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障音乐家,后来怎么了?(Norman Normal 绘)
特别企画 Feature Touch the Sound 摸得到的音乐之旅(二) 西洋音乐史中的艺术家身影

身障音乐家,后来怎么了?

翻开西方古典音乐历史,可看到多位知名作曲家也同时是生命斗士,在对抗病痛与身体不便下维持创作动能,如作曲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史麦塔纳(Bedrich Smetana,1824-1884)的听觉受损,因眼疾而手术失败、进而失明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当作为音乐创作中双向接收刺激的关键途径的「视」与「听」受到病痛侵袭瓦解,他们如何面对这样的生命习题?尽管无法改变人生轨道,与之共存是仅存的正面力量,透过音乐创作记录自我内心历程,成就了作品内涵,更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与重量。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纪念大师-张岫云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科普小学堂

什么是「心理听觉」?

心理听觉属音乐心理学所涵盖的研究层面,其中主要涉及音乐感、身体对于音乐的记忆,乃至音乐能力的综合结果,意指音乐欣赏、理解,以及音乐创造与表现。音乐心理学家对于此学说虽未能提出具体、受公认的研究定义,但一般来说,音乐感与听觉感官有著密切关连性,如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的感知、判定与分析,再来是心理联合生理的感官综合要素,如音乐记忆与组织、想像力、音乐形式认知、审美观点、情感,以及创作力等整体条件构成下具有心理听觉的能力。

西方音乐心理学派其中一研究实验,是将音乐视为一种物理刺激,人们会依据个体接受能力进而产生各种生理与心理反应,就如以音乐为一生职志的作曲家贝多芬、史麦塔纳,在渐渐失去听觉能力的状况下,仍能凭靠著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没有声音的世界继续创作。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