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他者」为我们自身产生意义(国家两厅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2022「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

让「他者」为我们自身产生意义

侧记「既定模式与『他者』」讲座

「从布鲁塞尔到维也纳,在欧洲城市策画国际艺术节的经验,常让我思考:国际节目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让舞台作品从自身脉络,移动到另一个脉络演出?我们常期待国际艺术节要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作品,呈现不一样的语言、故事与叙事形式。但当台下观众对作品创作背景完全陌生时,我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又能有什么更恰当的处理方式?」这是奥地利维也纳艺术节艺术总监Christophe  Slagmuylder在讲座上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透过艺术,邀请观众迎向未知

回望历史,欧洲城市的国际艺术节多在二战后出现,为要对抗任何形式的孤立主义。如Slagmuylder任职4年的奥地利维也纳艺术节(Wiener Festwochen,1951成立),便始终保留这样的期待与精神:「战后当维也纳与奥地利因法西斯与纳粹主义而孤立,我们因此更需要重新与世界连结,在艺术与文化领域和国际对话,促进生活、开放与对未来的想像」。

「与世界交流的立意虽良善,有时也不免在挫败中,再次让我们看见或许牢不可破的本位主义。」Slagmuylder认为,面对不断的观点挑战,他始终深信艺术与创作者能更深刻地让我们看见自我处境。艺术创作就像请邀请观众迎向未知,从陌生的事物中更接近自己。既然如此,作为策展人的我们能如何促成这一切?

Slagmuylder回忆,2006年,为了隔年接任布鲁塞尔艺术节艺术总监,他第一次远离欧洲来到东京,看了当地一位艺术家冈田利规的作品《三月某五天》。即便完全听不懂日文、也没有英文字幕,更完全不熟悉剧中探讨日本年轻世代的创作背景,但依然深刻对艺术家想说的事产生共鸣。这次的体验让他更加相信剧场就是一种语言,能接受各种开放诠释。许多时候,唯有透过剧场、舞蹈等艺术创作作为语言,才能带领我们借由经验面对未知。这是剧场创作之所以珍贵且必要的原因。

因此他说:「我们的责任在于为观众在舞台上创造这样的相遇。」这种相遇还必须是现场的、肉身的;如当时,即便听不懂日文,但现场感受到的所有声音细节,语言内涵的节奏韵律,身体或动或静的状态,仿佛都述说著一切。的确,作品许多关键讯息或幽微细腻之处(例如冈田利规充满东京地域特色的口语,实在难以转译),或许无法被掌握,但意识到文化特异性的存在,也是面对未知的一部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日期:2022年9月6日

主讲人:Christophe  Slagmuylder 奥地利维也纳艺术节艺术总监)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