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煚哲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爱国东小聚场」讲座侧记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
「爱国东小聚场」系列讲座是由国家两厅院的驻馆艺术家协助规划,希望透过交流活动,探索创作者未来合作的可能。于9月10日举行的这场讲座,主题为「用魔术说的故事探索魔术在剧场中的叙事手法」,透过剧作家吴明伦与魔术师林陆杰的对谈,深入探讨魔术与剧场结合的创作可能。
-
戏剧 提炼〈聂小倩〉爱情故事
《千年幻恋》发现未曾见过的偶师之心
多数人对《聊斋志异》的认识,不离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爱情故事,且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更多是从徐克监制的电影《倩女幽魂》而来,正因此份熟悉,从而形成改编制作时的重要主题。但这个故事,还能够从何种角度进行诠释?真云林阁掌中剧团与香港浪人剧场在「新艺计划」中发想、创作出的《千年幻恋》,即以〈聂小倩〉为基底,透过金光布袋戏的演出,经由爱,一步步地走进偶师的内心世界。 从聊斋故事,走进偶师的内心 编剧何应权在谈创作这个作品时,是从过去看布袋戏的经验进行思考,觉得「在金光戏里,什么都可以发生」,真云林阁掌中剧团团长李京晔从布袋戏的发展、以及金光布袋戏的内涵来谈,认为金光布袋戏并不只是声光上的特效,而是「所有的一切,都能够成为金光布袋戏的演出内容」,甚至是「只要有别于以往的演出形式,它就能够是金光布袋戏」。 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的路途上都是孤独的,他们要创造出作品中的世界,并从中折射出创作者幽微难见的内心。浪人剧场艺术总监谭孔文与何应权首先想到的是,布袋戏偶师不仅是表演者、也是故事的创作者,他们创作偶戏、也赋予戏偶灵魂,但有谁想过偶师们的内心世界?且当代偶戏的各种形式实验,确实也未曾有过对于偶师自身的生活与思考为核心的作品。因此「看见偶师」,便成为这个作品的重要命题。 但要从何种角度看见偶师?〈聂小倩〉故事的「爱」被提出,从原著中各种不同身分的爱,建构出多层次的对比与对话,看见的不只是原著的人与鬼,还有人与神、与偶,甚至是女儿与父亲等关系,并且透过对话,从爱情故事逐步走入偶师的内心,看见孤独但辽阔的创作思维。
-
戏剧
到地方看戏,然后回头
剧场与地方会遇,产生一系列关键词:移动、漫游、在地素人、限╱现地、特定场域、日常与非日常,而随后开展的书写:真实虚构的交错想像、身体移动的感官经验、人地交织的关系美学等评析,吾人想必也不陌生。本文意不在重新说明剧场与地方会遇的潜在力量,而在透过作品回头省思。若我们都同意剧场与地方的会遇,迥异于地方的走读导览、书写研究、创生发展乃至于观光旅行,必然是因为剧场是具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的技艺,调度感知、结合思想,值得细思慢想、缜密磨练。另一方面,不论以存有论或认识论来思考地方,前者视之为世间万物,涉及具体的物质环境;后者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意味地方是经验与意义的组构,可能是在某地每日履践身体产生的依附与习惯,或是初来乍到受到特定环境刺激并结构化接收的过程,与人类经验的撷取方式、社会关系的产制、空间的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分析作品对地方概念的使用、如何带领观众思考地方,方能从外在形式到内核思维检视其是否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说故事的各种方法形貌 身声剧场的《仙斗》在彰化孔子庙埕上演,以汉文化为建城叙事开端而下的彰化三百年史,透过史迹生产地方记忆,符应文化治理的想像。但《仙斗》在叙事文本上突围,以道教故事中周公与桃花女轮回投胎人世的相斗,交织彰化历史的更迭,统治者或族群的打斗轮替、城宇楼台的兴建倾颓,对应更遥远的故事,玄天上帝的器官分离为蛇精与乌龟精分离与区辨正是人类意识的起源天与地、光与暗、昼与夜,代代不歇的对抗与斡旋,都可以是人类经验的过程转折、思想启蒙开始的映照。身声剧场合歌舞乐以说书叙事,击鼓而歌、锣钹相应、大旗挥舞、面具演绎,音声节奏与画面调度精采紧凑,《仙斗》展示了移动漫游绝非必须,观众沉浸入神,凭借文本与表演的勾引,想像更加丰饶玄秘的地方历史。 当故事不以叙事而替之以模拟,角色现身、情节浮现,《知梦》与《博爱路202号蔡女士收》(后简称《博爱路》)皆如是。前者为2023噶玛兰小戏节的演出之一,观众带著耳机绕行宜兰罗东工场一周,成为受阎王审判之主角附体的凡人肉身,回溯其应当忏悔的一生。以手机与App「Urban Baker」为中介,角色只以声音出演。App存在感不低,发出特定音效时必须低头察看手机上的画面与讯息: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回应
汪兆谦、吴明伦:身分转换中的应对策略
汪兆谦与吴明伦,分别是导演与编剧、阮剧团的艺术总监与副艺术总监,影响剧团创作内容与发展。无独有偶地,两人前后担任国家两厅院的驻馆艺术家;同时,前两年制作《十殿》(2021)、《钓虾场的十日谈》(2022)分别进入TIFA、台湾戏曲艺术节(TTTF)等策展机制里。个人、剧团、场馆、艺术节等身分的转换,能否反映「艺术创作」的主体位置? 强调「个人」的驻馆体验 对汪兆谦与吴明伦而言,担任驻馆艺术家是相对「个人」的。 吴明伦认为两厅院并未要求艺术家的义务与限制创作方向,所以不用顾虑业主、馆方的想法。她更进一步运用场馆资源,在2019年同志婚姻合法化时,推动《城市恋歌进行曲》彩虹版,「这是作为驻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认为两厅院必须有社会责任,藉这个机会对议题做出表态。」反过来让两厅院愿意释出档期与回应社会。 至于,汪兆谦更加明确地想把自己与阮剧团切割,所以在驻馆期间运用资源关注下一个10年的艺术消费群体「Alpha世代」。这体现在艺术角度之外,借由参与场馆组织运作,重新梳理创作位置。不可讳言的是,这可能源于剧团经营者的好奇,之后的延续也会回到团队实践,分开思考的同时也环环相扣。
-
戏剧
嘿!你会说几种语言?
2019年末,《PAR表演艺术》杂志提出的当年度现象回顾,由黄馨仪撰文讨论「台湾史」成为热门创作题材的时代趋势。她在文中分析背后因素:一方面是公部门与政策方向的补助推动,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创作者本身回望历史的企图。(注1)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意味著创作者与受众双方对于历史遗忘的焦虑,以及试图以故事建立历史连结的渴望。 此现象延续至今,后历经这几年的疫情,国际交流几乎停摆,创作资源与能量理所当然回归在地,并以此拓展台湾之于世界的空间与时间座标。再加上前文化部长郑丽君自2017年推动的重建艺术史计划,「邀请当代社会以多元复数的观点,来重新发现台湾的艺术历程」(注2),创建、再发现的时代氛围,胜过先前世代的叛逆与颠覆,更在各文化领域之间彼此影响,如北师美馆推出《光台湾文化的启蒙与自觉》,策展论述涵盖百年前日本时代的「现代剧场」,借由异文化激荡而萌芽;抑或是近年学界投入各种台湾史研究,从政治、电影到文化,都间接转化为如《明白歌》(2019)、《热带天使》(2022)、《台湾有个好莱坞》(2019)等舞台作品。然而,当剧场愈发想要扎深历史根基(无论是创作题材、学术研究参与,或相关田野与史实考据),「语言」反倒成为最难解的问题。 在真正切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将本文提及的「台湾史」,分为日本世代以降的近代史,与帝国实质占领前多方势力争竞时期。前者即黄馨仪撰文年度现象所探讨的主轴,近年以台湾史为题材的作品,也的确大都落在这个范畴。后者或许受限语言因素(如后段详述),主力多在文学、视觉艺术等领域,然其影响依然外溢影视与戏剧。最为人知的如电视剧《斯卡罗》,舞台演出也有《重返热兰遮》(2014)与《国姓爷之梦》(2021)。 从这两条脉络来看,创作者多聚焦于台湾面临全球政治版图变动、多民族角力的年代,并试图补足过往所谓「中原史观」的挟制与缺憾。在这样的前提下,「语言」而且是纷杂多音的复数语言不只意味著忠于史实的写实考量,还承载了创作意图的期待。然而,本文非要剖析多重语言在剧场里的政治意涵(这在个别评论中多已讨论热烈),而更想突显现实之难。毕竟,台湾演员你到底要会说几种语言?
-
特别企画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谦信X周韦廷
山东野表演坊X斜杠青年创作体 我们在地方做戏,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离开台北,我们对剧场的想像是什么? 这些在地创作、或现地创作其实是多元且缤纷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间中,例如废弃大楼、原民部落、市场等,可能需要游走与参与,可能是在地故事,继承地方纹理。当这样的「多元」成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吗?我们对在地创作与地方剧团会不会需要更多想像空间? 我们从学校的戏剧专业教育开始思考,透过国立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对「社区剧场」、「教育剧场」这些有别于其他学校的诉求,重新思考毕业后的学生回到、或是来到「地方」如何进行创作?这次邀请到山东野表演坊团长尉楷,以及斜杠青年创作体的朱怡文、林谦信与周韦廷,四位毕业自台南大学的学生,回头检视自己的教育背景,回应到现在的创作模式,乃至于整体生态。
-
特别企画 Feature 演员
余品洁书柜里的秘密
01《柏青哥》 李珉贞/著,苏雅薇/译,盖亚,2019 看到喜欢的长篇小说,会避免去看影视改编,因为我爱的人物需留在我的想像里。阅读之后总启发我去想,演员怎么将表演塑造的「有空间」与「无答案」,有无之间是我跟观众的一趟追寻。《柏青哥》讲述一个朝鲜家庭将近80年的飘荡,很多不幸读来舌头很涩又很幸福,书写力道不拖泥带水,一个场景或一个十年,该关门了就一句话关上。
-
特别企画 Feature 吴明伦
田野调查是用来验证的
2021年,《十殿》用约莫5小时的演出长度、生猛的台语气口掀起话题,而廖小子设计的海报以萤光红、绿为主色调,强调在地与草根;演出现场有名女子,身著略带庞克风的深色,却在不同场次时于黑发间染上与海报相似的红、绿两色。而这名女子近期喜好收藏各种货车后斗照片,并提供亲友投稿;也在《十殿》的创作期间,与陈守玉、洪健藏等人组了一个至今没有任何发表纪录、同时强调不具备任何乐器才能的乐团「美太妹」(但她强调有团练过「一次」)。《十殿》发表前,更「伙同」演员,以剧中角色身分投了「情书」到「《江╱云・之╱间》情书募集展」,期盼获得金马影帝张震的朗诵。
-
戏剧
黑特剧场Hate Theatre所折射出的剧场面貌
在脸书的搜寻栏打上「黑特」或是「靠北」,不难发现社群平台上充斥著许多匿名评论平台,它们大多以学校、公司、职业、产业为单位的匿名粉专或社团。
-
ARTalks
《十殿》作为一出常民戏剧
编按:《十殿》以城市中的住商混合大楼为背景,揉合「台湾五大奇案」元素,交织为两部〈奈何桥〉与〈轮回道〉呈现,故事跨距30年,互有关联又可独自成篇,浮沉起落,流转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爱恨嗔痴。
-
戏剧
恐惧失去的焦虑,在躁动
《皇都电姬》的情节易懂、概念明确却在舞台上乱得可以,这些在戏剧表现上的不足,我认为正泄漏出创作者对现下的不安或许是近期的政治局势,或许是武汉肺炎的疫情影响其所影射的现实感于剧情间若隐若现(甚至早全盘倾吐),更有种必须于此刻演出的忧虑在躁动。不过,这何尝不是在指陈「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制造混乱,也可能是激进急躁,但人存在的核心意义却于其中彰显得愈发坚定。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剧场编剧的IP挑战—向宇宙提案一
IP旋风近几年横扫各国文化创意产业,一个故事的创意,在某种形式载体上被认知、关注,接著在各种形式平台中变形,影响力如涟漪般向外扩散那么,什么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运用?以剧场来说,一般的改编与IP的改编有什么差别?台湾目前有「剧场IP」吗?台湾与世界他国的IP运用现况又是如何?
-
ARTalks
剧场新乡土
乡土如何在剧场里找到新的主题与表现手法?阮剧团的《水中之屋》与进港浪制作的《还阳记》,无疑是近年来少见的突破之作。这两出剧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原因,显而易见便在于编导对题材有了更多的实境观察与体会,「乡土」不再是模糊的依样画葫芦。
-
即将上场 Preview 蒂摩尔古薪舞集《Varhung~心事谁人知》
放松说出口 沉醉中保持清醒内在
蒂摩尔古薪舞集的新作《Varhung~心事谁人知》脱胎于编舞家巴鲁.玛迪霖二○一六年的卅分钟短篇同名舞作,前作为女性发声,本作则拓展了关怀对象,在部落生活中扮演要角的植物月桃,也成了舞作发展的动作元素。习于压抑的屏东排湾族舞者藉著唱歌小酌难得放松,但沉醉之中,仍须清醒感受;对巴鲁来说,沉醉中保持清醒的内在,是本作最艰难也最迷人之处。
-
焦点专题 Focus 归来嘉义
阮剧团 卖力撒种接地气
一群嘉义孩子,在外出求学后,因为想把戏剧的感动与自己的乡亲分享,他们返乡成立了「阮剧团」。但不是你想分享就可以分享,在找到正确路径之前,阮剧团也曾重重跌一跤。这一跌让团长汪兆谦清醒,意识到「接地气」的重要性,观众不来,「阮」就走近观众。教育与观众培养成为他们日日琢磨的基本功,「草草戏剧节」、「剧本农场」等等计划铺展开来,汪兆谦说:「我希望至少在嘉义,能让民众对於戏剧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