlicher Spaß。而德勒斯登市立剧院与甫经专业杂志《今日戏剧》Theater Heute评选为年度剧场的巴赛尔剧院则各有两件作品入选:《恶童日记》Das große Heft、《羞辱和侮辱》Erniedrigte und Beleidigte,及《斯特林堡大饭店》Hotel Strindberg、《伪君子或者聪明的猪》Tartuffe oder das Schwein der Weisen。此外的入选名单皆为市立剧院系统的作品,包括《寄宿学校》Das Internat、《狄奥尼索斯城》Dionysos Stadt、《来自雾机厂的女孩》Girl From The Fog Machine Factory。(注)
戏剧盛会的公信力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公开透明的评选过程及评审团的专业程度,评审团成员的背景多为资深艺文记者、剧评人、自由作家、杂志编辑及文化补助审议委员。如何去呈现评选的公信力和独立性?除了主办单位Youtube官方频道上公开的一系列评审针对个别作品入选原因的说明影片,评审团成员也可自由地接受各家媒体访问,或各自陈述审议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或自行执笔为关注的议题下注解。例如评委之一的马库斯(Dorothea Marcus)在接受德国文化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kultur)记者访问时,直言不讳地谈到市立剧院的文化多样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公家剧院在国际化与开放程度都已持续在进展,依旧过于缓慢,并且不停在同一个问题上打转,就像巴邦(Thelma Buabeng,德籍非裔女演员)说的,那始终还是给白人的白种剧场。对此我一直保有自觉地确定那不是我期望的(剧场环境),在担任评审的三年间,我试图推动一些改变,但还是要归结到大环境的结构问题,这应该是由市立剧院去彻底执行改变的,也就是说,只要这(文化、性别的多元化与平等)观念一天不能扎根于市立剧院,结构性的变革就不会发生。」
性别与资源议题 持续发烧
此外,关于剧场里的性别问题,此起彼落的讨论风潮自二○一七年起便酝酿至今,为何女性在专业舞台上的待遇及能见度就是不平等?为何入选名单中的女性导演就是少数?对此,评审克拉依(Andreas Klaeui)与贝雷特(Eva Behrendt)也无奈地谈到,即便评审团中女性占半数以上,在审议过程中也有意识地投注相当的关注度在女性导演和创作者上,但却无法为此做出太多的改变或影响适当的决议。
除此之外,长年经营中逐渐强势的各家独立剧团,持续挑战与剧院间的共制模式;愈来愈少的经典文本,取而代之是小说或电影的新编╱改编、纪录式剧场、互动式╱参与式剧场和新媒体的运用。这一切的起落,都将在五月上场的戏剧盛会中,持续地被来自全球,聚集在柏林的戏剧工作者及观众们反复思考倡议与论证。
注:详细作品资讯可见官方网站www.berlinerfestspiele.de/en/theatertreffen/programm/programm-2019/auswahl-2019/auswahl-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