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的海报。(网路翻拍再制)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艺术节 独缺「内容」的演艺产业链

由北京「中间剧场」举办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在九月举行,在十一天里演出五部戏,并穿插多样活动,以「科技为线索,艺术为表达」为主轴,重点放在艺术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数位科技广泛运用的中国大陆,表演艺术产业也无法自外于趋势,许多演出都大量运用科技展现惊人视觉,剧院、票务的经营管理也朝向电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时,也得回归初衷,表演的王道终归是内容,科技再炫,重点还是艺术本身。

由北京「中间剧场」举办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在九月举行,在十一天里演出五部戏,并穿插多样活动,以「科技为线索,艺术为表达」为主轴,重点放在艺术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数位科技广泛运用的中国大陆,表演艺术产业也无法自外于趋势,许多演出都大量运用科技展现惊人视觉,剧院、票务的经营管理也朝向电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时,也得回归初衷,表演的王道终归是内容,科技再炫,重点还是艺术本身。

对住在北京的表演艺术爱好者来说,位于西四环外的「中间剧场」是一个偏远的地方,但却不是一个陌生的剧场。纯属民间地产开发商的中间剧场开幕至今不过六年,已成为北京戏剧创作、制作与演出的重要基地,与北京各大剧院繁华丰盛的演出比起来,中间剧场低调、看似并不出彩的演出活动,却是北京当代戏剧艺术扎实的推动力。

科技艺术节  不在炫科技

九月五日至十五日,中间剧场独立策划发起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在十一天里演出五部戏,并穿插著艺术沙龙、讲座及一些节日性质、观众参与的的戏剧活动。可以想见,在人力物力的限制下,这个科技艺术节在策划之初就不以科技展现为诉求,而是探讨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尤其是设想未来如何影响现在。去年第一届艺术节透过「科技vs.艺术:界限」和「科技+艺术:开拓」两个主题单元,提出科技发展带来的界限困境、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科技与艺术在戏剧舞台的交融等问题。今年的艺术节则以「科技为线索,艺术为表达」为主轴,用作品来实践科技与艺术如何融合,因此委约了两部本土作品,一是胡璿艺编剧、杨婷导演的《狗还在叫》,二是何齐编剧、导演的《静态人像》。科技艺术节著重的不是科技的炫耀,而是艺术本身,这是很可喜的。

科技影响生活自不待言,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与微信)及云端大数据的普遍应用领先所有先进国家,钞票与各种票券的无纸化首先就是对环保的一大贡献,科技应用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早已是生活的日常。科技对演艺产业的影响也日益深远,根据《文创前沿》今年六月号里的文章〈2018中国演艺产业十大关键词〉,有五个关键词与科技直接相关:无人机拓展出全新的天幕空间、3D立体投影的虚拟偶像、数位化全方位立体互动性的沉浸式演出、人机共演的AI戏剧、电子票务。前四项都指向科技对舞台演出的影响,技术的使用在中国早已不是问题,尤其是大型庆典节日的晚会或仪式,每每有视觉上的震撼,例如最近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军事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就让人眼睛一亮。只是科技如何摆脱视觉效果,融入表演艺术,真正地成就艺术,则尚待探讨与实践。中间剧场的科技艺术节或许是一个起点。

期待长久远  内容是王道  

演出票务在四五年前己悄悄地向电子票务转型,据统计去年已有四成的电子票券取代了纸质,而实名购票、云计算及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引进指日可待;与票务相关,二○一八年二月三日,林俊杰举办了网路直播演唱会,超过千万人付钱线上观赏,不但在经济上颇有斩获,这也是一场令人惊艳赞赏的制作,极有可能成就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关键词中还有一项「全产业链布局」的趋势,以一向很多争议、但经常是话题中心的票务平台「聚橙网」为例,去票务化,转向产业的上下游:剧目投资、引进、制作、演出、发行,同时拓展剧院的经营管理,以自创的F-3C模式(金融Finance+内容Content+管道Channel+客户Customer),布局演艺全产业链。在中国像聚橙网有这样全局视野的单位或集团并不少,像拥有六十多家大型剧院管理权的保利院线更有条件来完成这种自有生态的全产业链,但很难成功,症结点之一,或许是在他们的眼光都望向经济利益的远方,而忘了起点是在内容,尤其是具有原创力的内容。

科技始于人性,也必然归于人性。表演艺术的本质在内容,只有确认了这个方向,路才能走得下去。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