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前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汪其楣长达3年的劝说下,聂光炎将自己保存多年的舞台╱灯光设计手稿、照片与文稿,捐赠给台湾大学图书馆,我则有幸参与协助整理这批宝贵的技术剧场史料。这批资料涵盖了聂老师从1957年到2006年、长达半个世纪的设计生涯,总计165部作品,同时也见证了台湾技术剧场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舞台与灯光设计是一门讲究艺术与创意的学问,在整理聂老师手稿时发现:「Design by Drawing」——透过绘图来思考设计,是他独树一帜的剧场设计工作方式。以下透过聂光炎担任舞台灯光设计的作品国光剧团《阎罗梦》(2002)的首演工作资料与照片,为大家说明他如何以视觉转化为实体工作。
《阎罗梦》是聂光炎帮国光剧团设计的第5个剧场设计作品。
在首演节目单的剧场设计理念里,他提到:「我必须说这出戏本身很精采,有创新,有突破,有颠覆,有思辩,有嘲讽,也有戏谑。对舞台视觉,可说给了很大可供表现的空间;小平的导演也有许多尝试。于是使我试著想在空间上作出时光层次,去拟配倒叙历史的趣味。也用一些图腾符号,去作一些段落情节的象征。没有写实的东西,只是作了些暗示。给欣赏的人留些空白,也更服膺传统戏曲程式的特质。」
STEP1:设计流程:从阅读到视觉化思考

设计之前,研读剧本是第一步。聂光炎老师深信,只有充分理解故事内容、角色情感与场景氛围,才能让灯光与舞台真正成为剧作的一部分。因此,他在阅读时不只是单纯理解情节,更会深入拆解戏剧结构,揣摩灯光如何配合转场、强调戏剧张力,甚至影响观众的情绪。
在整理设计概念时,他运用不同的视觉化工具来协助分析剧本与发想创意。
- 曼陀罗九宫格:早期,他使用这种九格图表来拆解核心概念,从中心主题出发,延伸出8个关键元素,帮助他全面思考舞台与灯光的设计方向。
- 心智图(Mind Map):58岁学会电脑后,他开始改用心智图,以更灵活的方式整理想法。这种工具能够透过分支结构扩充思维,让他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方式。
透过这些方法,聂光炎老师将抽象的剧本文字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设计基础,让灯光与舞台成为戏剧叙事的一部分。
STEP2:画出想法,拼凑完整的舞台画面

当脑海中的画面逐渐成形,他便拿起笔,在纸上开始勾勒舞台设计图。一场、两场……他耐心地将不同场景绘制出来,就像拼凑一块剧场的拼图。这些草图不只是场景的轮廓,更是故事氛围的视觉呈现。
当所有场景的草图完成后,他会开始为它们填上色彩——灯光的冷暖、阴影的深浅,甚至光线如何流动、演员如何在空间行走,光如何与演员产生互动,都在他的笔下渐渐成形。这些图纸,最终变成「舞台分场设计图」,剧本的视觉飨宴就此奠基调性。他的设计不仅服务于剧情,更为演员的表演增添层次,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戏剧的张力与氛围。这种从阅读到绘图、从思考到实践的过程,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哲学。
STEP3:彩绘施工图——从设计图到舞台实景的关键步骤

在舞台设计的过程中,当布景制作物确认后,设计师会提供一张打上格子的彩绘施工图给布景工厂。聂光炎老师的工作习惯,会在彩绘图的下方再加注施工说明,标注希望使用的布幕材质与尺寸,以及施作方式。这张施工图不仅是设计的延伸,更是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重要依据。
施工图上会标示规则的格线,每一格代表1公尺,让彩绘师可以依照比例精准放大至实际舞台尺寸。例如,悬挂在国家剧院的舞台背幕尺寸大多为18公尺宽、10公尺高,彩绘师必须根据施工图的格线,确保布景在放大时不失真,还原设计师的原始构想。(这张A4图纸是老师的工作清单当中的一份,实际施作会提供A3大小彩图)
除了格线外,施工图上还会附上色稿,作为绘景师调色的标准。剧场灯光可能影响颜色的呈现,因此舞台设计会精心挑选色彩,确保最终效果能够忠实反映他想呈现的舞台气氛。
STEP4:「灯光剧本」

在聂光炎老师的剧场设计生涯,自他1963年至夏威夷大学进修归来后,大多身兼舞台与灯光设计,以求舞台美学可以如实地呈现他的设计。
当舞台设计大致底定,排练场内导演与演员们逐渐发展完成,灯光设计也就开始逐步订下场景中的灯光转换点。此时聂光炎老师会使用自行发展出独特的「灯光剧本」,这本剧本以右翻阅式编排(大多使用在中文直书),左页为剧本内容,上面标注有灯光动作点(cue点),这里也包含观察排练时的走位记录,以及他对灯光区位、角度的构思。右侧为灯光动作点编号、进行秒数,中间小图里画上该动作点发生时的表演区、灯光颜色与角度,最右侧为cue台词(驱使动作点发生的台词)及灯光变化注记。
STEP5:模型与剧照比对

聂光炎老师自美国进修归国后,始终保持著亲手制作舞台模型的习惯。这些精致的模型将平面设计图转化为3D立体空间,不仅帮助导演和设计团队更直观地理解舞台构想,更能预先模拟演出时演员与空间的互动效果。对比2002年国光剧团在国家戏剧院的实际演出剧照与当初的设计模型,可以发现两者几乎完美吻合,充分展现聂老师对舞台空间的精准掌控与艺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