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雄
新北人。评论人、自由撰稿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毕业,研究关注明清戏曲、昆剧表演,喜欢观察、书写,也希望能够在观察与书写中,构联出戏曲与当代观众之间的交集点,写下让人感动的故事。曾获2016、2017年「表演艺术评论人专案」、受邀2017年台南艺术节驻节评论人,文章散见于「表演艺术评论台」等。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导演
林群翊 留下来,守护一方幸福
接近午夜,林群翊才结束那天的排练。 成为导演,其实是意外,但也不意外。过去所学以表演、舞蹈为主的他,曾思考作为演员,「不过,我喜欢管理、掌握一切的感觉。」也或许是指导教授杜思慧的那句「你适合担任导演。」影响了他,才觉察自己对掌握作品整体呈现充满兴趣或许在无常的人生中,能够掌握住某些事物可说是种补偿,抑或是成就,如作为8年级前段班的他,继续创作与经营剧团,也筹备著咖啡厅开幕,斜杠地拿捏著自己所爱的人生样貌。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以当代观点呈现传统的美与纯粹
师承掌中戏国宝陈锡煌的郭建甫,对自己创立的「不贰偶剧」的坚持,来自「师父把手上的东西交给了我,那我该做的就是把美和纯粹留下。」虽是承袭小偶传统,创作题材却希望能反映当代思考,如《道成》谈的是执著,因故未能发表的《垃圾仙岛》讨论的是居住正义,于10月底演出的《崖山恨》关注的是战火中的孩童。怎么从传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郭建甫笑说:「若要归类的话,我大概会说我是掌中戏的新古典派。」
-
戏剧 欢愉狂喜下的悲观主义
从《悲伤ㄟ曼波》到《手路》的台味马戏美学
不使用动物作为马戏演出的元素是当代马戏(Contemporary Circus)的重点,而从传统的技艺与方法,再透过跨界融合,找寻马戏与当代社会、个人、地方乃至于政治连结,并探索各种可能性,是许多台湾马戏创作团队正在努力的事。然而,「马戏」进到台湾后,应如何找到应有位置?又或者,我们该问「当代马戏」所指为何?或者,该是如何样貌?
-
焦点专题 Focus
共制再思考 X 6位实践者的提案
对台湾表演艺术圈而言,「共制」(co-production)是近年的关键字之一,舞台上不乏不同场馆、国家,以资源整合、国际交流为前提,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并产生各类型的共制节目。 广义来说,共制涉及「金钱」与「艺术」两种模式的合作分类。前者以资金挹注为主,后者涉及不同角色间的艺术理念协商,此两类型间往往有模糊地带,不同团队、制作人、艺术家或机构之间对「共同性」的追求,可说是困难重重,没有一概而论的SOP,但也因此存在各种新的工作思维与模式的可能性。 随著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三大场馆与地方文化场馆陆续到位,各馆、各地方的艺术节相继举办,增进了场馆共制、国际共制等市场需求,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方能推展创作能量。本刊尝试透过6位身处「共制」大群体中的实践者,以其身体力行得来的反思与再提问,尝试描绘「理想共制」的可能
-
戏剧 疯戏乐与北市国《当金莲成熟时》
探索「性」与「身体」 潘金莲的性启蒙旅程
《水浒传》、《金瓶梅》建构出的「荡妇潘金莲」,有不少当代创作者为她翻案,而音乐剧《当金莲成熟时》则不回避「性」这件事,编剧吴政翰希望从「潘金莲的性启蒙旅程」切入,在「身体」间的互动交流中营构出人物的血肉;同时,透过性与身体,回应文明社会的阶级、性别及父权等问题。作曲王希文也将透过自由不受拘束的曲风,让演员的身体能在音乐中自在律动,创造戏剧的有机性。
-
戏曲 2020戏曲梦工场
丢下包袱让想像力爆炸 来场冒险的实验!
迈入第三届的「戏曲梦工场」标举戏曲的实验大旗,让戏曲工作者有机会抛开包袱、尝试新的形式,创造更多可能性。今年更特别邀请飞人集社剧团及河床剧团,推出《虗转》、《分身:身体实验#1》,持续思考「跨界」与「实验」的意义。前者结合偶戏和歌仔戏,后者则结合舞蹈、视觉艺术,尝试从戏曲身体的线条、节奏进行雕塑、重构,试图寻找出戏曲身体的「当代」意义。
-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创作 探索剧场的「跨」度
与两位导演相约在青田艺集,周东彦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朴,对坐在长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东彦可以说是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毕业后,最早前往英国攻读剧场与多媒体设计的戏剧工作者;归国后,持续透过影像、光影向世界提问。作品亦总带著浓浓文学气味的Baboo,除持续发表创作,曾在《PAR表演艺术》担任编辑的磨砺,也锋亮他对文字的掌握能力与发掘题材的可能。 这几年,两人累积了丰富的跨国共制经验,刚好都发表了与同志相关的创作,也运用了新颖的VR科技创作,这些共同点,让人好奇他们的相关经验与体会
-
戏剧
水族箱内/外的家的想像
创作者所刻划的父亲,及无声的儿子间难道没有其他对话可能?创作者无论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实且贴近自我生命地描绘出一位父亲,与水族箱里的儿子之间所产生的关系,仍有著对两代人的关怀与撞击社会共感的意义。这位父亲确实是「美好」,但这样的「美好」何尝不是反讽?
-
特别企画 Feature 提案2:陪伴吧! 只为了自己与亲密之人所浪掷的时光
温宇航 没戏演的日子,持续炖煮的「慢」滋味
「以前一年至少三档大戏要演,今年可都没了,但抓到了时间好好休息。」京昆两门抱的小生温宇航,趁此机会放慢生活,逛市场、看影集、泡汤,还有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做菜、教学,甚至蓄起胡须这可是忙著演出的小生不可能做的事。这段时间内,温宇航可以回归生活、沉淀自己,也在做菜、教课、蓄胡等事情上,做得很「昆曲」──样样慢炖细煮,尝出个中滋味。
-
回想与回响 Echo
跨得过的舞台,跨不过的身体
传统戏曲在现场的「全面性」因导播概念的进入而限制了观赏视角,当该段落聚焦于某演员时,另一位演员的表现又怎能清楚地被看见?戏曲中时常使用的对称、均衡,是否也因「聚焦」而失其画面与意义上的完整?更甚至,镜头有没有可能影响表演?这都是我在线上展演中,所看见、察觉到的问题。当然,在呈现的燃眉之急下,《朱文走鬼》在直播上的表现包含字幕安插、角色特写等都已经可以看见精密的计算与设计,实属难得。
-
特别企画 Feature 戏伴她 #魏海敏 京剧名伶
平凡的生活 成就舞台上的不凡
「其实我的生活是很规律、很平凡的。很多人休息可能会大吃一顿,可能会狂欢,但我几乎不会,大都跟著戏一起生活。虽然我的生活很规律,但我的脑袋是很天马行空的。」魏海敏笑著说,台上的千变万化,来自生活的质朴无华,而对于表演,魏海敏总是兢兢业业,认真面对每一次的学习历练。「我的自信其实是建立于不自信。」魏海敏语重心长表示,她对于舞台上的每一转瞬总是「敬畏」。「我的不自信建立在『我们能否准备得够好、维持好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敬畏心』。」
-
焦点专题 Focus 金钟歌王杨烈 新生代歌手蔡昌宪
热情互动草根味 秀场就是台湾人的生活场
说起「秀场」,大家马上想起的就是「猪哥亮」、「蓝宝石」等往年歌厅秀的知名人物与重要表演场地,曾在民国八十年代前盛极一时的秀场,可说是许多观众的重要记忆,荤素不忌的生猛语言、歌唱演剧大锅炒的丰富演出,让观众在苦闷压抑的生活中,借此松开身心、畅笑开怀。且听曾是秀场老将的金钟歌王杨烈,与出身选秀节目、现在歌曲、影视、主持三栖的蔡昌宪,热络地分享他们的秀场回忆
-
戏曲
传承表演精华 亦须思考当代诠释
我们是否能让更多人看见不同「路子」的歌仔戏特色,并在时代思维不断的更迭中,为这些戏找到存在的理由,而非仅只是「技术的留存」?毕竟,这些戏既要搬上舞台,在技巧传承外,再花时间打磨情节、重新刻画人物,或许会让这一次的「看家戏」更别具意义,不是吗?
-
艺术节 2019大稻埕国际艺术节
透过艺术家视野 打开在地文化想像
从二○一五年开始的大稻埕国际艺术节,以民间自发举办为口号,并逐步反思「对外连结」与「在地连结」,以及多元性的呈现。二○一九年除延续过去的活动,更将「街区共同策展」视为重头戏,落实「民间发起」的意义。其中的社区剧场《洗头:跟我说一个故事》,不仅是在地经验的体现,更是通过日常行为去建构剧场的可能性。
-
戏曲
溢出于文史之外的想像与诠释
掌中戏做活戏最趣味的地方,也就是这溢出于文史之外的想像空间,然而张居正何许人也?海瑞又何许人也?这或许重要,也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艺师如何诠释出别具特色的人物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向下观看的兴趣,才是重要。
-
特别企画 Feature
拓展平权理念 共享共融体验
共融,到底是什么?或者,该做什么?文化部与国家两厅院于七月十一日共同主办「国家两厅院艺术共融工作坊」,正可观察到文化平权的理念运行,并在过去经验到当下体验间找到剧场艺术指向未来的更多可能,再回头去追问「共融」的理念与实践。
-
戏剧 春河剧团《大家安静30》
英国战后荒诞喜剧 再次引爆岂容安静
卅年后,郎祖筠集合过去的同学、学长姐与学弟妹,演出当年的毕业制作,圆在四年前的同学会上谈论的梦想。《大家安静30》不只是经典喜剧重制,更尝试用质朴、扎实的表演功力让观众看见剧本的力度和过往呈现的不同风格,也检视著这群已在各领域发光发热的同窗们的成长。
-
戏剧
悲伤在锣钹喧腾里轻轻摇晃
欢闹之余,看似无意识、受苦、扭曲著的肉体,反映了人终其一生的泅泳、艰苦,在人生的最后一场欢闹、荒谬中,走向无可避免的告别。但,那些在初次演出时精采的杂技表现删去了许多,具有画面感的技艺表现被代换成纠缠而无意识的肢体表现与互动,带有诡谲气氛的表现与灯光设计,也因在阳光强烈的棚下演出而少了几分民俗技艺具有的神秘感。
-
戏剧
未来在何方?身体为何物?
整体而言,《未》剧在身体的表现仍稍嫌拼贴,许多的符号、情绪表现都可以看到是直接因袭自传统戏曲。这理所当然是一种经营策略,让观众看见戏曲的细腻、雕琢,甚至和当代剧场的身体运用相互辉映,对照出更多的思考。只是,当《未》剧被定位为一部当代戏剧的同时,演员究竟要丢掉多少东西才能够长出新的模样?
-
戏曲
以「爱」给当代戏曲一帖未来处方笺
由奇巧剧团与台湾豫剧团合作的新戏《未来处方笺》,是编导刘建帼阅读俄国作家契诃夫小说《六号病房》后,取其精神构思出的作品。本剧时空背景架构在「未知的未来」,担纲主演的是刘建帼的妈妈、「豫剧皇后」王海玲,她饰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类,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跳脱戏曲程式行当,王海玲勇敢接下挑战,对女儿推广戏曲的志愿,她以参与演出力挺,都是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