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閻羅夢

相關文章 13 篇
  • 國光劇團舞監林雅惠
    幕後群像 開演前一百小時

    國光劇團舞監林雅惠 閻羅夢境後的幕啟幕落

    進入劇場時,舞臺監督林雅惠會先拍下第一張照片,然後在拆臺、準備離開時再拍最後一張照片,作為真正的開始與結束。 她說:「不可能有一百分的呈現。就是希望這個空間裡的靈可以協助我們,很順利地完成這次演出。」這完全是由心出發、屬於自己的。她是,國光劇團的舞臺監督林雅惠。從幕前到幕後,被稱做舞監的角色,在演出大幕拉起來前究竟有什麼工作,或專屬她自己的個人儀式? 她說,臺南市文化中心會在拆臺後把所有燈都調直,格外地美。她帶點俏皮地說:「恰恰你們都看不到。」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2/01
  • 陳亞先從知識分子反思的角度寫《閻羅夢》。此為《閻》劇中,國光劇團老生唐文華所飾演的司馬貌。
    深度藝談

    本是天地一秀才

    用陳亞先自己的話來說,《閻羅夢》的創作動機屬於「命題作文」一類,少了切身的感悟,陳亞先剛開始編這個戲,使的純粹是專業編劇嫻熟的匠心和技術,直到他從故事裡提煉出一個主題,亦即:「知識分子常自命才高八斗,可以扭轉乾坤,其實,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幾口釘?」他才覺得這個戲不再「違心」,也才具足了征服觀衆的戲劇張力與思想分量。

    文字|施如芳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閻羅夢》
    戲曲

    新編京劇《閻羅夢》

    頂著思維京劇的頭銜,儼然像電影《回到未來》中穿越時空的故事情節,《閻羅夢》企圖重新詮釋中國歷史,演繹人生長河的輪迴與無奈。本劇的素材起始於《三國志》楔子「三國因」,屬於舊瓶新裝的趣味創作,也是《曹操與楊修》編劇陳亞先從未搬上舞台的新作。劇中人物來去千餘年的時空、埸景變換也因此有著縱橫千萬里的離奇魔幻──有項羽、曹操、韓信等歷史人物現身,也有天宮、地獄兩相對照的舞台裝置,劇情撲朔詼諧、以古諷今,是一齣融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京劇作品。 這齣戲匯集了兩岸創作菁英,由國光當家全才老生唐文華主演,朱陸豪協力演出,舞台燈光設計由聶光炎執行,音樂由上海京劇院金國賢負責編腔,導演是國光演而優則導的李小平,本劇可望爲國內傳統戲曲注入新鮮觀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懷念好老戲》讓人回味歷史人物的神韻

    光環舞集《水域70%》,編舞家劉紹爐試圖找尋舞者身體與發聲的關聯,讓舞蹈中韻律、氣息、及內在力量的收放,成為呼和聲和吟唱,和著吐瓦民謠,令人驚訝。極致體能舞蹈團的《草山行》,讓人期待如何以強烈的創作力量舞出陽明山的秀麗景色。 李寶春將京戲新演成一齣齣好老戲。在古老戲曲的凝練語彙中,除了看戲、聽戲更飆戲。這次《懷念好老戲》所選的戲碼讓人回味故事中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神韻。國光劇團的《閻羅夢》及《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前者令人慨歎人生,後者則看王熙鳳的機鋒銳利。 漢唐樂府古典梨園歌舞戱《韓熙載夜宴圖》像是一幅恬靜的古畫,如同卷軸般悄聲地展開。人物姿態細膩,音樂幽婉,雖然緩慢卻有著難見的韻雅僕質。常和梨園歌舞戲的音樂相互借用的南管,是十分古老的音樂,清雅而細緻。《古曲清韻晉江南管》的演出採傳統形制,《心韻》則在古曲外,能聽到王心心新創的曲子。《NSO馬勒系列九》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雖然是龐大的樂曲,但音樂以緩慢的步調開展出一幕幕的情景,若靜心聆聽,沉潛內蘊的情感將顯得豐富而動人,聽見那「搏擊命運的人」。

    文字|謝杰廷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劇場,能否多一分對人性的關照?

    總結去年的劇場經驗,無論一般觀眾或評論者的反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和他們在艱困的條件下掙扎尋求一條出路的勇氣。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過去一年當中,除了幾個演出當中部分的片段,在劇場中受到感動的經驗已經十分難得。此時此刻加以回想反思,人文關懷、或某種理想性格的失落,似乎也不是筆者個人的無端自擾。

    文字|陳正熙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最PAR!

    祈—京劇不悶,國光發光 專訪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

    被京劇界尊為亦師亦友的王安祈剛接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一職,本刊特地專訪她,請她暢述未來領團的理念與方向;在文化官僚主導的行政系統下,學者出身的王安祈能否落實理想,帶領國光開創出新局面,需要我們持續的關心和檢驗。

    文字|施如芳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國立戲專京劇團的《翼德的情人》有意重塑張飛的舞台形象。圖為由趙復芬(中)、丁揚士(左)分飾的夏候女、張飛。
    專輯(一)

    從書場到戲場

    小說的原生地在書場,其表演的、大眾化的本質對戲曲藝術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和啟發。正如小說不畏冒犯正統歷史一樣,具有獨特表演美學的戲曲也不會拘泥於小說,尤其是當代的新編戲,為了揭示創作的意義,對歷史、小說的解釋權不遑多讓。

    文字|施如芳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攪亂輪迴大夢的《閻羅夢》
    深度藝談

    翻攪一筆輪迴的糊塗帳

    在親睹《閻羅夢》所謂「新舊意象並陳,古今時空疊映」的舞台表演之前,國光劇團特地邀請文化界各領域的菁英,根據《閻》劇文本,為觀衆深掘當中多層次的文化議題,以及所彰顯的京劇現代化的可能方向。

    文字|施如芳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閻羅夢》從內在精神去尋求突破,將過去歷史人物及司馬貌本身的悲劇因素,暴露在我們眼前。
    新藝見/新銳藝評

    從因果諭世走向一切如夢

    《閻羅夢》更深一層去闡揚,從內在精神去尋求突破,將過去歷史人物及司馬貌本身的悲劇因素,暴露在我們眼前。司馬貌不是神而是凡人,他在識別與判案方面有人性上的錯誤,形成了歷史與個人雙重悲劇,竭力於人不能只寄望於難以兌現的因果報應的許諾,唯有直面痛苦,人生才顯得深沉。

    文字|陳佳彬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 《閻羅夢》的編導出色,但演員的表現必須重新定位。
    戲曲

    濃鹽赤醬與蛤蜊之味

    而在編劇環扣緊密、發展有致的劇情發展之中,在導演濃鹽赤醬的表現手法底下,演員應該要如何定位自己?或導演應該要如何定位演員?演員如果能堅實地在唱唸做打揚袂轉身顧盼呈現人物,則或許「能夠」被看見,否則,可能就是劇場上共同呈現的諸多元素之一,在導演的整體處理下,可能可以讓觀衆因為看戲而滿足,但卻不一定可以讓觀衆是因為看戲曲而滿足。

    文字|張啓豐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閻羅夢》塑造了一個傳統戲曲舞台上罕見的女性角色──司馬妻(圖左)。
    戲曲

    戲夢,循環在今古遐想的新思維

    《閻羅夢》之所以在前人的架構中另闢蹊徑,表現在劇本裡的,其一是項羽化身關羽、關羽轉世李煜、李煜再請託生項羽的情節想像;其二為夢醒之前衆鬼魂對司馬貌所唱的書生自況;其三也是最令人激賞的,則是司馬妻的人物塑造了。

    文字|王友輝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王熙鳳》中,魏海敏(右)徹底改變戲路,以一口脆亮的口白和演技出飾王熙鳳這個反派角色。中為盛鑑飾演的賈璉、左為陳美蘭飾演的尤二姐。
    戲曲 台製京劇風靡京滬

    《王熙鳳》、《閻羅夢》經典好戲回鍋演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閻羅夢》兩劇去年遠征北京、上海,獲得高度評價。這兩個本子歷經了「大陸原創,台灣二度創作、首演,回流京滬」的「高品管」檢驗,堪稱是國光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新編戲曲作品,因此特別在今年十週年團慶,趁熱回鍋搬演。

    文字|廖俊逞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京劇篇

    博采眾生,皮黃變奏「音樂劇」 從新編京劇的音樂思考台灣京劇

    台灣新編京劇的音樂逐漸脫離傳統「戲曲」的框架,越來越注重音樂上的戲劇性與整體性,進而邁向以京劇皮黃唱腔為核心的一種大型音樂劇或歌舞劇的形式。外在的欣欣向榮迴避不了本土京劇音樂創作人才的斷層,要在台灣京劇裡聽見具深刻本土內涵的音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字|翁柏偉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加坡

    多個實驗性創作平台激盪繽紛創意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