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世芬:从声音中听见「人」 (林博楷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式音乐剧再开场! 歌唱诠释指导

魏世芬:从声音中听见「人」

「歌唱诠释指导」在魏世芬的描述中,如同一个抽丝剥茧的侦探,需要帮表演者侦破唱歌与说故事的方式,「文本创作者、导演、设计群,彼此都会对角色想像,而我会根据文本的线索和讨论的过程,帮表演者找到更丰富层次的表演线条。这不只是把音唱准拍子唱对,演员自己除了要有基本歌唱能力,也要找到角色说话的方式。」

「歌唱诠释指导」在魏世芬的描述中,如同一个抽丝剥茧的侦探,需要帮表演者侦破唱歌与说故事的方式,「文本创作者、导演、设计群,彼此都会对角色想像,而我会根据文本的线索和讨论的过程,帮表演者找到更丰富层次的表演线条。这不只是把音唱准拍子唱对,演员自己除了要有基本歌唱能力,也要找到角色说话的方式。」

在理想状况下,音乐剧的编剧、作曲编曲到编舞,都要在排练前对于角色有设计想法,往下工作才有机会创造、碰撞出更多发展。「拿到文本,我会期望大家先从沟通角色的形状开始,一个角色可能会用什么样的心情状态在说话。特别是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歌词要如同台词,若能帮演员掌握到这件事,他的歌唱才更会取信于观众。」

如果歌唱技术明明很好,却被观众反应「唱得不好听」,很可能是整个创作组合没找到适合角色的声音,这问题不一定在演员身上。不同角色的形状是要被慢慢雕塑出来的,包括哪一个词可能要稍微放松哪部分的肌肉,哪一句歌要混多少比例的假音。先有了角色说话的方式,才会知道角色如何唱歌。

长期与台湾演员、艺人工作的魏世芬也对这几年的环境变化有明显感受、相较于早年,音乐剧演员已经成为更专业的职位。不管是主演、还是歌队,需求的能力与训练就算有些微不同,但都一样很强调歌、舞、戏的整合,而这个观念花了很多年时间建立和培育。即便愈来愈多非剧场出身的艺人或网红开始回到剧场演出,但只要是以此目标来训练表演方法,都能够说服观众,给出说服人的表演。

从古典歌剧,到现代剧场音乐剧,再到流行音乐的展演,改变都正在发生。提及歌唱技巧的转变,魏世芬兴奋地分享:「共鸣一路从古典的胸腔到麦克风头声共鸣,再到Belting(注),然后是现代录音室比较强调咬字口气,集中在喉口腔的开发,这样的转变是很有趣的潮流。」

在声音工作坊,魏世芬总会请学员说出自己的经历,有人说话带著保护膜,有人会带著刺,有些人缓慢,有些人急躁,背后错综的成因都发自人心,也让魏世芬长久下来观察了很多不同的人相。「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这些人的故事集中起来,反过来成为一种表演的形式,透过声音与歌声、舞蹈重新诠释。这算是音乐剧吗?我开始不会特别在意这样的定义。」

注:音乐剧场中常用的演唱技术,在高音时打开胸廓并混合喉音,让高音听起来更真实、更有情感投射力,并聚焦于主角想表达的意念。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魏世芬

美国西敏音乐学院毕,主修声乐诠释指导及钢琴伴奏。歌唱指导经历超过10年,曾指导合作多位艺人包括黄莺莺、赵咏华、殷正洋、赖雅妍等。重要剧目包括《天堂边缘》、台湾音乐剧三部曲《四月望雨》《隔壁亲家》《渭水春风》、《木兰少女》、《情人哏里出西施》。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