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医携手,共生共好(房瑞仪 绘)
特别企画 Feature 来场成熟的冒险!(二) 廖尹君X高丽雀

艺、医携手,共生共好

提到治疗,很容易与病痛、药物与冰冷的医疗器材相互联想。近年来,治疗涵盖艺术类群,如音乐治疗,运用音乐为媒介,协助高龄长者在音乐无形的传递之下,与治疗师有目标性地互动,进而协助长者提高生活品质。本文邀请音乐治疗师廖尹君与关渡医院护理部主任高丽雀来谈谈艺术与医疗如何携手共生共好,打造银龄友善环境。

提到治疗,很容易与病痛、药物与冰冷的医疗器材相互联想。近年来,治疗涵盖艺术类群,如音乐治疗,运用音乐为媒介,协助高龄长者在音乐无形的传递之下,与治疗师有目标性地互动,进而协助长者提高生活品质。本文邀请音乐治疗师廖尹君与关渡医院护理部主任高丽雀来谈谈艺术与医疗如何携手共生共好,打造银龄友善环境。

廖尹君:音乐治疗,让喜悦深植在心中

音乐治疗,顾名思义是运用声音、音乐元素、乐器为媒介,结合个案的行为能力,设计治疗性介入活动,在治疗师和个案互动中,潜移默化提升个案的身心灵健康。治疗师根据每位个案的需求,评估个案的行为能力,建立治疗性目标,设计治疗性音乐介入活动(小游戏)。即使同一种介入活动运用不同个案身上,却有不同的目标。

面对个案,我通常称自己为「老师」,而非「治疗师」,为此降低个案的压力,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我的专长涵盖孩童、青少年和长者,在此以长者为例,分享音乐治疗的小故事。

基本上,对于乐龄长者或失智症个案而言,社交互动是最基本的治疗性目标。互动中,治疗师运用怀旧老歌为媒介引导。目的是希望长者能够感受到他们是「被尊重」和「被了解」的。换言之,长者可以自然地、自在地、安心地展现自己。互动时,为了不让长者觉得「要听老师的话」而配合唱歌所产生压力的想法, 我常会换个方式说「我唱歌,你听」或「陪我一起唱」,目的是「以陪我唱歌之名,行鼓励长者唱歌之实」。遇到害羞的长者时,我会说「如果我唱得好听,要帮我鼓掌喔!」,如此一来「我唱歌、你鼓掌」这样简单的互动就建立起来了。

建立起简单互动后,我会开始加一些小互动在歌唱里。比如,请长者两手分别拿不同乐器(如沙铃和铃铛),跟我一起做「模仿动作」。当我唱歌时,把手举高摇沙铃时,长者也要跟著我一起做,唱到一半时,我若换手摇起铃铛时,长者也要换举起铃铛。如此一来,长者时刻都要关切著何时换动作换乐器,不知不觉就促进了长者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对长者而言,这不是在测验或者治疗、而是在「玩」乐器。

上课╱治疗时,我常带著吉他、乌克丽丽或者一些简单的小型打击乐器,跟长者互动。某次受到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我试著将大学时所学习到的南管乐器用于治疗中,开始思考如何将南管乐器改制成适合长者的演奏方式,以进行治疗性互动。例如,用童军绳将一对双音(南管乐器之一)相连结在一起。南管乐器是台湾传统民族乐种之一,当运用南管乐器于治疗互动时,接触过南管音乐的长者会有莫名的熟悉感。但对于初次接触过的长者而言,像是一种新的物品,长者会主动地询问「这是什么?」「这个要怎么玩」,如此一来,南管乐器的「新玩法」无形间也增加了长者与治疗师互动的动力。

音乐治疗的效应不是只有每周一次的那一小时,即使失智症长者在结束后不一定记得我、也不一定会记得上课内容,但喜悦的心情和快乐的感受多少会有正向的影响。例如结束后,长者堆满笑容问我:「老师,妳下次什么时候还会再来?」「下次我们玩什么」等问题时,身为治疗师,我除了很开心外,更雀跃的是,这代表音乐治疗有效地带给长者愉快的心情了!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