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武康X杰宏・贝尔《拢是为著・陈武康》(台北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真的、好想再看一次!2020-2022看不腻的表演清单

向宇宙下订单>>舞蹈类

陈武康X杰宏・贝尔《拢是为著・陈武康》

2020/07/31~08/01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拢是为著・陈武康》由陈武康与法国编舞家杰宏.贝尔(Jérôme Bel)跨海共同编创,因COVID-19疫情,也因贝尔基于保护生态而不再搭飞机巡演的理念,两人透过舞谱、密集的视讯会议完成这件作品,由贝尔先提出概念架构,再由两人一起讨论发展。在本作中,陈武康以独舞回顾他的舞蹈生涯,也交叉呈现贝尔不同阶段代表性舞作。这是两人继2019年台北艺术节《非跳不可》后再度合作。本作获颁2021年第19届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奖」。

推荐人 吴孟轩

此作以杰宏.贝尔的独舞谱为结构骨干,陈武康的表演为内容血肉,以杰出、流畅且简约的剧场语言,深刻铺排出舞蹈的美学风格如何与舞者的生命轨迹相互交缠,并层层揭示了一资深表演者的养成历程。

依照杰宏.贝尔的自述,此作由「客观、主观与他者」等3个部分所组成,再由此辐射出舞作的10个段落:皮肤的舞、心脏的舞、Let’s Dance、Lose Yourself to Dance、自传、嘉宾、节目单、母亲、两个YouTube影片、结束之舞。许多段落(懒人包式地)浓缩了贝尔自90年代对舞蹈╱非舞蹈的辩证与探问,「自传」的篇章则特别以「陈武康」为主体,综述陈武康从芭蕾舞者、义工队、当代舞者到近年回探亚洲文化的舞蹈脉络;陈武康收放自如且从容洗炼的表演,不仅呈现出表演者本身独特的生命厚度,也隐约折射出台湾舞蹈史多重且交织的复杂性。

另外,此作因疫情而发展出的线上共制模式,在首演当时也牵引出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的艺术节经济模式里,关于国际共制权力关系等种种讨论,然而,陈武康成熟的表演功力,无疑让表演的能动性在此产生出另一个层次:从西方╱亚洲、编舞家╱舞者等固化且单一的权力想像里另辟蹊径,并从中重组出更为对等的合作关系。

 

叶名桦《墙后的院宅》

2020/08/08~08/09

台北 王大闳建筑剧场

《墙后的宅院》由叶名桦进行概念发想及创作,并与陈武康、黄宇琳共同演出。作品于王大闳建筑剧场演出,以舞蹈、戏曲、行为与影像等媒介,搬演、虚构、回溯建筑师王大闳的建筑生涯、自宅与他的日常生活。全作共分3阶段演出,包含户外〈之上〉、进入剧场的〈游院〉与限席体验〈过日子〉。叶名桦以身体将具体事物抽象化呈现,透过不同的剧场形式回应空间与叙事,创造不同的观演经验。本作获颁2021年第19届台新艺术奖「年度大奖」。

推荐人 刘俊德

近年常见表演艺术在非典型剧场空间展演,作品与空间势必会产生对话,触发观众去看待空间的新视角。叶名桦《墙后的宅院》系列作品共3部,我只观赏过第一部〈之上〉;这次许愿重演的原因多半放在希望完整搜集另外两部〈游院〉和〈过日子〉,体验整个作品「从观看到参与」的过程,除了思索当代表演艺术如何去与空间对话外,也观察表演回应历史的可能与方法。

欣赏《墙后的宅院》之前,我对王大闳建筑剧场是陌生的,在〈之上〉演出的那一夜,我穿越一段树林小道,映入眼前的是一大面红砖墙;等待开演时,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抬著头,望向天空那颗巨大漂浮的月亮装置,外加当天的灯光和四周氛围,让坐落于大马路旁的活动,仿佛另一个世界。而叶名桦透过较为写意的肢体于〈之上〉开启在墙外、墙上的表演,诱发出观众对建筑的好奇。从演出的开始到结束,观者都未能进入建筑中,唯独一位被挑选出来的观众,有机会入内,并被打扮成「大家可能会去联想的王大闳样子」。演出过程中,墙上还投影出墙后的样貌,也扩大空间的想像。创作团队透过整体调度,营造出另一个时代感,让我不禁好奇,若到最终〈过日子〉的「参与」阶段,参与者会产生什么体感?是否能够沉浸其中?这些都是我渴望在这件作品中体验的。

 

微光制造《捺撇》1+1解构式

2020/11/07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排练室

《捺撇》是2020年「新人新视野」的3件作品之一。编舞家王宇光以「一撇一捺组成『人』」为创作核心,摸索双人舞的重心转换,重新诠释「关系」的互动改变。这件原定在国家表演艺术中心3场馆巡演的作品,因疫情之故取消演出后,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创作团队将作品以录影呈现,将《捺撇》推得更远,不只夺下第27届横滨舞蹈节暨舞蹈大赛的评审团优选及艺术家支持奖之外,也于2022年受邀至 Spring Forward 舞蹈节于希腊埃莱夫西纳及德国美茵兹Tanzkongress舞蹈节演出进行实体巡演。

推荐人 许慈茵

微光制造《捺撇》1+1解构式 ,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单只是细腻创作与优雅的舞步使人兴奋,而是整场演出的呈现是经过精心设计后的完整观舞体验。创作团队仅是增加几个简单步骤,就成功地让观众踩著兴奋步伐踏入剧场,并随著步伐重整呼吸节奏,尔后,在黑暗中,目不转睛地凝视舞者李尹樱及王宇光相互依存的坚定与脆弱。创作者王宇光在接受德国知名电台「DW德国之声」的访谈中提及,《捺撇》尝试解构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两位舞者从开始至结束,皆站立在一张以特殊工法交叠制成的16平方的大型白色宣纸上方,将重心托付在对方身上,舞蹈从亲密缓慢的共舞蹈逐渐酝酿成激烈快速的拉扯与对抗,两人的关系也从依存转变为挑战。

在不同的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经历起伏、必经挫败,但随著《捺撇》以简洁的肢体,立体呈现出真实的相互依存的吉光片羽,随著舞者的的呼吸与舞步起伏,我回访了深藏在记忆中那曾有过相伴的甜蜜与深刻片刻,虽惆怅过去已不再复返,但也为能在一场舞作中,找回那些过往的经历而感到兴奋不已。舞终,布幕一揭,高雄暖阳随之洒落,映入眼帘,心中涟漪转化为实体的阵阵悸动,我们缓步离开卫武营宽阔的排练室,在一场仅仅为45分钟的呈现中,仿佛经历一场自身回忆与现实冲击的感官之旅,解构并重新认识情感的连结,十分值得。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