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秋天,趁著参加鼎鼎大名的慕尼黑啤酒节之便,走访了城里的伦巴赫市立美术馆(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那里收藏著我深深喜爱的画家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911年的作品《印象三号—音乐会》(Impression III - Concert) 。站在画前,望著饱和到满溢的鲜黄色块,衬著仿佛平台钢琴般、黑色带著圆弧线条的大三角,我觉得自己不是身在美术馆,而是音乐厅,高低起伏的乐声夹杂著听众的掌声,还有人举起双手大声喝采呢!
我非常相信自己看著画却听到声音这件事,绝不是喝太多啤酒的缘故。「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音锤,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那弹琴的手指,能让心灵震颤。」康丁斯基曾经在《艺术的精神性》一书中写道。对康丁斯基来说,每种颜色都是声音,皆能传达相对应的情感;这种「看见」音乐、「听到」颜色的能力,在大脑神经科学界称为「共感」(synesthesia),也有人翻译做「通感」或「联觉」,总之是一种感官刺激引起另一感官反应的现象,譬如在阅读时产生嗅觉,或是听音乐时看见颜色,有些人甚至看到别人被碰触,却在自己身上产生痛觉……
根据统计,这种特殊的大脑神经反应,大概每两千人中会有一人,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就是范例,在创作生涯大爆发时期,他能看见声音、听到颜色,于是透过抽象风格和极度爆发的表现力,将音符转化成点,旋律谱成线,色彩在画布上大声歌唱。所以,站在《印象三号—音乐会》这幅画前,我看著画却感受到乐音,真的不是喝多了的关系。
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科学家曾经深入研究一个案例:某位音乐家在创伤性脑伤后意外得到共感力,原本眼耳鼻舌身之间的屏障,因著脑伤竟然得到相互联通的能力,这天外飞来的一笔让他的创造力变得更强了。这名66岁的右撇子音乐家在受访时指出,骑摩托车意外受伤后,他感受到创作的冲动,听到音乐的同时,他不但能看见乐谱,还拥有绝对音准,能精确说出所听到的和弦结构;这些经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发生过,共感的驱力让他止不住谱曲的冲动,常在清晨4点起身创作,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将近4个月。
科学家也提出其他脑伤后联觉和创造力激增的案例,其中有位女性在中风后感到作画的冲动,而且,当她使用不同颜色时,会感到不一样的神经疼痛程度。虽然研究团队对创伤后得到共感力的成因还无法完全掌握,但他们推测,很有可能是大脑的区域或神经之间产生了新的连结。研究人员也解释,另一种可能性,来自患者在脑伤后经历了「暂时不抑制症」(temporary disinhibition syndrome):平常我们看的时候专心看,听的时候专心听,尽量过滤并屏蔽不相干的感官讯息;一旦不相干的感官讯息被触发,我们则会习惯性压抑。之前所提的研究患者,很可能因脑伤而经历暂时性的不抑制症,共感力因此大喷发,而副作用就是惊人的创造欲望。
我曾在一本介绍康丁斯基生平的童书中读到,画家在幼年时期,姑姑送给他一个调色盘。人生首次尝试混合各种颜色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听到不同颜色所发出的声音;钴蓝色、乌木色、金丝雀黄、朱红……每一种颜色都有对应的音符与节奏,反之亦然;康丁斯基也能清楚指出每个音符代表的色彩,因此,他的作品最有趣的点在于,它们不只是绘画作品,也是音乐作品!
Google艺术与文化平台和巴黎庞毕度中心合作了一项有趣的计划 —— 「演奏一曲康丁斯基」(Play a Kandinsky)——以画家1925年的作品《黄.蓝.红》为核心,人们只要用滑鼠游标点选画作中的细节,就能听到该处细节所代表的声音。好玩的过程中,其实体验到的是康丁斯基本人在作画时可能听到的音乐,本来属于共感者才有的稀有经验,如今你我也能沉浸其中,进而对视觉与听觉艺术的互动产生共鸣。
不过,共感联觉从另一角度来看,其实意味著神经失调、不同的感觉频繁混淆:我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形容,把大脑比喻为一把多功能瑞士刀,每个部件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而大脑每个区域也各司其职,掌管不同的认知功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各个脑区自有分工、相互往来有限,但,当脑区之间产生过度频繁的互动,联觉就出现了,要开酒瓶时瑞士刀弹出小剪子,产生恼人的不合作、混淆与干扰。
到底是神经失调,还是珍贵的共感天赋?就像遮住阳光的乌云总是镶著金边,再大的难关和挑战也会有生命的礼物伴随而来。真的不是喝多了的关系?啤酒催化下茫酥酥的我,站在画作前的那刻,暂时失去了感官间的屏障,面对著《印象三号—音乐会》,竟然也想大声唱起来。
文献参考:Neurocase: Behavior,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Volume 29, P. 18-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