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下,一段人生与艺术的密码
(Norman Normal 绘)

今年的生日令人难忘,一早陆续收到许多祝福,赖在床上正开心地读著,我突然眼尖发现其中夹杂著来自编辑的讯息,竟然被关心(催稿)了!原来心细的她发现2月过了一半我却还是静悄悄的,心生怀疑我可能误以为一月的纸本杂志已是最终刊,于是捎来问候。这一下我真是又喜又惊,喜的是还可以写一次专栏,惊的是我能如期交稿付印吗?

生日隔天依约赴友人家一同欣赏了《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这首歌的纪录片《那夜,金曲不朽》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里面珍贵记录了在 1985 年 1 月底的一个神奇夜晚,46 位美国流行乐坛当红巨星在全美音乐奖典礼过后齐聚好莱坞的 A&M 录音室,录下为非洲饥荒难民募款的不朽之作《四海一家》。 影片从发想艺人邀约名单开始,到麦可.杰克森(Michael Jackson) 与莱诺.李奇(Lionel Richie)写歌的过程,一路跟拍至众人在晚间 10 点左右陆续就位、并在压力爆表的情况下彻夜没睡录音,到收工推开录音室大门已是亮晃晃的白天的种种趣事,真正地与时间赛跑!

我一面看著一面内心激动不已,和时间拼命拉扯,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写照吗?看著当时最有才华的一群人也是如此,我突然获得了神奇的鼓舞。根据纪实影片,《四海一家》从发想到完成录音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歌约花了一周,麦可.杰克森用录音带录了成堆的哼唱旋律,直至录示范带 (demo) 前一天才正式完成。示范带寄出给所有歌手和经纪人时(当年是邮寄卡带)离正式录音也只剩 4 天,此时许多人仍搞不清楚自己要唱什么。正式录音当晚不仅歌手们要在极度疲累的状态下呈现完美,现场还有制作团队与编曲家昆西.琼斯(Quincy Jones),聚光灯、摄影机同时开拍。许多工作人员,所有人无偿熬夜工作,而且那是一个盘带机的时代,录不好重来,光是倒带时间就要好几分钟,大家时有不耐的心情可想而知。

看完纪录片后热血沸腾,上YouTube 搜寻后发现其实有更多当晚的彩排、录音记录没有收录在影片中,像是巴布.狄伦(Bob Dylan)看起来一直非常徬徨不知如何融入,最后竟是靠著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模仿他的唱腔、帮他现场伴奏练习,录了好多个take(编按:录音段落)才成功发挥(注)。每个未剪辑的影像单独观看并不具备故事性与戏剧张力,更像是流水帐一般,每一个收录完成的音档单独听也没有意义,于是我想,原来这一切就像是在输入密码啊!歌手在录自己那句时虽浑然不知歌曲全貌,但倾全力将才华注入成为了密码中不可取代的一环,待制作人筛选整合后,密码输入即完成,不朽之作诞生。

以更大的层面来说,这部纪录片也是如此,导演将心中的故事蓝图透过剪辑呈现,像是拼图一样还原了历史,浓缩时间的同时也赋予了有层次感的故事线。这恰好也与我现在的生活再次呼应,过去两年来我与共同制作人程杰、林伟中制作专辑《In the Cave》的过程,在导演杨伟新全程跟拍记录下成了纪录片《Triptych》,一起观赏初剪时我们也是惊叹声连连:「哇!竟然有这段,完全不记得了!原来我们有说过这些话!」让我想起以前看电视访问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他们常提到戏拍完很久后,在电影院一起欣赏首映时才第一次知道完整剧情故事,小时候的我觉得不可思议,至今都还记得这种美好而纯粹的惊讶感受。

也许音乐与艺术身在其中是人生,旁观者看起来都是密码,但不论音乐艺术还是密码,都是我们在绘制追寻自己人生的地图。过去一年有幸参与杂志的专栏写作,很感谢 《PAR》 的邀约,希望我也在集众人之力才能完成的杂志中注入了我的专属密码。再回到和时间拉扯的这一题吧。到录音前一刻都还在生东西、作曲、写谱、改谱的压力,我也亲身经历过多次,时间的急迫性虽可以让许多决定变得果断迅速(还好事后看来也都算是正确的决定),但内心的焦虑紧张绝对不是太愉快的事情。近日的一封电子邮件里友人鼓励我:「我们都很高兴看到妳持续创新、发光发亮(不过偶尔也要考虑留白放空当树懒)。」真是一语道破。

(注)

依录音计划与内容性质,每一次录音方式皆异,有时会像此片中呈现的,先行将器乐录好伴奏带,录人声时就可以反复重来、直到录好。反复重录的长度可以是一整段主歌或副歌,也有可能只是一句歌词。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