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米地喜剧俱乐部」制作《喜聚历 2025》一本会讲笑话的日历。(啧啧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重拟需求与定位目标

募/集资平台开启表演艺术的产业未来性

募╱集资平台,是专门用于连接「资金提供者」(有资金的人)和「资金需求者」(有资金需求的人)的第三方平台。平台的建置,提供相对完善的浏览空间与机制,让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企业展示与推广计划、想法或产品,让投资者或赞助者方便挑选和支持认同的理念与商品,能用相对低的成本、风险,打造形象、也建立行销手法,或是测试市场反应。

在台湾,除跨国平台,广为人知的台湾募╱集资平台有啧啧、flyingV、挖贝WaBay(由贝壳放大群众集资顾问公司创立)等,知名案例有台湾制手工床垫「眠豆腐」、100%回收宝特瓶制作「FNG宝特袋」、《齐柏林空间》共建计划等,类型多元,且关怀不同面向。根据啧啧创办人徐震、贝壳放大创办人林大涵的说法,在成立平台初期,表演艺术相关募资案就被纳入,经历10年不等的发展时间,亦随文化主流、市场趋势,以及平台本身的陪伴与辅导机制,开发出「不只是演出」的各种案例,似乎看见表演艺术产业化的思维与未来走向。

《非想非非想》优人神鼓纪录片电影拍摄集资计划。(贝壳放大 提供)

从「完成创作」到「创造IP」的类型开发

最早接触募╱集资平台的是愿意接触新事物、同时也拥有相对少资源的学生族群,因此「学生制作」从平台成立初期到近期,皆是其中项目。这种「支持一个作品(商品)的完成」的概念也相对符合民众对募╱集资的想像,因此从学院制作到职业剧团都有使用纪录,近期完成的有原创泰雅音乐剧《织男.彼赫巫》、晚熟剧团《无关的人No-Body》等。另一种则是支持演艺团队前往国外演出,如英国爱丁堡艺穗节、法国亚维侬艺术节等,都是常见提案。

相较于「商品开发」可以预期有可被购买、获得的产物,「表演艺术的创作」虽可比拟、却又虚幻许多,但募╱集资平台陆续打开表演艺术从业人员的想像。徐震举了近期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是卡米地喜剧俱乐部制作的《喜聚历2025》、最强武侠桌游《霹雳:入阵武林》。相较于过往较容易连结到的是看完演出获得纪念品,例如马克杯、节目册、衣服等,观众的心态偏向是对剧团、演出的赞助,实际使用机率极低;但无论是日历、或桌游,都将喜剧演员、霹雳布袋戏等化作IP,再延伸、复制成不同产品组合。

林大涵归纳其观察,将募╱集资平台对于表演艺术的支持分成3个维度:一是,支持该创作者继续走下去,「支持是动机,至于得到什么回馈可能是顺便。」第2种是以参与这个作品为目的,因此会要求获得票劵、或相关周边等。最后一种则是攸关社会议题,例如急难救助、空间建制、永续发展等,举例来说有板桥放送所|古迹文创园区・群众共建计划(挖贝WaBay)、优人神鼓「山上剧场」灾后共建计划(啧啧)等都属于第3种维度。

「产品╱作品」不再是唯一思维,但「理念」始终是募资支持的本质,在过程中持续转化。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板桥放送所「古迹文创园区・群众共建计划」。(贝壳放大 提供)

跳脱行销目的,「陪伴机制」开启后续发展

这样的转化过程,也跳脱「将募╱集资平台视为行销手法」的唯一路径。

早期接触募╱集资平台的表演艺术案例,指标很明确,在填补资金缺口的同时也强化品牌曝光。同时担任啧啧专案经理的五口创意有限公司品牌创意总监施淳耀,就在2017年时与研究所同学们将毕业制作引入募╱集资平台,进而接触啧啧,认为:「募资平台除了字面的『资金募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有品牌曝光的机会,甚至因为『募资达标与否』的机制,让团队去做市场验证,也在过程中接触到数位行销、文案撰写等工具。」不过,他也很清楚表达,能否达到理想数据还是攸关团队自身的过去累积,包含粉丝基础、作品评价、综合影响力等,因此纯粹将募╱集资平台视为行销手法是相对可惜、且容易失落的——因为这样的思维只是让团队提早成为「被检视」的对象,甚至得负担售票平台之外的费用。

林大涵也认为:「群众集资的核心在于『参与感』。如果单纯把它当成是一种消费的替代——购票、购物平台的替代——那其实有点可惜,所以我看到相对成功的案例,关键都是因为他们透过参与的形式,让大家共同完成了什么。」表演艺术的募╱集资案例,与其他案例在操作精神上没有不同,但沟通对象会有明确差异,因此如何界定核心族群,再以此为核心往外扩展一层,就是主要受众。

因此,募╱集资平台更强调「陪伴」与「陪跑」的辅导机制。像是在设定达标门槛时,提供不同类型与阶段的提案团队对应的建议与目标,也在遇到困难时,协助团队去理性判断与处置,包含找寻其他补助、赞助来源。特别是数位行销,是过去表演艺术团队的弱项,平台可提出更完善的辅助。徐震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啧啧必须广纳不同背景的专案经理,例如施淳耀对表演艺术生态相对熟悉,才能有效回应不同领域的处境。

整体来看,无论是啧啧、还是挖贝WaBay,表演艺术相关提案的达标率都在平均值——当然这跟金额设定等面向有关。但这些提案透过平台达到学习与累积之后,在未来能否跳脱表演者、创作者的观点,包含周边商品的开发、成本的控制、行销费用与手法的管理等,才是创造供需关系的关键。

由霹雳布袋戏为IP,制作武侠桌游《霹雳:入阵武林》,于2020年发起集资。(啧啧 提供)

创造更完善的市场机制,延展产业的未来可能

建构完善的机制,乃至于表演艺术的「产业化」,或许是从募╱集资平台介入与参与后慢慢可具体操作的方向。

徐震认为:「『拉赞助』是表演团体本来在做的,也行之有年,把它变成数位交易并没有真正扩大它的价值,也没有办法增加未来成长的可能性。」因此前述提到的陪跑过程,啧啧意图将数位行销的经验交付给团队,让他们去思考跟IP、跟实体产品的合作可能,「这都会帮助表演艺术产业在这个社群的时代真正被商业化、或是真正获利。」

比较基本面的还有一个制作的「资金组合」,施淳耀说:「应该把募资平台当作收入来源之一,才不会将资金全押在募资,而是思考怎么透过募资来帮制作变得更好,或是把募资看成是其中一项收入组合,才能比较有弹性去思考整个提案。」

这样的思维或许不因募╱集资平台的出现而产生,但体现的是:表演艺术可以不完全将「创作」视为唯一,而是有更多「制作思维」发生。

同时,无论是贝壳放大、或是啧啧也都尝试开启更多「投资」可能。例如啧啧成立子公司「啧创」,并与知名YouTuber阿滴、张志祺合资「和气资本」、与udnFunLife 联合数位文创合资「优啧国际」,借此支持不同阶段的创作者和创意产业,其中也包含表演艺术,例如五口创意工作室《SC惊酿小酒馆》、萨泰尔娱乐《炎上BURN》等。而贝壳放大也拥有不同系统,挖贝WaBay主力在「募资」、天使放大则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对林大涵来说,更在意的是作品背后的产业链,像舞台设计的山峸、影像拍摄的旋转牧马都在尝试建置仓储与租借的系统,但这类提案并不适合群众集资,「因为沟通对象是特定的需求者,一般民众不认为自己有这需求」,但林大涵乐见也期待,除是对产业有帮助,并且「群众集资的特性是能够去解决一些大家想解决的事情。」

林大涵也援用「井与水」的概念,结合「定期定额」,让愿意赞助表演艺术团队的企业将款项固定交由专业团队操作,履行于行销、制作等面向,使表演艺术团队相对专心于创作,进而更有效地累积长期资产,无论是在资金面、或艺术面。此计划源于群众集资的理念,但延展出更多生态、产业的发展思维。

另一方面,募╱集资平台相较于售票平台更能提供完整数据,让团队获得赞助人╱群众的整体样貌,而募╱集资平台使用者的多元性、多样性又可能超过售票平台在专业取向、售票习惯下的受众型态,多少让表演艺术团队更「真实」地面对市场与群众——这其实是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从「支持作品的完成」到「创造IP与背后价值」,从「募集资金」、「行销手法」到「建构更完善的资金组合与商业思维」,透过募╱集资平台,不只是让表演艺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作品,更是在重拟需求与定位目标的过程中,建置产业的基础与形貌,朝向下一个未来阶段。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26 ~ 2025/05/26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