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总在跌撞中上场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年展现了不同以往的面貌,除了与北京国家大剧院合作引进俄罗斯著名的《安娜.卡列妮娜》,还从法国、立陶宛、比利时和巴西邀来四部前卫新作,也呈现来自国内各地的作品十六部,作品可看性也大为提升。青戏节更主动结合杭州、深圳、济南等十三个城市的青年戏剧节,成立「中国青年戏剧联盟」,加大了各地年轻戏剧人的交流互鉴,为未来戏剧发展培植更全面的力量作准备。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下称青戏节)九月至十一月在北京举行,本来已不被期待而只好奇它要怎么玩的戏剧节,今年却异常认真地筹办。九月份青戏节热闹登场,两岸却各殒逝一位重要的戏剧人,令人唏嘘。北京人民剧院青年导演、演员班赞在九月三日因心脏病突发过世;九月五日,台北盗火剧团的艺术总监、导演谢东宁在与癌症搏斗一年多后也成为由人间到天堂的一道光。两人都是全身心投入、无比认真努力地工作,却都被迫提早离开他们热爱的戏剧行业,北京和台北两地的圈内朋友都万分惋惜。两位戏剧英雄所处环境不同,面对的困难不同,但一样辛苦,一样消耗。
痛英才殒逝 期待未来创作力
北京「话剧」的传统和原创力在中国都是首屈一指,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民剧院都是水准一流的国有剧团,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不同剧种的公有剧团,相对的,民间戏剧公司的能量也不能小看,自制大小规模的戏此起彼落,好不热闹。然而进入廿一世纪,所谓「市场运作」成了中国戏剧生态的主体,艺术创作受到了不小的挤压。二○一六年曾看过班赞执导的《一些契诃夫小戏》,节奏明快简洁,调度顺畅,甚至布景和道具都极尽巧思,留下深刻印象,算是在北京看过少数具有导演功底的青年导演之一。在这之前,他就以《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在各个城市的小剧场巡演,叫好叫座,颇得专业圈的好评,庆幸戏剧市场喜添一位生力军。但是像班赞这样有实力的导演和演员,大都以所在单位为基础,工作之余才做自己想做的创作,投入市场运作,成功必须步步为营。幸好中国市场庞大,希望永远在面前招手。唯一可惜的就是当时还没有看到他导的当代原创剧本的戏。
「原创」和培养年轻戏剧人是保持戏剧生态活力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就此而言,青戏节对北京的戏剧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十二届青戏节的筹办过程可谓跌跌撞撞,经费来自政府,没有专责团队,每年似乎都在办与不办之间徘徊犹豫,但每年也都急就章式地办了,虽然办到了让人无所期待的境地,但这十二年毕竟真的带出了目前台面上的中坚力量,李建军、王翀、邵泽辉、黄盈、杨婷和更年轻一些的丁一滕、孙晓星等导演都仍在戏剧岗位上奋力工作,尤其坚持在开拓新的表达形式道路上的王翀和李建军,更被认为可能是未来戏剧发展的前导力量。
国内外精选作品齐聚 跨城市成立联盟
综观此届青戏节,首先是聪明地结合北京丰富的资源,与北京国家大剧院合作引进俄罗斯著名的《安娜.卡列妮娜》作为开幕大戏(虽然演出时间在十一月),另外从法国、立陶宛、比利时和巴西邀四部前卫新作。这五部外国作品已让人眼睛一亮。国内作品共十六部,来自全国各地,八部纯演出,八部演出兼竞赛,入选作品将被带至法国亚维侬戏剧节演出。国内作品的评选一反以前对于不成熟的容忍,提高了可看性。作为戏剧节,这样的内容是过关的,也令人期待,成功已在路上。而更让人精神一振的是北京青戏节眼光放大眺远,主动结合了杭州、深圳、济南、苏州、天津、大连、合肥等十三个城市的青年戏剧节,成立「中国青年戏剧联盟」,加大了各地年轻戏剧人的交流互鉴,为未来戏剧发展培植更全面的力量作准备。
这两年受中美贸易战和国家政策对艺术发展的限缩,中国的演艺市场也起了不小变化,也许整体经济规模并未受到影响,但发展的面向倾斜则不可避免。北京青戏节此时重振旗鼓,也许会对戏剧艺术的创作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且如此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