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父陈庆松(前)展演同时吹奏4把唢呐的绝技,郑荣兴(后)替祖父扶著其中2把。(郑荣兴 提供)
少年往事

客家八音界的「音乐神童」

戏曲乐师郑荣兴的年少回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其幼年即学会吹拉弹打,方能于日后肩负「荣兴」客家戏曲衰微之势。

郑荣兴的名字是祖父陈庆松所取,这位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宗师,像是有双预见未来的双眼,知道这个从小带在自己身旁捏拔的长孙,将承担起为客家戏曲续命的重任。2022年文化部授证,郑荣兴获封人间国宝,为客家八音重要传统表演艺术保存者。从「戏曲小神童」到「人间国宝」,郑荣兴俨然是一部客家戏曲的活字典,得天独厚的家学背景,让他责无旁贷地扛下传习之责——他说自己是「佛渡有缘人」,恩师们对他的勉励则是「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其幼年即学会吹拉弹打,方能于日后肩负「荣兴」客家戏曲衰微之势。

郑荣兴的名字是祖父陈庆松所取,这位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宗师,像是有双预见未来的双眼,知道这个从小带在自己身旁捏拔的长孙,将承担起为客家戏曲续命的重任。2022年文化部授证,郑荣兴获封人间国宝,为客家八音重要传统表演艺术保存者。从「戏曲小神童」到「人间国宝」,郑荣兴俨然是一部客家戏曲的活字典,得天独厚的家学背景,让他责无旁贷地扛下传习之责——他说自己是「佛渡有缘人」,恩师们对他的勉励则是「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八音小神童

4岁学扬琴,6岁灌唱片《金星记》,11岁学唢呐,12岁吹萨克斯风⋯⋯说郑荣兴是客家八音界的「神童莫札特」也不为过,小学毕业之前,已经是祖父率领的「苗栗陈家八音团」成员之一。

郑荣兴第一次「登台」亮相,是4岁的时候,苗栗市玉清宫庆祝恩主公(关圣帝君)圣诞(农历6月24日,庆祝活动为6月22、23、24日),庙方照惯例邀请「陈家八音团」来祝寿助兴,郑荣兴也跟著长辈去拜拜,就这样被众人起哄「小孩子来唱一下」。在没有麦克风的现场,嘹亮的童声依旧吸引众人围观叫好,消息传开了,有人专程跑去拍照,原本就是八音界响当当的「陈家八音团」,此后多了一个小小生力军,「知道这个小鬼会吹会唱,来请我家八音团时就会说:小朋友也一起带来。」

因应「通告」需求,郑荣兴要学的曲子、乐器愈来愈多,逐渐具备「民间艺人」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唱奏底蕴,而这也不过是「陈家班」成员基本的常态水平而已。

「陈家八音团」团长陈庆松曾获民族艺术薪传奖,以能「同时吹奏4把唢呐」著称,此外,胡琴、打击、北管及九腔十八调的唱腔都难不倒他,组成「陈家八音团」传授门徒和演出,足迹遍及新竹、苗栗、高雄、屏东、花莲等地。直到2015年「第26届传艺金曲奖」,陈庆松和得意门生郭鑫桂1962至1963年在「美乐唱片出版社」录制的《客家八音》唱片,经重制后还获得那届出版类「最佳传统音乐专辑奖」,质朴的客音历经逾半世纪后依然感动人心。

陈庆松入赘郑家,妻子是采茶戏名旦、人称「采茶美」的郑美妹,1959年夫妻俩合组「庆美园」采茶戏班,声势浩大。

郑荣兴1953年生,打从在娘胎,就听著年方14、甫来拜师的郭鑫桂拉著不成调的胡琴,或许也因此,他对称呼为「大师叔」的郭鑫桂是情如兄长。郑家三代同堂,前来拜师的学徒也同住家中,直到学成得花上3年4个月。家里有高手济济的八音团,尔后又有采茶戏班,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像是遗传也是耳濡目染,郑荣兴像是上「八音速成班」,加上客家戏曲传统上传子不传女,郑荣兴的3个妹妹没能加入「陈家班」阵容,性别的规范直到郑荣兴自组剧团、从事传习后方才改变。祖师爷既赋予天分和优势,伴随的是得和长辈一同出团的小童工岁月。

郑荣兴犹记得,小学一年级放学就被长辈带出门工作,「以前交通不方便,去苗栗狮潭的客运站站停,花一、两个钟头到了狮潭车站还要走一大段路,到目的地已经下午3、4点,吹一下就吃晚饭,半夜拜天公,弄完再睡一下,天还没亮,大人专程把我背到狮潭车站,送我去搭早上6点第一班车,到苗栗7点多,妈妈会在车站等我,书包、作业都带来了」,家里的工作固然要帮忙,作业也不能空白,隔天要交的作业「是妈妈帮我写的,我想老师都知道,因为老师是隔壁邻居。」

祖母的「庆美园」

要不要带小孩上工?是道难题,「小孩去表演,赏金红包会多一点,大人也会稍微轻松点,所以工作一来就叫我去,但爷爷又要我认真读书,以后去当工程师,于是,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长大。问我真的喜欢做这个吗?以前小孩没有喜不喜欢或反驳的权力,长辈叫你做,你就得去做,而且要做到好,不然会被K。」

祖父对郑荣兴的管教严格。上小学之前,郑荣兴已学毛笔字,也跟祖父学描绘神像;上学之后,作业若得「甲下」回家就等著挨棍子,更遑论吹奏打击上若有失误,少不了被瞠目怒视、鼓槌敲头,「有效吗?当然有效!那么疼,下次一定会记得。」

郑荣兴生长的1950年代是客家八音兴盛时期,庙会、喜事等场合都需要八音团,甚至同时邀请十多团拚场,好不热闹。生意好时,「陈家班」一年3、4百场邀约,郑荣兴记得祖父每年都用毛笔写下一整年到哪里表演的记录,年终烧掉,隔年再写,「如果那些能留下来,现在是多么珍贵的文史资料。」

当时也是「内台戏」盛期,到苗栗演出的戏团会去郑家「拜码头」:一是对采茶戏名旦郑美妹表达敬重,赠票看戏;另一若是剧团缺人,还能向「陈家班」寻求支援。

尽管祖父是入赘,家里仍是他当家作主,祖母管钱,上小学前,郑荣兴都以为自己名叫「陈荣兴」。

祖父教八音,祖母郑美妹教他客家戏。郑美妹是采茶戏第一代女演员,此前演出者清一色是男性。郑美妹家中有7姊妹,家贫,5、6岁被带去拜师「梁阿才」学「三脚采茶戏」,十来岁适逢「采茶大戏」风行,「采茶美」之名不胫而走。和陈庆松结婚后退出表演舞台,中年罹病,四处求医却查不出病因,最后医生开的药方竟是「让阿美姊回舞台演戏,身体应该就不会痛了」。于是,夫妻俩从名字中各挑一字,成立「庆美园」戏班。传说中的「采茶美」复出舞台,郑家老少全投入戏班,郑荣兴因而成了「客家有戏」的见证者,「整团都是长辈,我年纪最小,到我这一代之后很久没人学客家采茶戏,就断层了。」

冥冥中,祖师爷就是安排郑荣兴要走在客家戏曲这条路,躲都躲不掉。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