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第三届的「戏曲梦工场」标举戏曲的实验大旗,让戏曲工作者有机会抛开包袱、尝试新的形式,创造更多可能性。今年更特别邀请飞人集社剧团及河床剧团,推出《虗转》、《分身:身体实验#1》,持续思考「跨界」与「实验」的意义。前者结合偶戏和歌仔戏,后者则结合舞蹈、视觉艺术,尝试从戏曲身体的线条、节奏进行雕塑、重构,试图寻找出戏曲身体的「当代」意义。
2020戏曲梦工场
飞人集社剧团《虗转》
11/21 19:30
11/22 14:30
河床剧团《分身:身体实验#1》
11/28 19:30
11/29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3102多功能厅
INFO 02-88669600
「戏曲梦工场」至今已第三届,由张启丰担纲本届策展人,持续尝试不同的命题、媒合模式,并公开征件,为戏曲创作者们扩充出更完整的平台,创造更多可能性。李清照私人剧团动作感伤派《妙玉》以杨牧《妙玉坐禅》发想,呈现《红楼梦》鲜少被关注的故事;好剧团以唐传奇小说为底本,推出了戏曲较少触及的求道成仙故事《杜子春》;正明龙歌剧团则以《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这一充满当代感的剧名,找寻「忠孝节义」的不同诠释;山宛然掌中剧团《偶人记》从孙悟空的戏偶出发,为剧中角色、偶开启生命意义的追寻。此外,今年特别邀请飞人集社剧团及河床剧团,推出《虗转》、《分身:身体实验#1》,持续思考「跨界」与「实验」的意义。
有机的互动 歌仔戏与偶戏的跨界结合
《虗转》剧情从淡兰古道的虎字碑和中岛敦小说《山月记》出发,转出台湾总兵刘明灯与卖艺人的一段山路上的奇逢。演出结合偶戏和歌仔戏,飞人集社剧团导演石佩玉表示,过去对传统戏曲并不熟悉,不过,因为编剧施如芳的作品《快雪时晴》,引著她走进戏曲这扇门,她在这部作品看见传统戏曲的美,同时也看见作品中许多当代剧场的手法、语汇,不禁让她开始想像「人偶同台」的延展性与想像空间。
在戏曲梦工场的撮合下,让「大多都写大戏」的编剧施如芳有机会与「关注、制作小戏」的飞人集社相遇。石佩玉也坦言,传统戏曲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创作过程的沟通。幸运的是,歌仔戏演员郭员瑜的加入,让石佩玉吃了颗定心丸。郭员瑜过去与当代剧场导演的合作经验相当丰富,她明白当代戏剧导演与传统戏曲演员对表演的理解并不相同,因此成为石佩玉与戏曲间的桥梁,并在调整的过程中找到创作流动的可能。
偶戏中寻找「弹性」 从历史与小说中辩证欲望
「比方说旗子在这次的作品是很重要的物件。」《虗转》包含著激烈的战争,而旗子在戏中则会因派系不同、战况转折而有变化。尽管偶戏不像歌仔戏一样有「招」,但戏曲物件的进入,以及安排郭员瑜实际操偶,让具有「活戏传统」的歌仔戏与偶戏的精准操作彼此互动,为偶戏、歌仔戏创造新的「身体感」。刚开始,石佩玉也担心语言节奏的变化会影响操偶,「毕竟偶戏讲求精准。」但,实际磨合后,让她意外地发现偶戏原来也可以很有「弹性」。
从创作过程谈回文本,「当刘明灯准备卸职离台,独自漫步于淡兰古道,他如何思考自我的追寻与内心的欲望?」石佩玉解释著,淡兰古道上的「虎字碑」与《山月记》的老虎是本剧重要的象征,「身在山中,总是充满很多的想像空间和可能性,而虎象征野性与欲望。」刘明灯的心境与「虎」的彼此映照,成了此次最重要的思考脉络。值得注意的不只是戏曲与偶戏的合作,视觉投影与版画家合作,耗费一月刻出偌大的古道山景让石佩玉惊叹连连。充满线条、流动感,具有传统中国版画的古朴,《虗转》即将让偶、戏曲演员及物件们一同在蜿蜒悠远的古道上,开启深刻的自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