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全
-
新锐艺评 Review
一场「科学碰撞」的音乐实验
一场「木鱼」与「锣」的音乐会,在刻板印象中,总会跟「宗教」连结一起,然而,今日在《共振计划:拍频》,却让我察觉意想之外的观点,居然把「科学」与「艺术」两个看似不同时空的平行宇宙,用一体的两面来呈现。 首先,从舞台设计切入,乐器置放于四周,观众席居中,改变一般对坐的舞台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富含科学动机,阶梯式的观众席在中间如一座山,打破对向乐音的干扰,观众高矮错落于之间,巧妙形成不规则障碍物,降低空间里的回音,规划之神奇,如黄金比例的稳定关系,维系著著近90分钟的音场平衡。 其次,舞台上方的「自动」乐器,更是精髓所在,原本看似装饰用的大小木鱼,随著风扇转动,敲敲打打奏起乐音,若是像寺庙鼓声般响起,倒不足为奇,相反地,乐音高高低低,采用风铃发声原理,大小依序以丝线悬吊,简直是毕式音阶的验证,测量过距离、调整过音阶,方能展现这一幕。 这样的一场演出,反映出「实验剧场」这个场域该创造的可能性,突破传统音乐会形式,让观众不仅体验到360度环绕音场的奔跑,确确实实听见乐音从左耳跃过,再从右耳绕回的真实感受,甚至还能发现720度全域式从上而下、由前至后的音场环绕,记得上次在剧场听见环绕式音响,已是10年前TIFA的舞蹈空间与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合作的《如梦幻泡影》,那是生平第一次发现:原来国家戏剧院的音响如此精密,剧场表演能像电影院产生环绕音效。而今日,再次让我体验环绕音场,十年一遇,弥足珍贵。 在整场演出中,乐音旋律其实与梵音无关,著实的一场音乐会,不过,若研究6个乐师演奏顺序,会发现他们常是相对方向的一组进行演奏,碰巧6个乐师分属6个方位,与佛教里的「六道轮回」产生对应关系,回到生活中,木鱼的应用场域亦以佛教为主,好似一切尽在不言中;之中,上方风扇敲打木鱼产生的不确定性,又似乎与佛法中的无常连结,在眼观耳听之外,又增添不少意境。最后,终曲前灯光的设计,呼应著平时观戏,三明三暗的演前暗语,随著环绕闪烁的光影,剧场外的人生也即将启幕。 回到剧名的「共振」二字,乐音是透过共振产生,这是「科学」的一面,而「艺术」的价值,何尝不是透过创作者与观众的共振而生?
-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有了台北戏剧奖!
睽违已久,一个属于剧场的奖项终于要在台北发生!「台北戏剧奖」从今天7月1号开始,到今年年底进入评比试办,预计明(2025)年上半年颁奖。 其实台湾一直都有「设置剧场相关奖项」的声音,对内看著三金典礼的盛大举办,对外也仰望美国东尼奖的颁发,既是欣羡,更是期待与期许台湾剧场产业的成熟。本刊早在1999年5月就曾以「奖不奖,有关系」为企画主题,从各种角度来探讨奖项需求的民意基础及技术考量,也搜集了国外知名的奖项,了解背景与特色。没想到的是,要到数十年后,才终于盼到了这个奖的诞生。 这次,本刊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长蔡诗萍的专访开始,切入台北戏剧奖的缘起;也搜集了多位剧场从业人员,包含编导、艺术行政、剧场设计、剧评人等,提出他们对台北戏剧奖的看法与建议,期待这个奖项能带给台湾剧场更多可能。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传统戏曲的现代挑战 双双拿下年度大奖与表演艺术奖
第22届台新艺术奖于今年6月1日下午举行颁奖典礼,年度大奖由穷剧场与江之翠剧场合制的《感谢公主》获得;表演艺术奖和视觉艺术奖则分别由台北海鸥剧场以郑成功为灵感创作的当代歌仔戏《国姓之鬼》,和关注台湾移工处境的你哥影视社《宿舍K Tc X》获奖。3个奖项即有两组为糅和戏曲的表演艺术作品,且不约而同地对传统形式与技艺的现代意义有所讨论与探索,得奖别具意义。 本届决选团由戏剧学者林鹤宜担任主席,带领艺评人张晴文、电影导演黄亚历、制作人孙平、旅法艺术家郑淑丽(CHEANG Shu Lea)、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术馆馆长萝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与德国柏林Radialsystem艺术中心总监马提亚斯.摩尔(Matthias Mohr)进行3天高浓度的讨论。评审团给予《感谢公主》高度肯定,认为其文本结构细腻,深刻展现传统梨园戏与现代剧场的艺术特质和技法,穷剧场与江之翠剧场在各自专长之处找寻对话与交融的空间,为当代剧场与传统戏曲开拓新的共作可能,同时亦于艺术辩证中,体现生命难能承受之重。(注1)《国姓之鬼》则无论在叙事结构、演员表现与题材处理上,展现出积极的实验性,演员本身的深厚表演功力,将形式消化并展演出传统戏曲当代的新路径。(注2)
-
戏剧 在梦想失落后接受平庸
《门禁社区》 谱写台湾当代寓言
这个地方曾经是海底,后来变成陆地;曾经寸草不生,之后一片碧绿。它曾经见证残酷的罪行,也有过令人感动的事迹;人类在此互相杀戮,也在此互相扶持。有人在此出生,有人在此死去,既是坟场,也是摇篮;它曾经是人间炼狱,也曾是神圣之地。 ──纪蔚然,《门禁社区》 这是一场战战兢兢的采访。曾在受访人的课堂内认真听取才华,赞叹师者的观察与诠释。而在翻遍《门禁社区》剧本与宣传资料后,种种的疑问堆叠成册。直到访问结束,才敢大胆结论:或许只有擅长处理写意与抽象,将文字与节奏玩得诗意而深刻甚至带点疯狂的导演符宏征,才能扎实透析出剧作家纪蔚然笔下那些虚实共存的场景里渗透出的醒世意味,并搬演成为当代台湾人际与社会的现世寓言。
-
音乐 一公声艺术「共振计划:拍频」
「挖掘」木鱼与锣 探索各事物间的「拍频」
一进到排练室里,林林总总的「木鱼」及「锣」映入眼前,大到一百多、小到十几公分的体积,上百件的数量教人咋舌,发出的各种声响也令人惊艳。一公声艺术的新计划「共振计划:拍频」,就即将用这两种台湾传统在地工艺制品作为乐器,探索声音的艺术,找出人与乐器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从2021年以木鱼为共振计划做到现在,跑过木鱼工厂少说也有50趟了!赖奇霞与林炜杰两位主创者回忆:最初看到做木鱼的影片,两人随即抱著热情前往拜访。身为击乐家与作曲家的他们,体验的全是西洋音乐的视角,直到了工厂才真正发现,原来一向被视为法器的木鱼,竟然有那么丰富的声音美感。对他们来说,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识音高,然而工艺师一边敲一边调整木鱼,那个声音的闷响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却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锣也是,敲完之后的尾音长度、泛音、嗡嗡声等,都能够经由师傅的手艺调整。在跟他们讨教过后才知道可以有那么多变化,顿时拓展了他们的耳界,而且一头埋进去。
-
戏剧
从社会议题到剧场美学
以议题入戏,看似立于「公共正当性」的不败之地,人们对其艺术性的评价多有宽贷,甚至作者有时也以政治正确性的表达为目的,使议题的延展性僵死于剧场中,演完公共性也随之中止。政治性和美学性,仿佛两难之局,很少作者能让每一个剧场调度、每一寸呼吸、每一声响、每一转身,既是政治的,同时也是美学的,无需讳莫如深,也无需靠评家脑补。 乌犬剧场深耕青少年剧场多年,《麻嗨猴》出世令人眼前一亮,是近年难得充满剧场叙事魅力、且无损议题深度的好作品。 互相监看的世界 表演区将座位剖成两半,让观众对向而坐,相望观视。宛如媒体无远弗届的现代社会,到处都是监看之眼。剧场中央从天垂下一条红色粗麻绳,悬于板床上方,迅速揭开本剧主题:一具在拘留室上吊的尸体,没有遗书,7天无人认领。他,23岁的用药者,李志豪,名字被一遍又一遍地提起,在流言蜚语、众说纷纭之时,旁观者也成了吃瓜群众。 4名演员,利用布雷希特的疏离技法,进出于扮演者与述说者之间。他们以流动如水银的动作模拟,动静错落有致的对话抛接,诱导群众不断变换方位和视角,展开推理。议题的设置也随之满场地飞奔起来:毒品是产业,一条供需完整的地下经济;毒品管制是政策,视国情而不同;毒品是用药,既合理又合法;毒品是社会规训的破坏剂,好用于青少年族群中最后众人目光终于停落在李志豪(王肇阳饰)身上,回到年轻的生命为何陨落的探问。以李志豪的身体作为线索,追索他戛然而止的青春与毒品的勾连历程,刨出一个被世界遗弃的视角。
-
戏剧
想笑就笑吧,走进假的园区来场真实的交流
讲到「文化」,总是让人想到「任重道远」。但有没有可能,「文化」从来就不是人身上的包袱,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日常是笑点的差异、是人彼此相待的态度、是各自面对悲伤的方式?若是明白这些,走进《泰雅文创精神剧场》后,我们也许就敢扯开嘴、放声大笑了。 本戏是编剧游以德入围台湾文学奖的原创剧本,由徐堰铃担当导演。全剧有许多可能让人笑到内伤的台词。游以德说:「对我来说,这层新鲜感的『笑果』大概源自于许多人不熟悉这样的说话方式,但这就是一直存在于台湾的、原住民里的日常生活。」
-
直击艺现场—2022TIFA
公众与私密
一直以来,剧场之于我是一种群体记忆的体验。一群毫无关联的人恰巧在同一时间进入同一空间,观赏了同一场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间,线上剧场直播也多是众人同时观赏的演出。然而《拾忆》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观剧体验。观剧者与表演者进行15分钟的一对一互动。每场演出都是独特而个人的体验。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声响创作者
许雁婷 声音 代表著一个个观点,如同见证历史存在
声响创作是什么?或者,我们该回头问的是,声响是什么?所以这些创作者才会运用它来进行创作,而又与过去我们所认识的乐音、乐曲有何差别?制造出怎样不同的声音?这次,我们就让声响创作者许雁婷,透过文字,让我们展开另一种聆听。
-
2024华山亲子表艺节 为孩童打造戏游新栖地
华山亲子表艺节今年邀请六个剧团,刻划六档适合孩童的艺文节目,将于7月5日至8月25日陆续展开,涵括戏剧、音乐、偶戏、光影戏、舞蹈、互动等不同类型故事作品与全新创作,让孩子接触艺术,拥抱剧场故事,翻玩艺术,开创无限想像力,为孩童打造一处自在无虑、开放包容的「戏游栖地」。
-
ARTalks
无表情之表情,无器乐之乐音──《得时の梦》
编按:本剧剧名取自日治时期皇民化布袋戏推动者黄得时,暗喻布袋戏如何在时代洪流「顺应天时」,发一场艺术之梦。剧情描述传统戏《七侠五义》主角锦毛鼠白玉堂,乱入到皇民戏《月形半平太》中,被迫参与了幕末土佐勤王党、武士半平太和坂本龙马等的尊王攘夷运动,由此开启一连串跨时空的奇幻之旅。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的两个世界(一)
请想像两个世界: 👉世界1:委托制作取得资源的世界。 👉世界2:政府发行艺术券,由观众决定「补助」对象的世界。 如果可以选择,你想要在哪个世界创作?我们邀请4位艺术家进入多重次元,尝试描绘两种世界的边界。
-
戏剧
拍打、撞击、直面、情感、厄运、剧变
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在1950年代撰写戏剧评论,共同创办《民众戏剧》(1953-1964)杂志,尔后他少量至几乎不再写戏剧评论,转向摄影书写。但,戏剧在他心中的分量,似乎没有就此消声匿迹,反而内化成一种思考性的内核。如同他在《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1975)中曾写到「全集的交汇点或许就是戏剧。」(注1)在巴特最后一本著作《明室.摄影札记》(1980)中,「剧场」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阅读《罗兰.巴特论戏剧》评论集,巴特「描述看的方式」与「望向某处的视线」,引起了我的阅读趣味:「表演的首要特征并非模仿。即便摆脱了『现实』『逼真』『摹本』等概念,只要某一主体(作者、读者、观众或偷窥者)将目光投向远方,从视野中切割出三角形的底边,他的眼睛(或脑袋)充当三角形的顶点,那么终归还是有『表演』存在。」(注2)循著巴特对于观看表演状态的描述文字,身处在观众席的临场感随即浮现,作为观者的我们,我们的目光习于在舞台上热切找寻标的,任何表演发生的可能性。 今日的剧场,演员对角色「模仿」得像不像,不再受重视。展演的自然性、对议题的探讨、舞台视觉的构造等,成为新的焦点。我很喜欢刹那之间被舞台捕捉视觉的时刻被作品掳获、被卷入、被动情、被视听声光情境、被语言抓住,凝结成对于作品的记忆点,也常是舞台上重要的关键性构图。舞台的视觉构成攸关于创作者对画面的掌控与调度。视觉时刻的关键性「极为具体也极为抽象,也就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意味深长的时刻」。(注3) 开场,即为结局、亦为谜底 记得《山貌》是这样开场的,几位穿著运动服装的年轻人,在舞台中央缓缓架起球网在开演前的寂静之中开始挥拍、击球、挥拍,在偌大的舞台上打起羽毛球⋯⋯ 3月3日的晚上,我走进了满座率不到4成、略显冷清的国家戏剧院,坐在前几排,观看西班牙塞拉诺先生剧团《山貌》。创作者对视觉营造如何渐次堆高议题的复杂度与节奏,有相当精准的视觉运镜与时延调度。舞台上始于球场冷清到以登山险峻告终。中间掺杂耸动又能扰动人心的外星人攻打地球广播剧展演,亦剪辑电影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
摄影手札
时间地叙积
快门作为视觉总和的瞬间,记录了无数秒间当下,摄影本我自述的世界观、源于创作者的概念、演出者的情感及表演动能,比起最终那场独一无二的完美构图,每一次的摄影,都仍思索在这过程中,有什么随时间流失而未完成的记录?在看不见的角落中,还有更多吗? 剧场内迷人的是反复排练所累积的时间,建构彼此的总和,我情衷排练时走进剧组,寻找彼此创作的核心,遇见不同的过程;日常则流解在随身经过的风中,拍摄成为与相遇的暂别,你无法时时与四季缠绵,但仍期盼累积下一次相会。时间是我们目前最能计量的共同单位,也是在繁复的旅程中最容易丢失的:我在想,摄影凝结了辗转思辨人生的一种跨度。 注: 名称也意表指时间╱在地╱蓄积,照片不应仅止于框景,透过不同的时光流程,辗转变貌成不同的时空嫁接。 繁复的升降吊杆,是机械幕后数学小数点及指关节的操作、升起铁卷门要同时弯腰的登场、等待平交道的每1分钟,火车已经多行2公里,而等待在不同地域也相继存在与消失。数时段排练,都为了演出那时片刻。
-
戏剧
从《未来相谈室》思考参与的美感经验
在参与式剧场成为显学的现下,于2010年开始运作的原型乐园,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创作团队。其创作极重视表演、空间、媒材、观演互动的探索与实验,以公众参与及关系美学为主要关注,不断引介策划新型态展演计划,并连结艺术创作者与常民共同创作。尤其各种在夜市、街边、机车行、洗衣场等生活领域发生的展演,不仅在生活中发动戏剧场景、让艺术成为探索社会的方式,更因著主动靠近人群的过程,深化人与人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的交流可能。
-
特别企画 Feature 创作的行动 漫步与共生
搅动历史光影 重生故乡想像
由一群三十出头、出身基隆的年轻艺术工作者组成的「基隆城市剧场行动」策展团队,今年推出的第二届以《走.光》为名,透过放大、揭露与观看城市角落、开箱幽微私密的个体故事,希望供给参与者有别于以往的基隆印象。今年团队将带领观众在一夜中游走三处空间、观赏三出小品,藉著触碰老物件、聆听建筑的咿呀节奏、透过耳机「偷听」委托行的秘辛八卦策展团队希望带著新一代的观众,穿梭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回廊里,使当下成为情感重启的新起点。
-
戏剧
「爱情」难题该如何新解?
爱情,不仅是音乐剧中时常出现的主题,也是汪钧翌、王丝涵两位创作者历来作品的主轴,或创作惯性,或创作偏好,或创作卖点。就歌曲叙事上而言,已可见两人表现不凡的创作潜力,但音乐剧毕竟不是单单只有歌曲而已,歌曲与歌曲之间的种种戏段都是音乐剧不可轻忽的一环也许是最难发展的一环。
-
回想与回响 Echo
跨得过的舞台,跨不过的身体
传统戏曲在现场的「全面性」因导播概念的进入而限制了观赏视角,当该段落聚焦于某演员时,另一位演员的表现又怎能清楚地被看见?戏曲中时常使用的对称、均衡,是否也因「聚焦」而失其画面与意义上的完整?更甚至,镜头有没有可能影响表演?这都是我在线上展演中,所看见、察觉到的问题。当然,在呈现的燃眉之急下,《朱文走鬼》在直播上的表现包含字幕安插、角色特写等都已经可以看见精密的计算与设计,实属难得。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改变媒介的剧场如何被评论?
当我们在线上群聚,寻找剧场的扩充意义
若说剧场里的聚众成了防疫风险,那么剧场可以怎么利用「网路直播」继续下去?面对新型态的剧场现况,评论又该以何种方式回应?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见得只是「改变媒介的剧场如何被评论」,而是借此冲击,让我们再度探问剧场与评论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又可以如何因应时代而改变。
-
专题 海线
《土土海海渔光岛》@渔光岛
地方 旧称「三鲲鯓」的渔光岛,是一座位属于安平港历史风貌园区特定区的小岛,面积约四百多公顷,岛上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森林,因紧临市区的自然景致,而在二○一七年第一届渔光岛艺术节后一炮而红,观光人潮蜂拥而至,彻底改变了小岛的速度感,但郭亮廷还清晰记得此前渔光岛的样子。 彼时的小岛尚未被「#台南景点」 「#打卡圣地」「#网美集散地」「 #渔光岛月牙湾」等关键字定义,是许多艺术家的居住地,郭亮廷的高中同学陶艺家吴其铮也是其中之一,但他记忆中小岛化外之地的嬉皮气质,随意沙滩烧火话家常的场景,如今皆已无迹可寻。 有意思的是,这座用力强调自身观光潜力的小岛,同时也有意识地「反开发」。二○○七年,渔光岛是首座被提出规划为「博弈专区」的岛屿,也曾经研拟筹建安平港跨海大桥连结四草大桥,但都被戮力挡下,只为了保存下绿色隧道、渔光夕照、养蚵人家与月牙湾等「渔光六景」。发展观光以振兴地方,意图让观光客、网美对自然的凝望,唤起众人对自然的关注,虽使渔光岛的步调剧变,却也是小岛企图在自然保育与城市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的方法,郭亮廷直言:「他们都知道,如果这条路开了,海景就改变了,渔光岛就会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