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臺北藝術節

相關文章 75 篇
  • 北藝中心首屆董事長劉若瑀。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中心定錨

    3月11日,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揭開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序幕。「懷胎10年」的北藝中心,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屆董事長劉若瑀更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

    文字|吳垠慧、黎家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茶花女》
    焦點專題 Focus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共製,字面語義是共同製作,通過資源(其中包含資金、人力、排練與演出場地等)的投資進行合作,常見於表演藝術、電影等領域。

    文字|吳岳霖、許斌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鄭和 1433》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種種共製節目,無非希望藉由與知名或獨特創作者、團體之合作,一來學習經驗不同的創作方法,打開不同的藝術視野,二來也藉此機會與世界舞台有所接觸,進入國際交流市場。

    文字|黃馨儀、劉振祥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周瑞祥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魔術工作者周瑞祥 他的魔法,打開人生的「裂縫」

    從魔術表演者到劇場表演者,周瑞祥認為:「魔術絕對能是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是:「有很多東西得要觀眾親眼目睹才能成立。」但在人們難能「相信」的現下,他仍希望藉著魔術,在劇場裡打開人生的「裂縫」,看到神奇的「光」。「我們都有機會能因而回到童年沒有任何框架的時候,重返你看待一切都是如此新鮮、新奇的那一刻。」

    文字|郝妮爾、林韶安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編舞家暨獨舞者陳武康
    舞蹈

    《攏是為著.陳武康》的編創實驗 傑宏.貝爾寫舞譜 陳武康長出舞蹈血肉

    傑宏.貝爾的作品連續三年來到臺北藝術節,今年是與陳武康合作的獨舞《攏是為著.陳武康》,以「舞譜」為媒介進行跨國工作,由傑宏.貝爾架出骨架,陳武康長出血肉,模糊了編舞者/表演者、創作者/執行者的權力關係,「去年《非跳不可》是為他服務、轉譯他的作品;這回我是他的舞者,但我同時也是我自己的舞者,這非常有趣。」陳武康笑:「結果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個獨舞展!」

    文字|張慧慧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徐家輝
    特別企畫 Feature

    徐家輝 爬山、環島 劇場就是要從「身體」長出來

    原本只是來台十天的緊湊工作期,旅居柏林的跨界藝術家徐家輝,竟就此留在台灣將近半年。去年來台演出《極黑之暗》、今年繼續推出《超自然神樂乩》,徐家輝的創作與田調密不可分,所以這半年他爬山、環島,走進那些自然環境、神明文化之地,用身體去體驗領會。後疫情時代,政府要劇場在1.5公尺的距離規定中開啟,但對愛自由的徐家輝來說,他依然故我,要劇場的流動發生在劇場,他說:「我覺得沒有變啊!我們做劇場,做舞蹈的,就是要現場,就是要互動啊!」

    文字|張慧慧、許斌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非跳不可》找來廿位素人與一位DJ,在舞台上大玩流行文化/精緻藝術、素人/專業、個人/群體、觀看/期待之間的界線。
    舞蹈

    為了環保不再飛 《非跳不可》在地重製 傑宏.貝爾經典作 陳武康與葉名樺執行呈現

    《非跳不可》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的代表作,至今巡演不斷。但傑宏.貝爾去年冬天意識到越洋巡演對地球環保的危害,於是宣布舞團不再搭飛機巡演,但因許多作品已有巡演合約,傑宏.貝爾便將《非跳不可》的台北演出,交由在地編舞家陳武康與葉名樺負責排練與演出。透過縝密步驟以確保作品原貌,陳武康與葉名樺將這次的工作稱為「導演執行」,他們表示,「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

    文字|吳孟軒、Mussacchio Laniello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南韓跳,北韓舞》
    舞蹈

    《南韓跳,北韓舞》《跳舞ㄚ嬤》 安銀美 用身體說文化與歷史的故事

    即將來台於臺北藝術節演出的《南韓跳,北韓舞》,及十月在衛武營登場的《跳舞ㄚ嬤》,是身為編舞家的安銀美,對南韓與北韓所提出的好奇觀察與解答。前者是安銀美透過影片如軍隊遊行、扇子舞、傳統北韓舞蹈等,汲取動作和符碼,將之轉化為充滿個人特色的作品。後者則是安銀美在作品巡演過程中,邀請旅途中邂逅的阿嬤們跳舞,並記錄下她們的動作,而完成的成果。

    文字|魏君穎、JM Chabot、Young-Mo Choe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排練現場。
    戲劇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 魔術大開發 升級人類迎向未來世界

    魔術創作者周瑞祥、劇場導演陳煜典已合作多個結合魔術的劇場作品,如果說,這些前作的嘗試多著重在魔術的演出詮釋,新作《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則將魔術的演繹,視為一門探索與開發的領域。這從今年起為期三年的計畫,首先以「人類補強」為方針,展開落實於生活的形式,透過追溯被遺忘的能力,及擷取時代的科技,成就超人類的屬性,以與未來的世界相連繫。

    文字|謝淳清、林韶安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徐家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加坡跨域藝術家徐家輝 科技搭橋 讓靈魂跳舞

    旅居柏林的跨域藝術家徐家輝,曾經是乒乓球選手,後來夢想成為肢體劇場演員,但後來卻透過數位科技,踏上表演藝術的舞台。他的創作皆透過漫長的田野調查,進入亞洲當代舞蹈的現場,企圖跨地域、跨文化地描繪出當代舞蹈「當下」的輪廓。即將來台演出的《極黑之暗》,是他召喚已逝日本舞踏大師土方巽的靈魂「共創」之作,徐家輝認為,當代舞蹈面向傳統,不該懷舊,而是如何跟這些身體的「鬼魂」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

    文字|張慧慧、A.R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伊薩.江森《公主煉成記》不只挑戰了其自身的身體歷史,從女性到男性特質的轉變,同時也挑戰了觀眾看待身體的方式。
    舞蹈

    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 伊薩.江森《公主煉成記》

    去年首度訪台演出《身體計畫》的菲律賓藝術家伊薩.江森,在猛男舞、鋼管舞與迪士尼公主形象間,開展身體與國族、性別、勞動、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相互指涉的系譜,今年再訪則將以《公主煉成記》將議題收束在「自芭蕾至公主」一脈相承的殖民、後殖民與文化殖民影響。對伊薩而言,身體不只是跳舞的身體,也是政治的身體,在身體即商品的消費文化中,她讓我們看見一個在場的身體,如何奪回了身體的主體。

    文字|白斐嵐、Jörg Baumann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蘇布利陽托的《鹽》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
    舞蹈

    蘇布利陽托的舞蹈自傳 跟著《鹽》 潛進身體海洋的最深處

    繼二○一七年首度訪台演出的《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Jailolo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鹽》將在八月在台北演出。這支蘇布利陽托的獨舞,匯集了二○一三年編舞家返鄉創團,回望原鄉文化地理與自身舞蹈史的身體研究,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

    文字|張慧慧、Witjak Widhi Cahyoi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新銳藝評 Review

    資源有限,慾望更有限的社會實驗遊戲

    「自我」在慾望在公眾化的情況下,無限縮小至近乎消音,玩家在眾目睽睽下,更願意選擇更多人受益、更「均善」的選項,而非支持個人私慾滿足的玩家提議。即使在藝術自由的安全保護下,玩家們仍難以跳脫「眾好」的社會主流規訓,讓更多人受惠是否就等於較為公平?而公平真正的價值又是什麼?個人在民主社會追求更大利益的同時,是否真的如同演出般,願意放棄心中所欲,成全看似與己無涉的利益?

    文字|齊義維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地平面以下》以難民、戰爭議題入舞。
    舞蹈

    英雄缺席的安魂曲 黃翊與黑川良一《地平面以下》

    從二○一三年發展迄今,黃翊的新作《地平面以下》以難民、戰爭議題入舞,邀請旅德日本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展開共同創作,二○一五年又加入另一組合作夥伴荷蘭室內合唱團,鋪展出十月登場的兩種版本「合唱團現場演唱版」與三位舞者演繹的「原版」。黑川良一的影像,讓生死、存在的問題在影子靈活變動中不斷被引出,有時是靈魂,有時是意識與回憶,有時是火焚,有時是白磷彈爆炸後致命的雨

    文字|張慧慧、黃翊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日本劇場導演柴幸男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柴幸男 創作如料理 與不同演員打造新的況味

    繼與台南的高中生聯手創作的《我的星球》後,日本導演柴幸男再度來台,與台灣的演員排練了《我並不悲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原劇去年底在東京首演,這回柴幸男在台北駐地兩個月進行創作,與不同的演員合作對他而言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他說:「就算使用同樣的食譜,只要食材不同,我就想做出新的料理。」

    文字|沈亮慧、林韶安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鄧富權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思藝術消費習慣 探討與日常生活關係 訪「2018台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很不一樣。少了吸睛的大團、名家,多的是非典型的藝術展演,素人、藝術家、觀眾大家一起來的藝術活動。來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鄧富權刻意讓藝術節混淆過往清晰的二元定義,將界線含混,混亂致使未知,未知則帶來可能性,「作為一個外者,我希望能提供差異,去關注個體跟時間、個體跟社群的互動。我想將素人的立場與多元的性格,包容進本屆藝術節中。」

    文字|張慧慧、李佳曄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金錢眾議院》導演賽斯.漢諾
    特別企畫 Feature

    邀你出資玩遊戲 然後在真實人生發酵 訪《金錢眾議院》導演賽斯.漢諾

    英國劇團「克萊德製作」將在八月下旬帶來形式特別的《金錢眾議院》,透過出資參與的遊戲模式,讓觀眾成為「眾議院」中的決策參與者。導演賽斯.漢諾將這個原為電視台設計的提案轉化為現場演出,邀請觀眾一起參與,一起完成作品,讓過程中所經歷的在真實人生繼續發酵。

    文字|白斐嵐、Seth Honnor、Prudence Upton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放跑馬拉松》演出時與在地團隊合作,如同一場熱鬧歡快的大型慶典。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跳我跑 一起奔向藝術的歡樂慶典 訪《放跑馬拉松》創意主演崔斯坦.米虔與貝珂.李德

    已走過澳洲、芬蘭、南韓幾大城市的《放跑馬拉松》,除了演出者五小時不間斷的馬拉松挑戰外,另一大特色在於集結當地城市具代表性的團體共舞同樂,對主演者崔斯坦而言,與在地團隊的合作「不代表我們要以藝術家身分走進排練場,改變他們在做的事,而更像是藉著他們在做的事讓我們有了合作的可能。」

    文字|白斐嵐、Bryony Jackson、林韶安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編舞家傑宏.貝爾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舞蹈中尋找「超然的平等」 訪《歡聚今宵》編舞家傑宏.貝爾

    曾以《傑宏.貝爾》、《兩人十件》、《泰國製造》等作品翻轉台灣觀眾的舞蹈認知,傑宏.貝爾絕對不按牌理出牌的編創方式,總是能突破觀眾的思考。近年來,貝爾開始探索常人舞動的身體,即將在台演出的《歡聚今宵》便融合了專業舞者與業餘表演者的表演,傑宏.貝爾說他在《歡聚今宵》試著創造出「超然的平等性」,為了盡可能展現身體的多樣性,「我的創作關鍵就是:如何清楚突顯每名表演者的差異,又能讓他們達到一種分庭抗禮的狀態?這種平等性建立在所有人獨樹一幟的特質之上。」

    文字|王世偉、Jasper Kuttner、Bernhard Müller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4D BOX製造出來的眼淚、水流,串起了劇中角色的回憶時空。
    戲劇

    穿越回憶光年 撿拾快樂與不快樂的眼淚

    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在經過四次階段性呈現之後,終於要正式現身舞台了。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讓這個作品「很科技」,但導演周東彥在其中說的還是回憶、舊宅、夢境,透過詩一般的幻想畫面,說著快樂與不快樂、悲傷與忘卻悲傷的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