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秀场」,大家马上想起的就是「猪哥亮」、「蓝宝石」等往年歌厅秀的知名人物与重要表演场地,曾在民国八十年代前盛极一时的秀场,可说是许多观众的重要记忆,荤素不忌的生猛语言、歌唱演剧大锅炒的丰富演出,让观众在苦闷压抑的生活中,借此松开身心、畅笑开怀。且听曾是秀场老将的金钟歌王杨烈,与出身选秀节目、现在歌曲、影视、主持三栖的蔡昌宪,热络地分享他们的秀场回忆……
近年有许多的剧场作品皆关注到「台湾味」这个主题,这些作品不单由剧场演员担纲主演,更连接了深植于台湾的电视文化,邀请歌手、影视演员、偶像明星担纲演出。今年,国家两厅院艺术出走计划的《十二碗菜歌》即邀请到金钟歌王杨烈,与歌曲、影视、主持三栖的蔡昌宪担任主演,从电视走上剧场舞台,在剧中饰演一对父子,沉浸在台湾的文化氛围里,让「台湾印象」能够借由深植于台湾的电视文化进入剧场,找到(或找回)新的观众群。
影视活字典 说讲秀场灿烂时光
提起杨烈,我们总会想起那首百听不厌、千唱不腻的〈如果能够〉:「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你左右/让我拥有/让我拥有/一点真实的感受……」;想到蔡昌宪,我们总忘不了他在电是选秀节目《超级偶像》里唱的一首首经典台语歌,和曾经主演的电影《艋舺》那句经典台词:「意义是三小?我只听过义气,没听过意义!」
现在,我们可以在电视频道上收看各类综艺节目,甚至在Youtube、脸书等网路媒体与社群软体上充满许多个人频道,不受播出时间限制,随点随选,选择愈趋多元。不过,约莫在民国六○年代左右的台湾,只有老三台频道(台视、中视与华视)能够选择,而当时发展得最好的娱乐即是「秀场文化」。杨烈就这么正好,经历了秀场文化最颠峰的时代。
方谈起秀场文化,杨烈的眼睛便马上绽放出光芒,如同昨日站才在舞台上演唱那一首首经典歌曲。杨烈说,秀场文化在鼎盛时期,有所谓的「北张菲、中邢峰、南猪哥」的说法,秀场文化更在当时影响了许多西餐厅,出现了许多「餐厅秀」,光是中山北路上国宾饭店旁的大楼,总共就开了大概五间左右的歌厅、西餐厅,「比方说台湾小调、宇宙城、帝王西餐厅、天王餐厅等等。」更不用说在当时每天晚上几乎是人潮爆满、票票难求。
「原始」的舞台剧 表现台湾的生活面
才卅岁出头的蔡昌宪当然不是生在秀场文化鼎盛的时代,但他听著杨烈说,总是点头如捣蒜,并历历在目地分享了自己观赏猪哥亮秀场的经验。杨烈笑著说,「秀场可以说是原始的舞台剧。一场秀里有短剧、歌舞、唱歌、斗嘴串场。」虽是表演形式是个别分开的,但包罗万象、令人咋舌。杨烈更说:「秀场展开台湾生活文化的一面!」
著重于「日常生活」的描绘,秀场文化的影响深刻不只在北部,中南部也曾风风火火。杨烈说:「秀场表演是夸张、放大、贯穿的。」浓厚的「表演性」中又具有「引导力」。当时,主持人、来宾在秀场上所说出的话,几乎是「当时人们在生活上不敢讲出来的话。」杨烈也强调,「这都确实是生活上有的,而且在秀场中都讲得很彻底。」
秀场文化更重要的一层是互信与凝聚力。当杨烈说起过去的餐厅秀《再见阿郎》发生的故事,只是一场设计好的枪击现场,就把观众吓得瞬间逃窜,甚至走到场内没半个。杨烈笑说,「你看那个时代有多单纯,尽管都是假的,但你可以看见秀场凝聚气氛的手段有多厉害!」(这根本是最沉浸的参与式剧场!)
以《十二碗菜歌》出走 为台湾带来满满温情
在《十二碗菜歌》中饰演总铺师父子的杨烈与蔡昌宪,一谈到这出戏,两位演员都非常兴奋。杨烈认为《十二碗菜歌》不是只有展现台湾的办桌文化而已,最重要的是「附带在办桌文化后面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如何传输彼此的情感,这才是最重要。」蔡昌宪也说,这是一部「又好笑、又感动的作品。」两人一搭一唱,眼神互动俨然是一对父子。
《十二碗菜歌》的开场,安排两位演员用个人身分,问候大家「呷饱没?」杨烈对此感到非常的亲切,并直说,「这就是台湾人的特色,大概没有别的国家的人会这么问。这是很亲切的关心,简单一句话里头藏有丰富的情感流动!」杨烈说,「我们要把台湾秀场文化带进现在的舞台剧,让舞台剧延伸更多台湾的文化。」蔡昌宪也表示,「秀场的每个细节安排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今年,艺术出走一样在户外,两位演员都希望,在戏台下的大家,能够自在的感受舞台上的情绪波动,感受温情的台湾味。(林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