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版《遥感城市》中,让参与者举起手上由大会贴心安排的小电风扇。( 陈国慧 摄)
香港

「大馆」新开活动不断 港版《遥感城市》略显尴尬

前中区警署的建筑在古迹活化计划的改造下,于今年五月开张,转化为展演创作空间,开幕后推出「剧场季」活动,之后还有「舞蹈季」等,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个曾经戒备森严的警务机关。而在大馆剧场季中,也推出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的香港版《遥感城市》,然而在香港这个充满焦虑、空间狭窄、速度极快、人们相对冷漠的城市,《遥感》在很多环节都显得有点尴尬。

前中区警署的建筑在古迹活化计划的改造下,于今年五月开张,转化为展演创作空间,开幕后推出「剧场季」活动,之后还有「舞蹈季」等,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个曾经戒备森严的警务机关。而在大馆剧场季中,也推出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的香港版《遥感城市》,然而在香港这个充满焦虑、空间狭窄、速度极快、人们相对冷漠的城市,《遥感》在很多环节都显得有点尴尬。

五月开幕的「大馆」,几个月来都是香港文青、潮人、合家欢的「打卡」胜地。这个名为「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计划」的古迹活化计划,是香港赛马会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伙伴合作项目,把建筑群内包括三项法定古迹,包括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转化为集「当代艺术、表演艺术和社区历史」不同展演、保育、创作等项目的大型空间。

警署古迹活化  「大馆」演出不断

前中区警署旧称为「大馆」,现在沿用这个充满地区色彩和港味的名字,本身已经见证著这个空间的历史。这里曾经是权力的象征,一般人等不会进来;现在「落地」变为「文创」产业,参观的游人除了认识这个充满前殖民地色彩的空间外,也可以自由地甚至是在监狱的空间内一尝「被囚」的滋味。笔者在七月「剧场季」内,于大馆的展演场地「立方」观赏《泰特斯2.0》,因尚未摸清大馆各场地而误会在「立方」附近的人龙是排队进场的观众,后来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为了在一个有身高刻度的背景拍「入狱」照。不论如何,大馆的吸引力相信还要持续好一阵子。

大馆的表演艺术节目季设不同主题,继「剧场季」后是「舞蹈季」,明年则有「修炼季」。「剧场季」其中一个让观众期待的演出就是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巡演四十多个城市的《遥感城市》,这节目在邻近地区如澳门和台北都分别上演,虽然剧团则早在二○一五年便透过「西九文化区」的「国际剧场工作坊节」来港主持讲座和工作坊。《遥感》的「可复制性」与城市空间的同质化不无关系,它看起来甚至有点像是剧场「麦当劳」,「里米尼」输出框架,由其角度嫁接当地处境,但如何在文化上因地制宜,或只能「抽空」处理,是《遥感》最大的挑战。

港版城市阅读  概念与现实有落差

不过《遥感》不尽然只谈城市,作品从(九龙华人基督教)坟场出发,由人工智能的虚拟声音引路,参与者彼此有空间互相观照(这部分,香港的处理比笔者看过的柏林和澳门版本都弱),尾段在教堂内思考生命,这些都让《遥感》透露出明显的宗教意味。然而,在香港这个充满焦虑、空间狭窄、速度极快、人们相对冷漠的城市,《遥感》在很多环节都显得有点尴尬:如在巷尾围成一圈彼此观望时有汽车介入造成观望的困难、路上人多令「部落」感觉不容易形成乃至「个人凝聚集体」意象未必能突显、地铁车厢内人挤人至参与者难有空间观照其他乘客、参与者冷静选择不投入跳舞或跑步让「部落」的集体性减弱……以上种种,都进一步让香港的「特色」更为明显。

此外,《遥感》澳门版「和谐」地在广场上「耍太极」与柏林版遥望国会大厦高举一件代表自己的物件,香港则让参与者举起手上由大会贴心安排的小电风扇,耳机传来表达诉求的句子,同时亦交织最近游行的录音。不过这条路各式小店林立,既不是熟悉的游行路线,也没有表达诉求的参考与记忆;不是强要为《遥感》加诸政治性,但《遥感》和「里米尼」不会只为好玩而作,这一段的嫁接,在香港则未免显得乏力和苍白。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