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民俗技艺团—阵头剧场《牵水(车藏)》
2024/11/1~2 19:30
2024/11/3 14: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院
「(车藏)」在道教科仪中分为「血(车藏)」与「水(车藏)」两种,而水(车藏)主要在于超渡溺水之亡魂,以脱离苦海获得解脱。牵水(车藏)是云林县口湖乡的祭仪,每年农历6月7至8日会于当地蚶仔寮旧金湖港万善祠和金湖万善爷庙举行。该民俗活动起源于清道光25年(1845)的水患事件,磅礡雨势导致溪水倒灌沿海地带,一夜之间,从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带全部淹没,其中虾子寮与竹苗寮更是死伤惨重,官方保守统计死亡人数为3000人。因此陆续兴建两座万善祠,并开始牵水(车藏)仪式。
2010年,文建会指定「口湖牵水(车藏)」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资产,为云林县第一个国家级重要民俗。自2018年起,九天民俗技艺团(简称九天)经历田野调查、庙埕演出后,将在李小平导演、林茂贤担任民俗顾问下,以「阵头剧场」登上卫武营,既转化九天自身的阵头表演能量,同时也将「口湖牵水(车藏)」剧场化。
转译「黑科仪」 重塑仪式对于人的心灵意义
「牵水(车藏)」被称为「黑科仪」,主因就是其面对的是亡魂,所以纵使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资产,亦是云林当地非常盛大的宗教仪式,仍相对不容易被外界理解。九天艺术总监许怀文表示,对九天而言,从「牵水(车藏)」仪式到《牵水(车藏)》并不是「跨界」,而是在同样的文化脉络里头去认识其面貌,并透过九天的肢体加以演绎。不只是表演,也不是仪式,更重要的是提炼祭仪背后的意义。
接下导演任务的李小平认知到祭仪进入剧场后,必须面临到「转译」,于是开始与林茂贤的民俗专业有所拉扯。相较于重视「牵水(车藏)」的流程与步骤,李小平更在意涉及舞台创意、剧场思维的虚与实。他明白,进入剧场的观众与参与祭仪的民众追求的绝对不相同,因此透过九天的属性,将视角从「鬼」转为「神」,并重新界定人如何去建构祭仪背后的寄托。
李小平特别提到目前供奉于两座万善祠内的「陈英雄」神像,相传他在水难发生时,奋不顾身拯救8位孩童,不幸罹难,并拥有九头十八手的形象。不管这位英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九头十八手本就充满非现实色彩,所以李小平认为其杜撰成份较高,「但活著的人需要一个抚慰自己活下去的力量。」于是创造出陈英雄的形象,而作为剧场创作的《牵水(车藏)》也正顺著这样的脉络,转化仪式在事件之后、对于后世的文化与生命价值。
「我认为是人在定义这些事情,所以要给我们『再诠释』的空间,不能说我们不懂(祭仪)。」李小平笑说:「不然我们一起到神明前『跋桮』(pua̍h-pue,即掷筊),如果神明说我错了,我就改。」不确定最后有没有去问神明,但《牵水(车藏)》开始从仪式本身的考究与诠释,慢慢切入九天的身体转化。
定义「阵头剧场」 九天跨出创作的下一步
在九天过往作品里,较常看到相对激昂、高亢的能量,不只在于他们的击鼓,还有声音、身体等表演方法。但「安静」是李小平这次最希望九天表现出来的:「我对他们说,你们确实不缺能量,但没有『安静』带来的能量。你们可以一直打,打90分钟,大家都累死,可是观众却听不到『故事』。」
不过,李小平也很惊讶于九天的实验精神,像是剧中的海浪声并非现成乐器,而是反复尝试发泡石、重石、红豆、黄豆等混和后的声音,然后不断调整其中的比例。或是,「放水灯」的桥段也是测试轮轴的配置、整体的配重等,才去搭配表演者的身体状态,最后在舞台上呈现出流动于水面的质感。
李小平借此提出「阵头剧场」的概念。「我就用『阵头』,而不是『仪式』。这里面要有一些态度,就是所有的素材源头一定是阵头文化为原型,然后有个故事梗概,不要拿故事去限制,应该是阵头的某些元素由肢体变化形象、又或者是把一些阵头开始做较新的转移,去进行故事的连结以及场景的想像。」这也对应到许怀文所说的:「九天尝试不同题材,其实扣在一个很简单的核心——启发阵头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希望观众可以看到阵头如何跳脱原本的框架。」
过程中也仰赖许怀文如何理解李小平的想法,然后转译成团员可以理解的语言。这样的接合过程,不只是面对《牵水(车藏)》本身,更是九天自其父许振荣团长在1995年创立后,从传统庙会阵头团体,接纳各种出身背景的团员,进而在吸纳不同能量后,走出熟悉场域,而「阵头剧场」似乎是九天跨出这一步的最后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