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明伦(右)与林陆杰(左)。(林韶安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爱国东小聚场」讲座侧记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

用魔术说的故事──探索魔术在剧场中的叙事手法(上)

「爱国东小聚场」系列讲座是由国家两厅院的驻馆艺术家协助规划,希望透过交流活动,探索创作者未来合作的可能。于9月10日举行的这场讲座,主题为「用魔术说的故事——探索魔术在剧场中的叙事手法」,透过剧作家吴明伦与魔术师林陆杰的对谈,深入探讨魔术与剧场结合的创作可能。

吴明伦(林韶安 摄)
两厅院-微笑圣诞季广告图片

魔术与剧场的探索:开启魔术新视角

吴明伦回忆与魔术的初次接触,是小时候的民俗魔术,当时她却感到害怕,并将其视为邪术。但随著在2019年于两厅院驻馆时认识林陆杰,她对魔术的理解逐渐转变为缤纷灿烂的表演,不过当时她仍然无法将魔术与剧场相连结。

直到在创作《十殿》时面临瓶颈,于是试图将魔术融入故事。剧本讲述一名茧居少年的故事,少年只能在想像中变魔术,最大的魔术是让自己变不见。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让她思考「如何将魔术变成一个剧场的主角?」,后续也因为受到林陆杰《生日派对》的启发,使她发现魔术也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林陆杰则回忆自己6年前在两厅院「出道」的经历,并分享了他从云门的流浪者计划回来后对魔术的探索过程。从宜兰的街头到如今,他接触魔术已有17年。在这段探索的旅程中,他重新思考「魔术对自己来说意味著什么?」、「魔术除了神奇之外,有没有办法带给观众其他的感受?」他希望透过魔术表达更深层的情感,如死亡或孤独,而不仅是神奇的表现。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想像,在当时却不知道如何实现。2017年,林陆杰参加法国新魔术的工作坊,开始探索如何将魔术与剧场结合,但并非戏剧科班出身的他,这样的尝试对他来说是困难的。

直到2019年在两厅院出道及遇到吴明伦,他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试著在剧场表演魔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生命经验的分享。他也提到,在变魔术时,每个动作与每个魔术,都有一个意义所在。就如同魔术圈的人认为,消失一枚硬币的影响力,并不亚于消失一头大象。因此他不断在剧场与魔术之间,努力尝试与创作,并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十殿》中的变魔术片段。(黄煚哲 摄 阮剧团 提供)

魔术与剧场的交会:创作《十殿》的甘苦谈

吴明伦以编剧角度深入探讨了创作《十殿》的过程,虽然从事编剧多年,但在面对这部需要5小时的剧本时,才真正意识到结构的重要性。如此长篇幅的剧本,不仅只是角色间的对话,而是需要为故事建立完整的世界观。而三幕剧的结构恰恰可以保持故事的流畅度,于是在创作《十殿》时,她发现运用这样的结构(即开头建立世界观,中间发生冲突,最后给出结局),能够帮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

在《十殿》中,虽然魔术的比重相对低,主要是辅助故事的发展,但变魔术需要一种逻辑,这种逻辑仍必须在剧本中被建立,因为观众如果不清楚角色对魔术的情感,就难以理解故事的脉络。所以需要提供充分的前因后果,让观众明白。吴明伦认为在设计魔术剧场时,必须注意各元素的比例。《十殿》的故事中,角色还是需要交代他的故事,他变的魔术常常是微小的,但最终却有一个比较大的魔术。这样的安排需要精心铺陈,才能更引人入胜。

接著,林陆杰分享魔术师在进入剧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和途径,实际的参与和付出必不可少,而这都仰赖运气和机会的串联。他回忆起与吴明伦的第一次合作,受到她的邀请参与《十殿》制作,为其中两到三场与魔术有关的片段,设计能够自然融入剧情的魔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需要考量道具的制作和演员的排练,变魔术对演员来说是艰巨的挑战。有一段使用扑克牌的魔术,他感受到演员们背负著巨大的压力,因为这是整场戏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而这一切的设计都需要与演员、编剧和导演密切合作,在当中找到平衡,以确保魔术能够在剧情中发挥最大效果。

〈当魔术遇上剧场,转动说故事魔法:用魔术说的故事——探索魔术在剧场中的叙事手法(下)〉

林陆杰(林韶安 摄)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11/08 ~ 2025/02/08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