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康
-
藝@展覽
不是回顧過往 探看藝術流變及其未來
「台新藝術獎」自2002年開辦以來,今年邁入20周年,這個當年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和跨領域藝術的獎項,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和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奠定它的專業地位,至今共選出67件得獎作品,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的表彰,也象徵某個時代的印記。由林曼麗擔任總策畫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藉由重返台新藝術獎20年來的發展流變,也同時探詢藝術於下一個未來之種種可能。 一場返回創作本質的回顧展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現於北師美術館舉行,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在「NEXT」為命題的主架構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獎創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創作等方式,打破過往「回顧展」作為文獻或資料梳理的常態模式。除此,「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現場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還有在嘉義、基隆等遠距舉辦的論壇與活動,甚至在雲端OTT觀賞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事件型作品、行為藝術和隨機的演出發生,讓美術館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戰藝術的「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如:VR)的辯證,打造出具活性、動態又富劇場特性的展覽,而這樣的概念正呼應台新藝術獎追求「創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次不要展出得獎作品、不想成為文獻展或歌功頌德的展覽,而是了解藝術家的下一步、他們如何思考未來等,這樣的展覽才有意義。」總策畫林曼麗期望能和所有藝術家得主共同完成這次展覽,因此,在和歷屆得主溝通過「不展得獎作品,要展出現刻正在發生、或能面對未來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後,她邀請劇場導演姚立群、藝術家高俊宏和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由他們與藝術家進行細部溝通、協調及媒合,當作品逐漸成形的同時,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們對於「未來」的策展觀點,最後,林曼麗做整體性的統籌。 「這次策展面對的不確定性、複雜度都很高,挑戰很大。」林曼麗表示,台新藝術獎從成立之初,就是秉持開放的態度,「不限制美學立場、價值取向或表達方式,而是必須在觀念、形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具備前瞻性的思維,才是獎項關注的重點。」這樣的特質,不只是歷屆得獎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現在這次展出作品具實驗性、跨域對話、挑戰邊界等質地,返回創作原點的自由想像空間。
-
戲劇 從陳武康的提問開始
《問美.雲知道》 與唐美雲的閨密聚會
《問美.雲知道》是陳武康替所有人向唐美雲提問,在一問一答當中,喚醒唐美雲的回憶,然後安放它們到自己的生命位置。這次,演過萬千角色的唐美雲不再演別人的事情,演的是自己的故事。 唐美雲與陳武康,一是歌仔戲名伶,身體裡流著歌仔戲的血,一是編舞家,舞齡與年齡相仿,過去兩人只曾在同一製作裡各司其職,未曾想過有合作的可能。而作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節目的《問美.雲知道》,其實來自執行長王孟超的突發其想,從與他們的個別相識、討論到決定媒合兩人,然後從去年開始聊天、提問與分享。他們都說,這個作品並不是戲曲與現代舞的「交換」,而是認識彼此的過程,包含「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演歌仔戲?」、「為什麼一路走下去?」、「不停下的原因是什麼?」一個個問題,緩緩碰觸到唐美雲的內心,問著自己,知道了嗎? 問題,從歌仔戲開始 歌仔戲,對兩人而言都存在得自然而然;不過,陳武康是知道其存在,但輕輕擦身、未真正觸碰,而唐美雲雖說自己曾是歌仔戲的逃兵,最後卻將它視為一輩子的志業。 陳武康說,自己對歌仔戲的印象是去捧當兵同袍的場。對過去的他而言,似乎是故事聽懂了就夠了,於是從自己的一無所知開始向唐美雲發問,然後在這些問答裡感受到「老饕們怎麼看這們藝術?」、「歌仔戲作為年輕的藝術形式,可愛在哪裡?」,直到前幾週才去看了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千年渡.白蛇》,有了些許體悟。他說自己「很慢」,「連跳舞也是慢慢到了現在這年紀,才知道『品味』。『品味』是動詞,就是去品嚐這個東西。」也是這個問答的契機,替他開啟一扇「戲曲」的門窗。 歌仔戲對唐美雲更像是理所當然,作為「戲狀元」蔣武童之女,她活在歌仔戲發展的不同時期,也觸碰著自己不同的生命經驗不管是逃離、還是回到歌仔戲,唐美雲在意的都是歌仔戲;那麼,屬於她自己的呢? 唐美雲說:「我發現排《問美.雲知道》,讓我更有機會稍微認識自己。其實平常一直很忙,每件事情都接著在做,我不大有時間去回顧自己。」略帶思索地說:「我是真的沒有什麼時間去回顧,反而是一直『都在當下』。」於是,《問美.雲知道》不只是一個作品,而是從歌仔戲到自身的意義,在那些自己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問答裡重新感受,她說:「我在每次排練過程,然後回去以後,就靜下心來思考這
-
舞蹈 兩男三馬 一舞10年
驫舞劇場《兩男常罩》
要談驫舞劇場,我們很難不意識到「時間」這件事。只不過,當年三馬狂飆的「速度」動能(還以同名作品拿下2008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似乎也隨著人生歷練與創作體悟,逐漸化為成沉靜平和,卻同樣打動人心的時間長河。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最大的對手,最好的夥伴
經過2021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後,應該很難再把葉名樺與陳武康兩個台灣藝術創作界重要的名字分開;同為今年的得獎者,一個是首度入圍就擒下年度最大獎的台新新面孔,一個是多次入圍二度拿獎的熟門熟路得獎人,兩人在生活與育兒裡相互支援,也在創作中互相激發與協助,密不可分的信賴與支持關係,也讓彼此在各自作品中獨立而不互搶光環的閃耀著。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刺探類型間的跨界 重新省思歷史、語言與身體
原定於6月初舉辦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因疫情攪局,延至7月10日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揭曉3項大獎得主:獲年度大獎的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由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奪下,表演藝術獎得主則為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再度沒有外國評審參與決選的這一屆,評審團主席黎煥雄表示:「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這次的討論效率高且透徹。」而整體來說,「本屆作品的共同敘事,是對歷史、語言、身體的重新省思,以及類型之間的跨界和刺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8
跨國交流取徑轉向,當代舞蹈圈持續「南向」
2023年舞蹈圈持續發生的「南向」國際交流仍方興未艾,各項作品、計畫、交流的能量都愈來愈豐沛。 作品方面有陳武康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野台羅摩》,他們於2017年展開一段為期2年至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尼4國拜師學舞的旅程,又因疫情之故,演出幾經延宕與變化,作品歷經7年漫長的醞釀,最終在今年完成首演;而持續發展中的,有王宇光與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的《去你的島》,本作於2022年臺灣舞蹈平台演出階段性發展版本後,創作團隊受英國舞蹈劇院The Place藝術總監Eddie Nixon之邀,於今年至英國進行移地創作、持續發展該作,完整作品預計在2024年秋天於台灣首演;此外,林宜瑾也因2024年的新作發展,除了與團隊走訪國內移工社群外,也前往印尼日惹進行田調;另外,蒂摩爾古薪舞集則舉辦「藝術生活節」與「南島當代樂舞與身體踏查交流」計畫,前者帶入泰國、印尼、印度等身體工作坊,後者則菲律賓多個舞團合作,由彼此舞團的舞者互相給予工作坊,進行文化交流與身體練習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舞蹈中體驗民主,觀看中開啟政治性想像
身體的社會性一向是當代舞蹈裡的重要面向,也是許多當代編舞家的創作關懷,而當我們縱覽至今曾出現在台灣舞壇的諸多作品,大致可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徑:從早期的舞蹈前輩蔡瑞月、蕭渥廷、陶馥蘭,一直到近年的賴翠霜、王世偉,此類編舞家擅長以舞蹈劇場式的敘事手法,與強烈多變的視覺符號意象,在舞作中建構鮮明的批判文本與角色關係,以此針對特定的政治與社會性議題,呈現編舞家獨特的視角與觀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武康X孫瑞鴻
共同創作就像是一起看雲,看久了就會出現順眼的形狀
冬日陽光午後,孫瑞鴻與太太帶著剛出生不到8個月的孩子出現在板橋驫舞劇場的排練場,陳武康與舞蹈家葉名樺的5歲女兒也剛放學,排練場瞬間充滿家常的生活對話。陳武康與孫瑞鴻的相識,從2014年的紐約駐村開始,友誼在相約打籃球中不斷滋長,默契在後來遠距合作中培養出來。在彼此不干涉、不受局限的合作默契下,兩人在疫情前後共同合作了4齣作品,且聽兩人分享在疫情下創作的感悟及其所帶來不可逆的轉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武康:中年醇如酒,在規範中自由而活
上一秒陳武康還是年輕科班小夥子,對「專業舞者」身分有種使命感,忽然間他已步入40。「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明明還在笑說我們再跳下去就30歲了,結果──媽的,我的30歲呢?
-
舞蹈
誰的身體被凝視?誰在凝視?
「陳武康」作為一個跳舞的人,他的「身體背景」可顯示的文化體驗,與「背後空間」所瀰散著內屬性的精神世界,隨著身體的消失而形成空白化。「主體性/的」身體在表演時被形塑,是無法通過實際的感情而獲得的,因為感情包含著不同意味的曖昧性,卻只有在行為進行之中,才能直接反射出行為通過行動產生相連的姿態體系,不僅能讓眼晴看到,更能被耳朵聽到表演者的全身各個部位在說話。
-
舞蹈 《攏是為著.陳武康》的編創實驗
傑宏.貝爾寫舞譜 陳武康長出舞蹈血肉
傑宏.貝爾的作品連續三年來到臺北藝術節,今年是與陳武康合作的獨舞《攏是為著.陳武康》,以「舞譜」為媒介進行跨國工作,由傑宏.貝爾架出骨架,陳武康長出血肉,模糊了編舞者/表演者、創作者/執行者的權力關係,「去年《非跳不可》是為他服務、轉譯他的作品;這回我是他的舞者,但我同時也是我自己的舞者,這非常有趣。」陳武康笑:「結果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個獨舞展!」
-
舞蹈 驫舞劇場《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讓我們「在這裡」 一起即興起舞
驫舞劇場新作《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對此次創作的「主揪人」編舞家陳武康與錄像藝術家孫瑞鴻來說,強化演出的現場,創造親密的觀演空間,就是本作的核心。演出全是表演者跟影像即興的「當下現場」對話,並將連結擴展到與所有創作夥伴的協同關係。而觀眾也不能置身事外,透過層層套路與鋪梗,將讓創作者與觀眾都能聚焦演出共享與交流的當下。
-
音樂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
亞洲藝壇精銳聯手 戲劇與音樂跨界交鋒
今年成立滿廿周年的香港小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葉詠詩的帶領下,來台演出「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將呈現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的經典作《大兵的故事》。二○○五年香港小交首度製作這部作品,至今已搬演多次,這次來台的是○一六年的版本,由編舞家伍宇烈執導,台灣舞者陳武康與小提琴家曾宇謙等亞洲多國表演者參與,可說是雲集亞洲藝壇精英、戲劇與音樂跨界交鋒的精采演出。
-
舞蹈
為了環保不再飛 《非跳不可》在地重製
《非跳不可》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的代表作,至今巡演不斷。但傑宏.貝爾去年冬天意識到越洋巡演對地球環保的危害,於是宣布舞團不再搭飛機巡演,但因許多作品已有巡演合約,傑宏.貝爾便將《非跳不可》的台北演出,交由在地編舞家陳武康與葉名樺負責排練與演出。透過縝密步驟以確保作品原貌,陳武康與葉名樺將這次的工作稱為「導演執行」,他們表示,「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
-
焦點專題 Focus
離開排練場的編舞家
離開排練場的編舞家,想要去哪裡?想編出什麼樣的作品?能冒多大風險,花多少氣力,去理解他者?想回答什麼問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期嘗試跟隨三位編舞家的腳步與布拉瑞揚走進山,和陳武康跨越東南亞諸國模糊動盪的邊界,隨何曉玫穿越民俗祭典的人神界線在這些廣闊、陌生的田野中,試圖接近他們的追尋,捕獲一些意義。 離開而後重返的編舞家,「身體」作為他們最重要也最艱困的田野,是否依此產生質變仍是未知,但或許詩人T.S.艾略特會對此些漫長征途如此說道:「我們不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回到我們的起點,並第一次了解這個地方。」
-
焦點專題 Focus
陳武康 東南亞之旅 傳統與身體的撞激
再怎麼「乾淨」,也避不掉文化的痕跡。或許是東南亞古典舞種種的文化內涵讓他看到更廣的世界,也或許是從他者身上照望到自身,到東南亞走一遭後,陳武康覺得自己「打更開了」,也漸漸地不再掙扎與執著:「我現在覺得,如果把傳統理解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種身體經驗的歷史,那即便我周遭的文化,跟我喜歡的東西,可能不是同一件事,但當興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些養分也會留在我的身體裡面,就也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
專題
如果看表演是吃海膽料理……
戴季全,完全狀態的理組男。媒體出身,後成為網路創業者,亦涉足政治領域,最知名的身分之一是前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因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而卸下該職,其後持續經營旗下的網路媒體及相關事業。 陳武康,台灣知名編舞家、驫舞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表演細膩、舞動深具個人魅力的專業舞者,十一月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自由步》的兩位獨舞者之一。 我們時常好奇,對非劇場專業的觀眾來說,他們如何想像表演藝術?對表演藝術抱持怎樣的預設?觀看之後最先浮現的念頭、最關切的事又會是什麼? 十一月底,鮮少觀看台灣劇場的戴季全首次到臺中國家歌劇院觀賞陳武康參與演出的《自由步》。原本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兩人因表演而相遇,隔週相約在驫舞排練場對坐相談,從《自由步》的觀賞經驗啟程,談身體、聊政治,最後在海膽料理和賈柏斯的「現實扭曲力場」中畫下不思議的句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陳武康 現代又傳統、融合又大膽的國度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二○一六年首次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合作,於台北寶藏巖進行跨國「身體的傳統」交流計畫,克朗淳於此次交流中分享了從泰國傳統舞蹈中發展出的Circlewith exits all around技巧;二○一七因國藝會支持的「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專案赴泰國,再度開啟與克朗淳的合作交流。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 舞動生命當下
給你廿分鐘說說自己,你會怎麼說?編舞家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應邀參與今年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中「微舞作」演出,分別用舞蹈述說自己的當下。新手爸爸陳武康的作品近乎平鋪直敘地表達了「舞蹈著、流汗著」的過程;經歷親人殞逝的林祐如學習放鬆,以雲朵的姿態等待未來;劉彥成則向內探掘,透過混搭的音樂與物件,試圖詢問「我如何成為『我』。」
-
即將上場 Preview 驫舞劇場「混沌身響」系列
回歸跳舞初心 身體與聲音的直覺碰撞
「混沌身響」這個二○一六年底開始的計畫,源於藝術總監陳武康的紐約駐村經驗:「表演可以隨機在各種地方,以小小的形式發生。」於是他與音樂家李世揚策劃,以驫舞劇場排練場為基地,配對了不同的音樂家和舞者即興碰撞。這個不以「舒適看演出」為目的的演出計畫,回歸了「開心跳舞」的初心,也讓觀者更靠近地目擊身體/聲音產生火花的直覺式表演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