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光炎(刘振祥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二) 聚焦.凝视.聂光炎

聂光炎和他的剧场时代大事纪

  • 1933年 出生于上海。
  • 1949年 随部队来台。
  • 1953年 进入政工干校(现国防大学),开始学习舞台美术。
  • 1956年 与孙盛兰女士结婚。
  • 1957年 国立台湾艺术馆成立(现南海剧场)。
  • 1960年 李曼瑰成立「三一戏剧艺术研究社」,倡议小剧场运动。
  • 1960-1971年 服务于军中剧队,从事舞台灯光、服装设计、演员及领队等工作。
  • 1961年 「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成立,由党政军及文艺界人士组成,官方开始扶助话剧演出相关活动。
  • 1967年 为抗衡对岸文化大革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成立(现文化总会)。同年世界剧展与青年剧展首届办理。
  • 1963-1964年 获选美国东西文化中心技术交换计划,赴夏威夷州立大学戏剧系进修剧场设计及技术,并担任夏威夷交响乐团与夏威夷大学戏剧系多出歌剧和戏剧演出设计。
  • 1965年 至中国文化学院(现文化大学)戏剧系任教。
  • 1966年 获颁教育部最佳舞台设计金鼎奖、考试院影剧人员特种考试及格。
  • 1967年 为淡江文理学院(现淡江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与舞蹈音乐专修科、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黄忠良舞团担任多项设计。
  • 1968年 加入美国剧场技术学会(USITT)。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世新大学)兼课讲授舞台设计。
  • 1969年 喜获麟儿聂先闻。获中国文艺协会戏剧舞台艺术奖章。
  • 1970年 基督教艺术团契成立。
  • 1970年 担任基督教艺术团契《第五墙》、蔡瑞月舞蹈社《罗密欧与茱丽叶》芭蕾舞剧舞台暨灯光设计。电影《盲女勾魂剑》美术指导。
  • 1971年 进入华视公司筹备处工作,后任美术组长一职。
  • 1971年 吴文城创立「明利照明工程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早期剧场灯光技术服务公司之一。
  • 1972年 国父纪念馆大会堂正式启用。台中中兴堂启用。
  • 1972年 担任基督教艺术团契《武陵人》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73年 云门舞集成立。
  • 1973年 担任云门舞集《哪吒》舞台设计。
  • 1974年 担任第20届亚洲影展颁奖典礼舞台设计、基督教艺术团契《和氏璧》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75年 离开华视公司。担任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瑶池仙梦》、云门舞集季节公演、基督教艺术团契之《第三害》舞台设计。
  • 1976年 耕莘影剧欣赏研究社暨实验剧团成立
  • 1976年 担任基督教艺术团契《严子与妻》、云门舞集《吴凤》、《小鼓手》舞台设计。
  • 1977年 蒋经国在十大建设完工后,宣布继续推动「十二项建设」,第十二项为文化建设:建立每一县市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
  • 1977年 担任云门舞集三季公演灯光设计,云门舞集《孔雀东南飞》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78年 新象活动推展中心成立。
  • 1978年 担任基督教艺术团契《位子》、纪念俞大纲先生逝世周年演出舞台设计。
  • 1979年 台北市第一届戏剧季。
  • 1979年 Interact CAD(AutoCAD前身)发行。
  • 1979年 担任姚明丽舞团《吉赛儿》、《天鹅湖》,中广公司《白蛇传》,雅音小集《白蛇与许仙》,云门舞集《廖添丁》、《孔雀东南飞》、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戏中戏》舞台设计。菲律宾福音歌剧《中华魂》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0年 第一届「行政院文化奖」开办;全省各县市文艺季陆续展开,新象活动推展中心首次举办「新象国际艺术节」。
  • 为培育剧场技术人才,云门实验剧场成立,1988年结束。姚一苇发起首届实验剧展。兰陵剧坊成立。
  • 1980年 微软 UNIX 系统发行。
  • 1980年 加入英国剧场技师学会(ABTT)。担任雅音小集《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天动地窦娥冤》、台北市立交响乐团《茶花女》、姚明丽舞团《睡美人》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1年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建会」)成立。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成立。
  • 1981年 担任金马奖、金钟奖颁奖典礼舞台设计,雅音小集《白蛇与许仙》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2年 国立艺术学院成立(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 1982年 Adobe 创立、Autodesk 创立;AutoCAD 发表。
  • 1982年 新象活动推展中心《游园惊梦》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3年 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现城市舞台)启用,引进国内第一台灯光电脑控制系统。
  • 1983年 担任游好彦现代舞团、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毒杯》、兰陵剧坊《代面》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4年 微软 Windows 系统、Office 系统上市,麦金塔作业系统上市。
  • 1984年 担任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波西米亚人》、新象活动推展中心《牡丹亭》、新和兴歌仔戏团《白蛇传》、薪传歌仔剧团《山伯英台》、许惠美舞团《七夕雨》。
  • 1985年 「桌面出版」革命(Apple、Adobe、Aldus),Post Script 格式转化出版技术。3A 宣言(实现「所见即所得」,以及「装置独立」:意即改变电脑和印表机也不会影响输出结果)。
  • 1985年 担任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雅音小集《刘兰芝与焦仲卿》、《尤三姊》、《林冲夜奔》、游好彦舞团《鱼玄机》、兰陵剧坊环境剧场《九歌》,中华民国影剧协会主办《青春之歌演唱会》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6年 灯光设计师周凯于装台时从调灯鹰架上意外坠落身亡,揭露剧场界安全管理缺失,促使各方正视剧场技术人员工作安全。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引进国内第一台电动升降调灯梯。
  • 1986年 担任省立交响乐团《假婚记》、表演工作坊《暗恋桃花源》、新象活动推展中心《蝴蝶梦》、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仲夏夜之梦》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7 年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现国家两厅院)启用,引进国内第一套电脑悬吊系统与舞台升降系统。
  • 1987年 应聘任国家戏剧院及音乐厅建筑工程验收「主观测试」咨询顾问。担任新象活动推展中心《天堂旅馆》、《棋王》、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魔弹射手》、云门舞集《四季》灯光设计、表演工作坊《西游记》、《圆环物语》、樊洁兮舞团《舞出敦煌》舞台暨灯光设计,第32届亚太影展颁奖晚会舞台设计。此年,聂老师开始在手绘图稿后使用电脑进行修图。
  • 1988年 「财团法人周凯剧场基金会」成立,延续技术剧场人才培育。
  • 1988年 担任外一章剧团《三个寻找关汉卿的女人》、传统艺术基金会《陈三五娘》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89年 国立艺术学院《热碧亚》、兰陵剧坊《萤火》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0年 担任当代传奇剧场《王子复仇记》、表演工作坊《大家一起来跳舞》、新象活动推展中心《不可儿戏》、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游唱诗人》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2年 担任新象活动推展中心《温夫人的扇子》、表演工作坊《推销员之死》、国家戏剧院《吕布与貂蝉》及《牡丹亭》舞台暨灯光设计。同年,获第十八届国家文艺奖特别贡献奖(旧制)。
  • 1993年 担任台湾戏剧公司《雷雨》、国家戏剧院《陈三五娘》、当代传奇剧场《楼兰女》、表演工作坊舞台暨灯光设计。参加东京亚洲剧场设计家会议,于日本国家能剧院演讲,同时展出作品。
  • 1994年 担任表演工作坊《恋马狂》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5年 三军剧团解散。国光剧团、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成立。
  • 1995年 担任表演工作坊《一夫二主》、许惠美舞团《七夕雨》、鞋子儿童剧团《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杨丽花歌仔戏《双枪陆文龙》、台湾歌仔戏班剧团《李娃传》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6年 行政院成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展开传统戏曲「保存传习计划」。「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成立。
  • 1996年 担任表演工作坊《新世纪,天使隐藏人间》、屏风表演班《京戏启示录》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7年 担任国光剧团《钗头凤》、表演工作坊《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屏风表演班《长期玩命》、杨丽花歌仔戏团《吕布与貂蝉》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8年 担任国光剧团《妈祖传》、《郑成功与台湾》、青田剧团《皇帝变》、九九剧团《谁家老婆上错床》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8年 中华技术剧场协会成立(现台湾技术剧场协会)。表演工作坊主办「剧场设计博览会」。
  • 1999年 荣获第3届国家文艺奖(戏剧类)(新制)、国光剧团《廖添丁》舞台暨灯光设计。
  • 1999年 政府实施地方自治法,县市文化局纷纷成立。华山艺文特区正式启用。
  • 2000年 担任杨丽花歌仔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暨灯光设计。
  • 2001年 担任果陀剧团《看见太阳》舞台暨灯光设计。
  • 2002年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成立。
  • 2002年 担任果陀剧团《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台湾歌仔戏班《长生殿》、国光剧团《阎罗梦》舞台暨灯光设计、高行健《八月雪》舞台设计。
  • 2003年 中华技术剧场协会参加布拉格第10届国际舞台美术、剧场建筑与剧场设计四年展,台湾荣获银奖。
  • 2003年 担任表演工作坊《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果陀剧场《ART》舞台暨灯光设计。
  • 2006年 担任台北艺术推广协会张惠妹《爱上卡门》舞台设计。
  • 2007年 第11届「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台湾荣获金奖。
  • 2007年 担任杨丽花歌仔戏《丹心救主》舞台暨灯光设计。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编按:为帮助读者理解剧场设计家聂光炎与台湾现当代剧场共同走过的「从基础到飞跃」阶段,特别自「凝视舞台」特展的大事纪年表汇编选摘部分内容,以聂光炎个人为轴线,采历史编年形式呈现当年度的(1)艺文及剧场大事(以灰色标记);(2)技术剧场相关事件(以蓝色标记)以及聂光炎参与剧场设计作品(以红色标记)。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22 ~ 2025/07/22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