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咏之的「柏拉图的洞穴」运用许多日常物件翻转声音本质。(林育全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音乐 薛咏之「柏拉图的洞穴」

借由日常物件 翻转「击」的声响本质

新生代击乐家薛咏之,在今年两厅院「新点子实验场」中推出的「柏拉图的洞穴」,以柏拉图哲学经典《理想国》中第七卷开篇〈洞穴寓言〉为引,借由空间中满布的日常物件如台灯、磨豆机、弹珠、冰铲、高脚杯、挂勾等,将这些物件碰撞出的声响,经过精密编排后构成音乐作品,褪去对击乐既定印象,更翻转声音本质。

新生代击乐家薛咏之,在今年两厅院「新点子实验场」中推出的「柏拉图的洞穴」,以柏拉图哲学经典《理想国》中第七卷开篇〈洞穴寓言〉为引,借由空间中满布的日常物件如台灯、磨豆机、弹珠、冰铲、高脚杯、挂勾等,将这些物件碰撞出的声响,经过精密编排后构成音乐作品,褪去对击乐既定印象,更翻转声音本质。

2019新点子实验场 薛咏之「柏拉图的洞穴」

7/19~20  19:30   7/21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在科技时代下所孕育的新生代艺术家,除了拥有具温度的人文特质,更蕴含著「好奇与大胆、实验与突破」的创作能量,今年新点子实验场邀请到的年轻击乐家薛咏之,即是拥有上述特质的最佳代表。在过去几届「新点子乐展」中,国家两厅院在与多位国内外音乐家的合作与发酵下,希望能挖掘更多创新作品;而薛咏之与现代舞、戏剧、新媒体多年的共创经验累积,则奠定了她想延伸探询击乐声响本质的动机,进而起心动念了这次当代音乐剧场创作,以哲学寓言作为核心命题构思文本,企图彰显现代声响藉著日常生活物件来抽离约定俗成的各种既定印象,透过思考、转释、及进化的多层意义下,引领观众沉浸于奇幻崭新的洞穴感官体验,同时在击乐领域的声响美学议题上展开了新契机。

万物皆入声  搜集声音的击乐家

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管弦与击乐研究所的薛咏之,早期即开始尝试跨域类型的合作,更涉猎了多种新媒体声响展演,如二○一二年与国际声光大师赫曼.科肯(Herman Kolgen)于「超旅程未来媒体艺术节」同台演出、二○一七年参与国家两厅院「新点子乐展」 中两档跨界音乐制作《来自中亚的细语》与《遶境共声》,国外部分则分别受邀至东京艺术大学、现代击乐节等地演出。曾受邀与美国作曲家柯特.利丕(Cort Lippe)同台演奏即时互动音乐作品,利丕赞赏:「她是我合作过十八位来自各国击乐家中最棒的一位!」对薛咏之来说,生活中各种物件运动状态所产生的声音均有其特殊性,万物皆可为创作灵感,值得搜集研究。她高度敏锐的感知力实践于表演中更能精准操控各种声响、音色的细微变化,达到惊艳的效果。

以哲学寓言出发  谱写击乐音乐剧场

薛咏之这次的作品让我们从另个角度探讨创作议题:旋转跳跃的就一定是舞者?发出声响的一定是乐手?弹奏打击的一定要是乐器?薛咏之以柏拉图哲学经典《理想国》中第七卷开篇〈洞穴寓言〉为引,说明著执著于感官物质生活的人们,是否须尝试摆脱单一的感官认知,才能重新认识真实世界。以哲学概念贯穿,空间中布满日常物件如台灯、磨豆机、弹珠、冰铲、高脚杯、挂勾等,碰撞出的声响经过精密编排后构成音乐作品,创作手法非仅是跳脱框架,而是褪去对击乐既定印象,翻转声音本质。作品贯穿著光影、声响与表演者的身体语言,各个铺叙都是一种与文本交叉互动、形塑音乐剧场的崭新对话方式。

「局限于感官世界而不自觉者,是失去自由的人。」 这是薛咏之希望透过此作品传达的讯息。借由〈洞穴寓言〉引申:如果你是洞穴里其中一位被枷锁链住而无法转身的囚犯,会选择终其一生只看视线范围中的事物、陶醉于面前这些灿烂辉煌的影子并视为现实,还是你选择转身,挣脱枷锁并跨出自己的舒适圈、追寻事物的真正本质?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