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方面的表现,刻意用了许多不和谐、扭曲、迂回,甚至是戛然中断的手法,性格非常地鲜明强烈,衬托出剧情的阴鹜诡谲与奇险亢奋;几个群舞场面,能量也充满全场,尤其开场序曲,就已经展现大器,吸睛引人。
C MUSICAL《倾城记》
1/12 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
近年好莱坞不断推出类似《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等系列电影,相关的系列小说套书及周边商品,也层出不穷,带动了新一代的大众流行文化;在这些作品当中,几乎都设定主角为青少年或年轻人,他们多半在某种不知情或被强迫的状况下,被成年人设了局,不论是参与竞赛、强制分类,要不就是当成药物的实验品,倘若没有觉醒,就是牺牲,而一旦觉醒,就会发现成人设局的恶劣阴谋,美其名曰锻炼心志、拯救世人,但实情通常却是谋取私利、丑恶不堪的政经权力结构。
所以他们必须起而反抗,为了政治正确与影片行销全球的理由,还必须集体行动(不再像是以往的「世界拯救者」美国人,单独作战,个人英雄形象,现在讲求的是集结各色人等,团队合作),一关一关地破坏阵局,过程中可能还有竞合关系、人员伤亡,但最终目的就是要扳倒操控者。现实中的青年抗暴、反霸权、兴革命的颠覆能量,经由强力的大众传媒系统,渗透转化为流行商品文化,并再回返青年的身体与意识之中,蔚为影响的循环。
二元对立的基本模式
《倾城记》看来也类似这样的故事原型,甚至是现实世界的缩影预言/寓言。借由中年危机的保险理赔专员李勋(程伯仁饰)巧遇神秘女孩王以宁(陈品伶饰),进而逐步解开其背后所牵连的「阳明应证社」庞大的组织系统,而那个系统与政府、经济、警察、科学、教育等机制几乎连成一气,对青少年如王以宁、黄志龙(张心哲饰)等,施以行为与意识控管的药物实验,长年累月,使得他们不堪其苦,面对超级巨大的压制网络,不得不想办法从中逃脱、躲藏。二元对立的基本模式,不难理解。
故事中的叙事观点也是一般观众所熟悉的,从日常、小人物、社会底层著手切入,循著李勋的视角,对王以宁的身世背景与痛苦遭遇,如挤牙膏般,一点一滴的好奇与了解,大致也跟著李勋,哀怜她的处境。反过来说,若从剧中类宗教读书会组织「阳明应证社」及其首脑殷士阳(江翊睿饰)的立场来看,他们是为了「生重病的社会、世代的对立、阶级的猜忌、高涨的物价、惊人的失业率……」,提出某种解药,认为要从人心与行为的「导正」著手,对年轻人施以药物的试验,立意可取,但方法失之偏颇。
在这个故事里,看起来只有李勋的太太(林姿吟饰)是稍微比较务实的,先生从事保险业,工时长却薪资不多,家庭生活的诸多开销,每天算计且锱铢必较,被压得快喘不过气来;然而这个人物的设定仍偏单一,主要就是经常向李勋抱怨,但相对于其他角色,已经日常许多。
剧中还有另外一位母亲,女主角王以宁的母亲王心如,几乎百分之八十五的篇幅都是由王诗淳饰演,人物的设定同样单一,就是被「阳明应证社」所洗脑了,认为自己的女儿「生病」了,不断地和社会「主流价值」唱反调,极力地要将女儿送去接受实验矫治;剧情安排不脱窠臼,也极力安排具有自由心灵的王以宁,在经历了一番痛苦与折磨之后,拚了命地逃脱,最后却是在枪火之下,不慎毙命。
看待王心如,最纳闷的是,另外百分之十五左右(在下半场的某场回忆戏)的篇幅,竟是由林姿吟饰演,(只是不同年龄而已,王诗淳应该用扮相及演技就可以交代过去),但从观众的角度,前后戏剧脉络却找不到任何合理的解释,太突兀了,一大问号。
关于「枪火毙命」,那几乎已经接近结局。王心如跟著李勋,来到王以宁躲藏之处,而心机败露的大冠(叶文豪饰)亦跟随在后,李勋原本一直以为大冠是可以依靠的警察好友,却没想到大冠也是「阳明应证社」的人。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是,王心如对大冠开了枪,大冠也瞬间对王心如开了枪,两声枪响,却连站在较远处的王以宁也倒地身亡,李勋只能抱著她的尸体痛哭。但这两声枪响,却有三人死亡,想了半天,好像只能以王以宁被流弹打到来解释,然而这个解释,在剧场的呈现中,交代并不清楚。
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台新艺术奖,邀请九位不同领域的提名观察人,搜集、发掘,深入研究各种面向的当代艺术展演,并于网站发表评论,本刊精选单篇刊登。如欲读更多评论,请至ARTalks专网talks.taishinar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