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谬家宴〉一段中,将先前各路铺陈、暗潮汹涌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在炊煮炖炒的一桌好菜前一次点燃。(蔡育志 摄 天作之合剧场 提供)
ARTalks

国母与岳母—通俗剧场(还)需要政治正确吗?

我们的确可以肯定张丹玮所饰演的梁母精采万分,牵动全场观众情绪,最终也得到了应得的满堂喝采,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角色。所谓丑化非丑化,至少也是惹人喜爱而非生厌。但我想问题并不在于整场戏演得好不好,而是相较于纯情、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小男大老少恋,搞笑、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梁母(「老母鸡」、「陈皮」)又传递了什么性别讯息?

我们的确可以肯定张丹玮所饰演的梁母精采万分,牵动全场观众情绪,最终也得到了应得的满堂喝采,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角色。所谓丑化非丑化,至少也是惹人喜爱而非生厌。但我想问题并不在于整场戏演得好不好,而是相较于纯情、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小男大老少恋,搞笑、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梁母(「老母鸡」、「陈皮」)又传递了什么性别讯息?

天作之合音乐剧《饮食男女》

6/7~7/7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台北 国家戏剧院

要说〈荒谬家宴〉是天作之合音乐剧《饮食男女》最精采的一场戏,我想不会有太多异音。不同于李安一九九四年经典同名电影原作,将劲爆高潮一路煨至尾声,音乐剧这场大厨朱父邀了饭店同事梁母(注1)、梁女来家作客,两家齐聚一堂的另类鸿门宴,倒是被安排在上半场结尾,将先前各路铺陈、暗潮汹涌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在炊煮炖炒的一桌好菜前一次点燃。看著饰演梁母的张丹玮与饰演朱家三姊妹的张世珮、金仁馨、钟琪,不顾朱父聂云与梁家女儿辰亚御秘密难藏的尴尬,就著一道道饭菜唇枪舌战:一方是看上了长期饭票,施展浑身魅力步步进逼;另一方则是看出对方来意,又顾虑辈分礼节,拐弯抹角要敌军打消犯意;再加上看戏的老温黄浩咏,火上加油乐于搅局。一句陈皮是又皱又老,便应道这才能止渴生津,还有那煮汤要用成精老母鸡,饺子面(面)皮是Q厚充满嚼劲——一场戏点出音乐剧制造多角冲突,以音乐推进剧情,你来我往抛接旋律,等待一触即发的高潮迭起。但也是这场戏,让我想借此谈论通俗剧场、性别刻板与政治正确之间关系。

丑化的梁母,传递了什么性别讯息?

李安一九九四年的电影,以当时时代氛围来看,应该是相当前卫的作品。无论是女性情欲自主、未婚怀孕或老少恋(尽管并未在电影画面中真正呈现亲密关系,而只是言语带到而已),平心而论,即便在廿五年后的今天重看一遍《饮食男女》,依然不会觉得不合时宜。然而电影中因为爱碎嘴、爱挑毛病,而被晚辈暗地称作「老巫婆」的梁母,到了音乐剧中,或许是为了服务场面需求,为抒情叙事突显喜剧效果,甚至是为了演员本身的表演魅力,而被夸大丑化,强调老牛吃嫩草「不知羞耻」的形象。我们的确可以肯定张丹玮所饰演的梁母精采万分,牵动全场观众情绪,最终也得到了应得的满堂喝采,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角色。所谓丑化非丑化,至少也是惹人喜爱而非生厌。但我想问题并不在于整场戏演得好不好(事实上正是因为演得太好了,才成为问题所在),而是相较于纯情、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小男大老少恋(音乐剧改编且新增了小妹朱家宁与大学教授这一对师生恋),搞笑、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梁母(「老母鸡」、「陈皮」)又传递了什么性别讯息?

在这场荒谬家宴中,我不禁想到前阵子辜宽敏要蔡英文总统「当国母就好,让位给年轻男孩(赖清德)」的新闻事件。我们的社会究竟对年长女人有什么样的想像?舞台上又是什么角色留给卅、四十、五十、六十岁以上的女人?相较于其他角色,身为观众的我们无从得知梁母的内心世界,她的梦想与感情被嘲弄,仿佛像她这样的女子,就该认清本分做个「岳母」,是否正坐实了如国母事件《女人迷》相关报导提到的「随著年龄增长,男性会渐趋成熟,而女性则只愈来愈有价值。而至于年长女性,则好像只剩下『母亲』一种角色,如果无法扮演好慈母角色、没有子嗣,连带她的个人价值,都会遭到质疑。」(注2)其中透过拍案叫绝的歌词,对于器官机能老化的嘲讽,对比其他女角被突显/肯定的生育能力,更令人想到日本作家大冢光在《不知不觉我成了「不符条件的女人」》中评论上了年纪的女人「甚至得承受『已经不是女人』或『人老珠黄』之类的风凉话。荷尔蒙的变化所引发的焦躁感,会让阿姨遭批评『歇斯底里』,如果偶然有了喜欢的男人,还会被讥笑是『老牛想吃嫩草』。」(注3)讽刺的是,就在同一个月,两厅院推出了探讨老年情欲的《我所经历的性事》All the Sex I’ve Ever Had,更在相关杂志专文试图翻转年长女性情欲之刻板印象,并以玛丹娜为例论及:「年老,总是被视为无性的存有,失去性的吸引力。尤其女艺人,年老,似乎只能洗净铅华平静归去。花甲之年的玛丹娜不信此道……并没有脱离少女女性主义的情节……终遭青春反噬。」(注4)在这番试图扭转的,在另一方被消费,似乎也透露了剧场舞台上女性角色的匮乏与挑战性别印象的艰难处境。

是政治正确,还是无伤大雅的玩笑?

然而艰难的岂止性别而已。从单单一个角色抒发「政治不正确」的焦虑,或许是反应过度,但在台湾剧场处理类似问题,向来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比较多。事实上,通俗剧场,特别是百老汇音乐剧,向来是「政治正确」的战场(特别是跨种族扮演、演员族群比例等议题)。安德洛伊.韦伯早在二○○八年就曾表示:「政治正确扼杀了艺术创作……要是是在当今环境,深怕冒犯少数族群,那么我根本不可能完成那一堆经典作品。」(注5)可是台湾毕竟不是美国,所谓「通俗剧场」只不过是比较级,台湾剧场整体更称不上是自给自足的产业。本已不受重视的剧场作品,何苦再和与创作无关的议题抢占难得版面,让作品与演员、团队的表现失焦?换句话说,连观众数量都无法稳固时,高谈政治正确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需求?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让我们也抱持著「大事化小」的原则(更何况「政治不正确」也是一种比较级)。我并不认为对于性别、阶级、种族、宗教的敏感度,必须摆在创作之前,但却也难苟同韦伯之言,为了创作(通常是一种过于简便的效果需求)而选择冒犯非我族类——更别提还有一种刻板印象,寄生在代代传承的经典剧目中,以维护正统为名,自外于任何反思检视。以此例来看,我们是否可将性别刻板与通俗剧场的讨论,理解为为女演员开拓更多可以发展的角色戏路,而不再只是过了一定关卡后,只能在台上装小、嘻笑,或是成为永远的主角之母? 

究竟是政治正确?舞台效果?还是无伤大雅的玩笑?我想这是任何有影响力的作品都不得不承担的议题(换句话说,今日如果是一出不值一提的作品,就更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政治正确或许会扼杀一出戏最迷人的精华,但这些刻板形象,若未曾被指认,那就是评论的失职了。

注:

  1. 电影里是女儿好友的母亲,从美国访台与其女同住。
  2. 《女人迷》网站性别编辑佳琦,〈杨世光说蔡英文「没资格谈下一代」:为何人们总是纵容性别失言〉(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9976?exp-tag=1&utm_expid=39413488-32.ty3qBbX5QQG9iopnCQxXxw.1&utm_referrer=https%3A%2F%2Fwomany.net%2Fsearch%3Fq%3D%25E6%2580%25A7%25E5%2588%25A5%25E5%25A4%25B1%25E8%25A8%2580)最后查考日期:2019年7月26日。
  3. 《女人迷》网站台湾商务印书馆,〈社会双重标准:女人50 岁叫余生,男人49 叫「渐趋成熟」〉(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9705?exp-tag=1&utm_expid=39413488-32.ty3qBbX5QQG9iopnCQxXxw.1&utm_referrer=https%3A%2F%2Fwww.upmedia.mg%2Fnews_info.php%3FSerialNo%3D66938)最后查考日期:2019年7月26日。
  4. 陈明莉,〈当生命行至幽暗处—试探廿一世纪女性主义与「老年情欲」〉,《PAR表演艺术》杂志318期(2019年6月号)30页。
  5. Anita Singh,〈Andrew Lloyd-Webber says political correctness is stifling creativity〉,The Telegraph, 2008年9月8日。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celebritynews/2706549/Andrew-Lloyd-Webber-says-political-correctness-is-stifling-creativity.html)最后查考日期:2019年7月26日。

 

文字|白斐岚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理论硕士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