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妖精》(Candy Welz 摄 Bazaar Festival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面时代的当下 勇敢的艺术实践

2024布拉格Bazaar艺术节

今年是布拉格本地艺术节Bazaar Festival 的10周年纪念,于3月15日至25日举行。这次的主题聚焦在「勇敢的艺术实践」(Courageous Practice),集结中欧和东欧各地的艺术家,呈现多元形式的作品,包含实验舞蹈、跨领域混合媒材演出。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创作方式,尤其著重艺术作为与社会互动的媒介。艺术节单元包括主要节目,和驻村作品呈现(Saturday Bazaar),以及讲座、工作坊、读书会、野餐等活动。除了作为展演平台,也开展交流的空间,让不同社群可以汇流。观众和艺术家可以分享身体力行的创作、思考,和生活方式。

10年前第一届的Bazaar艺术节是源自欧盟协会和歌德协会共同资助的艺术节「Idendity. Move!」,包含13个西欧和中欧国家参与其中,在不同城市同时有演出发生,主要为舞蹈和肢体剧场作品,探讨身分认同的主题,得到相当不错的观众回馈。当时布拉格的Alfred ve dvoře剧院作为参展单位举办了第一届 Bazaar艺术节。“Bazaar”是市集的意思,以热闹的市集作为概念,打破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分隔,任何人都可以买卖交换点子,由多个小型演出组成,结构较为弹性和流动。艺术总监Ewan McLaren希望可以继续发展这个形式的艺术节,于是正式开始了Bazaar艺术节,以布拉格为基地,聚焦在中欧和东欧相关脉络的主题。

访问Ewan和制作人Barbora Comer 时,他们提到Bazaar艺术节的精神是不以完整的作品为最后目标,旨在呈现创作的过程和艺术作为回应政治、环境和社会议题的表达媒介,邀请观众进入讨论和评论的空间,希望在艺术节之后仍然延续社会参与。今年的主题「勇敢的艺术实践」在定义上尤其开放,囊括女性主义、乌俄战争的网路现象、人和物与现实的关系等等,在策展上呈现各种挑战既有价值或揭露社会问题的作品。

《电子妖精》(Candy Welz 摄 Bazaar Festival 提供)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电子妖精》  真诚的讲座式演出

今年开展的作品为《电子妖精》(Cyber Elf),是由波兰艺术家Magda Szpecht呈现的讲座式演出。「电子妖精」一词源自洛克人格斗游戏中出现的设定,在其世界观中是有知觉能力的程式,在游戏中帮助角色提高能力值或提供掩护火力,是一种虚拟生命的存在。而2014年一群20人不到的匿名志愿者(在2021年增加到4千名志愿者),在立陶宛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反对俄罗斯克林姆宫系统化的政治宣传和不实报导,他们自称「电子妖精」,为网路和媒体受众提供「掩护」,揭露政府欲操控舆论的意图。导演Magda在2022年俄罗斯攻打乌克兰之际暂时退出剧场工作,专注于电子妖精的志愿工作,今年她决定以演出的形式分享这段时间体验。舞台上可以看到两张放满电脑器材的长桌,一些日常盆栽,Magda坐在电脑椅上,背对观众,在她面前巨大的投影萤幕上显示著新闻资讯和软体程式代码,以及角落一个圆形小视窗,从那里我们可以看见她的脸,戴著尖尖的妖精耳朵,整个区域充满电脑萤幕一般的蓝紫色光源,营造一种和观众在虚拟空间见面的气氛,背对观众的选择也影射了网路匿名的策略。

演出形式相当简单,Magda分享她每天的工作,例如一则关于某足球赛事球迷诋毁俄罗斯的假新闻,透过影片和街景地图的逐格比对,可以看出是不同日期剪接而成。另一个例子是乌克兰士兵的家属在政宣影片中认出战俘,希望可以找到家人,但影片被 YouTube平台下架,从少量的截图中很难用街景比对判断可能的地点,因此她不间断地写信给YouTube希望可以复原该影片。她直白而忠实地在观众面前操作各种琐碎的检查工作,有些程序需要编写程式代码,然而大部分的步骤都是比对影像、联络相关人士等。她以这种方式打破迷思,传达不需要高科技也能以平民身分介入网路上的资讯战争,所有行为都是合法公开透明的。在每天10几小时的资讯战中,电子妖精们也追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动物,并联系动保团体接应将牠们接出战区,在演出的最后,Magda邀请她领养的狗狗上台,将观众拉到此刻的现实,亲眼看见网路行动如何帮助到营救任务。这个演出是一场精采而真诚的讲座,社会行动与艺术实践在此交会。

广告图片
《超现实冲浪》(COLLECTIVE PYL 提供)

《超现实冲浪》  人与物一样平等

以布拉格为据点的剧团COLLECTIVE PYL则带来以物件的荒谬性为主题的演出《超现实冲浪》(Reality Surfing)。演出名称取自「上网」(web surfing)词汇中在网路中「冲浪」的概念。作品发展始于疫情期间团员之间网路上的交流,他们搜集分享奇怪的图片,开始把它们视作物件,并著迷于把这些物件和网路的空间带到可以实体经验的现实。在排练编作的过程中,试图诠释2D世界中不完整的现实,并以「物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OOO)为核心,几乎是信仰「每个物件都是真实的」,物的世界存在,人也是物之一,物也在经验世界,去想像一个人与物在平等位置的存在方式。

演出一开始几乎空台,白色的乳胶地板,像是一张网路空白页。两位演员轮流上场,在舞台上放置物件并与之互动:几块方形海绵、渔网、树枝、塑胶椅、玩具等等。安静奇怪的气氛,机械式的,像是按下按钮就会有事情发生。不少物件带有数位美学的特质,例如方形海绵像极了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里面用来造物的砖块,或是在某个时刻突然像卡通一样分成两半的塑胶椅。演员把自己像物件一样放置在舞台上,头枕著一块海绵,突然海绵发出电子音,像尖叫。音乐从蓝牙耳机播放出来,自动遥控玩具零件也开始回应音乐,歇斯底里的震动。尖叫的海绵也震动起来,慢慢飘移到渔网上冲浪,演员戴上安全帽,在懒骨头沙发上冲浪,又从沙发里面拉出一堆矽胶黑色色块,像电脑病毒一样覆盖部分区域,软黏的自制史莱姆从悬吊在天花板的筛子里面滴漏,把每层物件的特质都搅和在一起。演员用手机笔电的方形包装盒组合成一个海豚头套,像2D画素影像,跳著舞,播放的歌曲唱著在某个假的现实里面,海豚出现在威尼斯河,回应疫情期间出现的荒谬假新闻。一切都猝不及防,没有一块现实是完整的,观看经验像是不断跳出的视窗。

创作者Světlana Silič  和Maria Komarova提到,她们相信当物质融合,就成为物件,当物件融合,就成为科技,而它们都在物的范围内,因此选择将各种不同的物丢上场,包括「演员」。作为观众,我很钦佩他们大胆丢弃人类本位的叙事逻辑,玩一场疯狂的游戏,在体感上传达虚拟「物」的本体经验。

驻村作品呈现演后回馈  呼应艺术节精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驻村作品呈现(Saturday Bazaar)时由Rivca Rubin 和 Charles Lauder带领观众进行演后回馈,有系统地询问观众看到了什么,简单地描述出来,接著问感受到什么,为现场共同经验的事物命名,而不是专注在试图改善作品。因为不去观看此刻,就无法有效而客观地讨论一个作品。这个环节回应了Bazaar Festival的主题和精神,勇敢地直面当下,待在实践的层面,不求完美的结果。在艺术节中和观众开放公开的交流弥足珍贵。

《超现实冲浪》(COLLECTIVE PYL 提供)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06/21 ~ 2024/09/21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