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盛會
-
柏林
柏林戲劇盛會開幕在即,突傳管理團隊人事異動
2023年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正在如火如荼地籌備著5月12日的開幕。這是疫情後回歸實體現場的第2年,也是這個德語區劇場盛事迎向第60個年頭的歷史時刻,卻在3月中突傳人事異動:去年9月甫成軍的4人策展團隊中,波蘭裔劇場製作人瑪塔.希爾特(Marta Hewelt)宣布4月1日正式退出柏林藝術節與TT團隊。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以「『並無紛爭』:希爾特離開戲劇盛會管理團隊」為標題,文中引用柏林藝術節新聞稿:「由於在組建新團隊與管理層的過程中,認知到彼此不同的工作方式,希爾特和藝術總監皮斯(Matthias Pees)同意,彼此不再繼續合作。」這件人事變動,不僅在時間點上令人吃驚,除因兩人過去曾成功合作執行過多項製作,希爾特於 2010-2012年在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與皮斯還共同組織了兩屆的拉丁美洲戲劇節,因此兩人絕對有足夠的機會能了解各自的「工作方式」。長年在獨立劇院(Freie Szene)工作的希爾特上任後,有著從HAU劇院的售票口起步,紮實的第一線劇場行政工作經歷,曾被期待能進一步打破TT長年偏愛市立劇院大戲的保守作風,如今求去,她接下來的動向也引發關注。 梳理TT近10年來的脈絡,從女性藝術家╱團隊保障名額、深入現實社會的議題、接觸各類族群、打開更多國際面向與對話平台,一步步塑造起多元自由的形象。今年更是在新上任藝術總監皮斯任命下,首此由4人策展團隊共同主導。但事實上,文化、語言、專業各異,同時也是第一次合作的4個人該如何各司其職,成就一個指引方向的頭腦,本就是難題。此時希爾特宣布退出,剩下的3人將在未來繼續運作TT的管理團隊。究竟是能守成還是大破大立,大船的走向,也讓眾人既期待又擔憂。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後疫情時代,「我們」還需要劇場嗎?
編按:2022年5月,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再度以實體展開。兩篇自柏林傳回的現場報導,除了帶我們深入了解,後疫情時代歐陸關注的劇場話題。另外,透過專訪即將卸任的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Yvonne Bdenhlzer),充分認識盛會這11年來如何帶動劇場討論,使其成長為如今國際化、推動女性平權的劇場重要指標。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35歲到46歲,11年來推動變革的努力不懈
專訪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從1964年便開始的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近年來不僅在國際聲量大增,也成為德國劇場推動女性平權重要的指標。能讓這近60年的組織運轉出全新面貌,因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擔任總監的伊馮娜.巴登霍爾功不可沒。 她在2012年接下總監職位,11年間推動許多變革讓難民議題被重視、推動身障劇場、爭取入選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額、劇本市集開放全球徵件,及推動氣候友善措施並資助生態永續發展論壇(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對於這些決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評發生得太晚(註1),這兩年還不幸地碰上疫情攪局,她從未放棄藉由策劃盛會各種活動來鬆動德語劇場的父權結構。長期致力推動劇場性別平權的努力,也讓她在2020年獲頒「柏林傑出女性獎」(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在10年間開花結果 在一個長期由父權掌控的劇場體制下,作為女性領導者處境更加艱難。巴登霍爾回想當年接下總監職位時,不像今日,女性領導者難以獲得培訓相關資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輩們賞識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托瑪斯.奧伯倫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會總監、2020年出任德意志劇院首位女性總監的伊麗絲.勞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奧伯倫德更曾清楚地告訴她,「這是適合你的職位」,給了她莫大無比的勇氣。 巴登霍爾先是在2005年開始擔任劇本市集藝術總監(Head of Stckmarkt),2009-2010年期間擔任德國中部威斯巴登雙年展策展人。當奧伯倫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藝術節總監時,就立刻延攬她擔任盛會總監,看中的就是她關注國際視野的能力,也認為她能夠延續盛會往國際拓展的方向。 盛會早於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協會的協助下,便陸續將「國際論壇」(Internaitonal Forum)擴展至全球,每年邀請35位年輕劇場工作者來到柏林進行交流。2003年開始,劇本市集開放歐洲徵件,2012年的盛會已經逐漸從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轉變為國際年輕劇場工作者間的聚會場域。在奧伯倫德擔任盛
-
柏林
在劇場中討論平權也「拯救世界」
「世界還能得救嗎?」這是Nicola Bramkamp(策展人、戲劇構作與劇場導演)和 Andrea Tietz(劇場策展人、製作人)於2014年開啟「拯救世界」(Save The World)計畫時的第一個提問。一開始這只是個在波恩-波耶爾地區(Bonn-Beuel)一個廢棄工廠表演空間舉辦的「跨領域藝術節」,針對如氣候變遷等未來課題,撮合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規劃戲劇演出、主題式工作坊與論壇等,邀請在科學機構、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的專家學者、獨立藝術家及觀眾一起加入。
-
柏林
「戲劇盛會」年度十選名單出爐
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將於5月舉行,過去兩屆因疫情轉線上舉辦,今年若能順應防疫政策,有望實體演出。從全德語區劇場540件作品中選出的10齣邀演名單,掀起不同視角的討論:女性創作者占半數以上,各類跨界非典型的、複合式的、紀錄式的、肢體舞蹈的、音樂視覺的元素輪流成為主角,分工精準、體系嚴謹的「劇院製造」也不再是唯一,獨立藝術家團體與共製模式各起山頭,是這幾年的趨勢。
-
柏林
兩部線上作品入選「戲劇盛會」10大年度佳作
2月9日的線上記者會,由7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劇評人、策展人或戲劇構作組成的評審團,宣布今年德語區10部「值得矚目」的戲劇作品。
-
柏林
戲劇盛會名單公布 女性名額、日本導演獲選受矚目
今年「戲劇盛會」的獲選名單近期公布,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從去年確立的50%女性創作者保障名額於今年首度實行,名單首次以六席女性導演╱編舞成為多數,而藝術總監布德霍澤也強調,邀演名單中的女導演作品皆是水準之作,並非因為配額制而勉強入選充數。此外,日本導演岡田利規以在慕尼黑室內劇院執導的《真空吸塵器》首次入選也受到關注,引發眾家討論其中意義。
-
柏林
「戲劇盛會」評選結果揭曉 多樣議題隨之發燒
一月底,柏林「戲劇盛會」公布了二○一九年將受邀演出的十個德語區劇場作品,而七人評審團也隨著名單公布,在主辦單位Youtube官方頻道中或媒體受訪中,各自陳述審議過程中的衝突與和諧,或自行執筆為關注的議題下註解。而德語劇場界的共製模式、資源分配、性別與種族爭議等等議題,也隨著入選名單的公布與評審的發言,再掀熱烈討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賽門.史東的玻璃屋《三姊妹》 為「戲劇盛會」揭幕
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年度活動「戲劇盛會」於五月六日登場,由瑞士導演賽門.史東在巴塞爾劇院執導的《三姊妹》揭開序幕,可惜的是,這次入圍的十強有兩齣因故無法在柏林開演,令劇迷扼腕。而獲頒「柏林戲劇大獎」的是演而優則導的赫伯特.弗里茲,他的《誰怕沃爾夫?》剛來過台灣,他在柏林人民劇院執導的《草率》也入選今年的戲劇盛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盛會揭曉入選十強 展現多元區域劇場風景
二○一七的柏林戲劇盛會入選名單於二月初公布,除了有德國、瑞士等大城的大劇院外,令人驚喜的是也有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劇院如萊比錫劇院、多特蒙德劇院、美茵茲邦立劇院入選,可見獨立評審團的多元品味,這次入選的十強製作裡有許多年輕新進導演,每一齣都飽含文學文本、政治指涉,瘋癲的德式劇場舞台上,用力針貶現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盛會」登場 高爾基劇院雙人總監獲頒最大獎
德國劇場年度盛事「戲劇盛會」在五月於柏林揭幕,十齣被精選出來的年度德語製作在兩週內接力演出,所有演出都有英文字幕,很多工作坊、演講都以英文、德文進行,整個活動非常國際化。今年的最大獎「柏林戲劇獎」得主是高爾基劇院雙人總監組合雪敏.朗霍夫與彥斯.希列,高達兩萬歐元的獎金,肯定他們不斷衝撞移民禁忌的反骨勇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員的玩興,這當然不應只是純粹的遊戲空間,而是,得給予演員一股演戲的衝動與原動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間緊密結合,進而彰顯人物性格,傳達導演所解讀的劇中意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年度戲劇盛會登場 大力聲援難民
德語區的年度饗宴「戲劇盛會」在五月初登場,十齣精選製作在柏林演出,引發不少話題討論。這次的活動中,特別關注難民,除了有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由一群有難民、移民身分的演員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德意志劇院《等待果陀》也有呼應難民處境的段落,在每一場謝幕後,都會有人出來疾呼,請大家離開劇場時別忘了捐款支援難民。
-
藝視窗 News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國際】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台灣當代藝術中具有指標性的獎項之一「台新藝術獎」,至今已邁入第12屆,評選機制經大幅改變,首度將「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兩者合併,以不分類的方式進行評選,並由七位提名觀察人王浩威、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紀慧玲、陳泰松、陳漢金,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觀察眾議、獨立提名、撰文評論,日前公布15項入圍名單,老中青藝術家皆榜上有名,如張照堂、何曉玫、林文中、蘇育賢、牛俊強、羅智信等,當中也不乏跨國、跨領域製作模式,呈現了近年來的藝術創作、策展方向。 綜觀而言,本屆入圍作品維持以往「創新」、「人文關懷」兩個面相的特質,並更加重「藝術介入社會」的參與,將觸角深入近來延燒於台灣土地的動盪與壓迫,而格外讓人欣喜,比如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金磚上的遺民」為土地正義發聲;陳仕瑛《山地話》呈現不同族群的對立,高壓政權對人性的摧殘;蘇育賢《花山牆》將鄭南榕的自焚事件發展成一個有多重指涉的龐大政治寓言;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凝視礦災殘骸,歷史遺跡的現代性警示;而張照堂的「歲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橫跨進一甲子的回顧展,捕捉了台灣庶民生活與困頓,不只是攝影大師的生涯呈現,也厚實地展示了時代的切面,堪稱去年度不可錯過的重量級展覽之一。 6月份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將評選出1名年度大獎,得主將於6月21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張慧慧) 第25屆傳藝金曲獎全新上路 金曲獎自民國79年開辦,原以「流行帶動傳統」的思維與策略推動,但「非流行音樂類」獎項在「金曲獎」的光環下顯得相對弱勢。雖在1996年第18屆起劃分為「流行音樂作品類」及「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並分別舉辦頒獎典禮,但為因應傳統表演藝術專業領域長遠發展,後者自今年起,轉型為「傳藝金曲獎」,移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 邁入第25屆,傳藝中心連結表演與出版領域,重新歸納獎項。特別考量台灣傳統表演藝術家長期缺發獎項的肯定及面臨人才斷層危機,增設「戲曲表演類」相關獎項。而由於傳統暨藝術音樂需有優秀且具經驗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燃燒半世紀的德語劇場豐年祭
德語劇壇最盛大的戲劇節柏林「戲劇盛會」今年歡慶五十周年,這個每年五月舉辦的活動,精選重現上一季的十齣精采劇作,入選者莫不視為無上光榮,如同豐年祭一般呈現當代德語劇場的豐沛活力。今年活動也擴大舉辦,並以柏林「戲劇盛會」執導的希臘悲劇《米蒂亞》作為開幕演出。
-
柏林
榮耀與抗爭並行 「戲劇盛會」讓戲迷熱血沸騰
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年度劇場盛事「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於五月四日至廿一日於柏林「柏林藝術節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舉行,十齣由獨立評審團選出的德語劇場年度精選,在柏林接力演出。這次主辦單位把獎金兩萬歐元的「柏林劇場獎」頒給知名劇場女演員蘇菲.侯依絲;而會場內也出現戲劇學生為學校爭取資源的抗議聲。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語劇場 就是要讓你不安
德國劇場的年度盛事「戲劇盛會」於今年五月六日至廿三日在柏林舉行。今年入選的十齣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讓觀眾在劇場裡觀看嚴肅剛烈的德語劇場,凝視當代社會的對峙。劇場的衝突,就是你我的碰撞,這的確是個不安的場域,這個美學架構讓德語劇場獨樹一格。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2010戲劇盛會 劇場裡審視經濟危機
每年德語劇壇的盛事「戲劇盛會」,今年於五月七日到廿四日,十齣從去年到今年的的劇碼中精挑而出的作品到柏林展開大匯演。反映前兩年以降的金融危機與經濟風暴,這次遴選的劇碼也緊扣上述主題,讓觀眾們在劇場裡省思資本社會的各種面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史林根希夫勁爆開演 十齣德語劇剽悍競藝
今年的德語戲劇盛事「戲劇盛會」於五月一日至十八日在柏林舉行,十齣從去年幾百部製作中脫穎而出的精華作品,在此展現並競爭最高榮耀。演出由素有德國藝術界「壞男孩」之稱的史林根希夫劇作《恐懼教堂對抗內在異己》開場,史林根希夫將自己抗癌的歷程融入劇作,但演出形式依然勁爆!另有《點歌時間》、《審判》、《強盜》、《海鷗》等名家劇作的新詮版本,展現導演巧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精選的品味、競爭的氛圍
德國藝術節略覽
德國是表演藝術的繁花寶地,劇院、音樂廳繁多,表演團隊更是如過江之鯽,高水準製作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德國的藝術節也就特別有看頭,不但是「精選」,還有獎項提高競爭氣氛。除了有呈現各國表演藝術的國際藝術節外,專注單一領域的大匯演型藝術節,更是讓觀眾不怕沒得看,只怕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