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恩满(芮米斯影像制作有限公司 摄 原住民族委员会原住民族文化发展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感觉亚洲|在南方(一) 亚洲X全球南方

张恩满:文化分享、变异、再流传

人称「满姐」的艺术家张恩满提到,近年来参加的大展多少都触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议题,尤其是去年的卡塞尔文件展。其实「南方」一词对她而言,并不全然是地理上的思考,更是某种政治上的认同或某种隐喻。这样的理解当然也与当代策展的转向有关,毕竟邀她参展的单位也都基于其原住民背景。如今大家对于「南方」甚至「南岛」这些词都有不同的态度,反映出的问题仍是我们如何阅读「南方」?以及相对的,如何定义我们自己在哪?

满姐在十几年前曾经和Pulima艺术奖交手过。由于她并不具法定的(父系)原民身分,在初审时就被刷掉了。后来她开始反思Pulima艺术奖似乎模仿主流奖项,质疑为何原住民艺术要走同一套?但近期发现它走出了自己的方向,像今年的得奖名单,不再给人另一个台北奖的印象。又如她对台东大鸟部落的排湾青年模仿屏东三地门的古谣乐舞,被骂抄袭一事的感慨,「年轻人做错当然要指正,问题是我们是断了文化的一代,也没有学习的对象。」由于原民艺术的文化遗产逐渐受到社会重视,也因此衍生某些祭典被申请著作权的案例。但如果五年祭被某家族申请著作权,那是否别人就无法执行五年祭?对此,满姐认为文化需要分享才能流传。

满姐用几个不同案例来回应提问,认为大家一开始也不知怎么做,只能从旧有的范例开始学习。原住民本来就不是住在博物馆里,会随著时代进步,看到好的东西就学。假如说「全球南方」令「南岛」板块产生「观看」上的位移,那是基于文化上的互相学习而非趋势所致,因此不如说是板块的「相对位移」。毕竟对她来说,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借由分享、变异、再流传。

假如像她这样的创作者,相对于主流的边缘,后来因为全球南方论述慢慢地「变主流」,那是否就不再「南方」了?满姐认为,在全球南方的宽松概念下,可能涉及南岛、原民、占米亚(Zomia),或其他相对于主流的政治框架,不可能只有一种清楚的定位。虽然她不太清楚自己身上有什么特质符合外界勾勒的「全球南方」,但她只能从心里关注的、想要发表的欲望出发。最后,她也分享即将前往纽约和奈及利亚办工作坊,很期待找到新食材来取代排湾族小米粽的假酸浆——她在新加坡是用与萨摩亚(Samoan)文化有关的诺丽(noni)叶,在卡塞尔是用土耳其料理的葡萄叶卷(当地人腌起来在超市罐装贩售,这也反映德国的土耳其移民需求)。每次发现这些替代品都让她很兴奋,「取代」才是乐趣所在,而不是把排湾族食材一模一样地带过去。不管是原住民或全球南方,「文化转译」才是她关心的事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张恩满

在影像、雕塑与计划性创作之间工作。拥有原民母亲的血统,长期关注原住民族如何在不可逆的现代化进程中,协调自身于文化、社会及生存之间的状态。曾受邀台北双年展(2014)、伊斯坦堡双年展(2019)、庞毕度中心(2019)、新加坡双年展(2019)、加德满都三年展(2022)、第15届卡塞尔文件展(2022)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