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是大脑带我们走向剧场
脑海里的旋律

其实是大脑带我们走向剧场

2021年夏天,我在义大利跟宝岛同步,连续一周线上收看《人间条件》六部曲。在家单独看戏跟在现场终究不同,少了一起默默流泪、开怀大笑的同场观众,好戏没有共振,心底难免有丝遗憾。

2021年夏天,我在义大利跟宝岛同步,连续一周线上收看《人间条件》六部曲。在家单独看戏跟在现场终究不同,少了一起默默流泪、开怀大笑的同场观众,好戏没有共振,心底难免有丝遗憾。

网路播放同时,对话框讨论十分精采,补足无法同场的缺憾:在剧院看戏不能说话,就算心思百转千回也难出口。线上收看可不同了:对话框中留言不断,观众们在第一时间写下想法、互相讨论:「人六超催泪!演出完毕突然灯亮,发现前后左右的人都来不及擦乾鼻涕眼泪,超尴尬的!」有则留言这么写。「真的很好哭!」「能一起看戏真的好抒压、好疗愈!」下面马上有好几则类似的回应。

群聚看戏、听音乐会、观赏芭蕾舞真的有疗愈效果?大脑科学界近年的研究提出肯定答案,看似抽象的艺术其实对身体、心灵都有具体的疗效;而且「人与人的连结」这句话不应该笑解:就大脑科学的角度而言,在大场次一同观看艺术表演,观众间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大脑连结。

不知你有没有类似经验?有回在法国亚维农艺术节看一场实验表演,四下无人,只有我和演出者四目相对,包场的感觉有点赤裸、有点尴尬,当下饱胀的情绪自己消化不了,直到有其他人加入观赏,笑一起笑,悲伤也有伴,这才懂得什么叫做「情绪感染」:人类是群体动物,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懂得捕捉旁人的情感变化,不知不觉产生同样的反应;也会渴望群众连结,透过周围其他人的情绪,我们更懂得如何解读眼前看到的行为、现下听到的讯息,进而模仿或回馈。这些下意识的互换与交流,让体验更深刻,只要想想大型演唱会上全场合而为一、热血澎湃的感觉,应该就会懂。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大脑研究团队让受试者观看《天鹅湖》芭蕾舞短片,并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观看短片时,受试者听不见配乐,也看不到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结果显示,柔和而开展的身体线条(例如白天鹅公主欧蒂特的动作)会引发正面情绪,相对地,黑天鹅那些不对称、充满棱角的尖锐动作,虽然能留下深刻印象,却也让观者提高警觉,感到微微不安。

另一个系列实验,伦敦大学实验团队让受试者观看两种芭蕾舞影片——无声的和有配乐的——并在受试者指尖配戴流汗侦测器,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结果显示,当音乐和舞蹈动作相呼应(例如悲伤的音乐配上悲伤的桥段),受试者的反应最激烈;但若音乐和舞蹈相冲突(欢喜的音乐配上悲伤的桥段),受试者的反应则削弱许多。接下来的实验更有趣了!研究人员让受试者看两个一组的无声舞蹈影片,动作完全相同,但其中一个只是纯肢体动作,另一个则放入感情。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能分辨哪些是带感情的动作,我们不只对纯粹的肢体动作敏感,即使不透过语言,大脑还是能侦测出非常细微的、透过身体线条传达的情感。

换句话说,表演艺术其实是一连串精心策划的成果,巧妙控制戏剧、音乐、舞蹈的各种元素,最终透过舞台呈现,为观众创造共通的情感经验。我们的大脑喜欢和旁人互动,除了是与生俱来的倾向,群众连结也帮助我们衡量评估周遭发生的动作、侦测身旁流动的情绪,进一步理解后做出反应与决定。喜欢一起看舞台剧、听演唱会其实是大脑驱动,人类天生爱群聚。至于一起看表演的疗愈效果,源于大家都爱听故事:自古以来,口传一直是大脑与大脑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透过故事,我们不用重蹈覆彻,能在安全的状态下学习他人的经验;看戏的过程中,我们同理故事人物的经历,可以跟著流泪、领会生命的意义,却不必亲身承受心碎和苦痛;也因如此,走进剧场能深刻洗涤灵魂、疗愈身心。

想像,剧场里的「合而为一」:自己的数十亿脑细胞和其他观众的百万亿脑细胞互动,形成极为绵密繁复的网络,建立微观又巨观的连结,多美妙的共振!同一场域,在场的观众彼此融入、相互调频,将我们的大脑连接在一起。这股力量也联系了观众与表演者,故事因而开展,也让我们接收到来自舞台,透过身体动作、眼神流动所传达的感情,创造表演艺术的终极意义。

「好想群聚!」几个月来我不只一次呐喊著。疫情渐渐平稳,终于能重回剧场、音乐厅,大家一起看表演。光想到不必透过电脑萤幕,也不用梅花座隔得远远,最棒的是那股神秘的力量、隐形的共振,难道不觉得兴奋又期待?

 

文字|杨馥如 大脑与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旅义作家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